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

在三国时代的长期混战里,汉中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兵、争夺激烈的战略要地。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夺取了汉中。从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统治益州开始,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为止,在这短短50年的时间内,蜀汉对曹魏的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和汉中有关。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1)

据《三国志》记载,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封占东三郡、至延熙二十年(257)姜维兵出骆谷抵达渭滨,共计8次由当地发兵进攻曹魏。而魏国方面,在此期间也对汉中地区很重视,曹操、曹真、曹爽和钟会先后五次出动大军进攻汉中,兵力多在10万以上。

那么小小的汉中盆地为什么会引起蜀魏双方如此般的重视呢?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战争的延续又要借助地利的关键因素。三国时期,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态势是南北对峙,由南方的吴蜀联盟与占据北方中原的曹魏相互抗衡,而与汉中地区相邻的关中平原是魏国西部的经济、政治重心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占据了汉中,谁就有了地利的跳板。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2)

自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占有此地后,委任卫觊等良吏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大兴屯田,又多次从临近地区向那里迁徙人口,使当地的生产事业迅速恢复,军事力量逐步增强,成为对蜀作战的强大基地。而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则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中间地带。

蜀魏两国为了保卫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把重兵部属在敌我接壤之处,一边阻止对方军队入境践踏劫掠,同时也造成了己方军队即将开入敌境的有利态势。

因此占据汉中,具有防敌人入侵和准备出击的双重作用,所以,这一地区成了割据战争当中两房尽力争夺的前哨阵地。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3)

如顾祖禹所言;“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因此我们会发现刘备在建安十九年(214)占领益州后,曹操立刻意识到关中所受到的威胁,为了不让刘备抢先夺得汉中进逼秦陇,他迅速地在第二年率军西征,打败张鲁,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并派遣张郃领兵侵入巴中,“割蜀之股臂”。

但刘备也随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倾注全力赖于曹操争夺汉中,经过岁余的反复交锋,终于迫使敌军撤退,获得了这块宝贵的领土。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4)

汉中地区之所以受到蜀魏两国统帅的重视,另一个原因就是该地四通八达,川陕之间的多条南北交通路线经过此地,并且可以东出襄樊,西抵陇右,是兵家所谓的“衢地”,即现代军事学所言的战略枢纽。

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较为捷径的是穿越秦岭山脉中间的几条通道,即我们今天熟悉的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到达汉中后,再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分别进入川西(成都平原)和川东(巴地)。这五条道路汇集在汉中盆地,以南郑为中心。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这五道路就是沟通西南与关中的大动脉。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5)

而关中入蜀的另一条重要路线——陈仓道(又称故道、嘉陵道),也和汉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陈仓道迂回遥远,不若褒斜道近捷,但是较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的水运之便,所以历来也颇受人们重视。这条道路虽然未入汉中境界,但是其途中的要枢——沮县、武兴濒临占领汉中西陲的要塞谷阳平关,并有水路通漕运。

在后来的蜀作战中,曹魏的军队如果未能占领汉中,想走陈仓道入蜀,会受到东侧蜀军的严重威胁,很容易被其出击阻截;蜀兵还可以先放魏师通过,随后切断其补给供应,造成大军乏粮的窘境。另一方面,巴蜀政权向关中的进军,也可以从汉中出发,西经阳平关、沮县北上,走陈仓道穿越秦岭。

例如汉高祖刘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都是使用了这条道路。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6)

因此我们通过地图可以看出,秦陇与巴蜀、襄樊联系的交通道路大多汇总于汉中,实为四通五达之衢,占领该地攻防俱便,容易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

对于曹魏来说,若是能占领汉中,可以从多条道路威胁巴蜀,使其防不胜防。而对于蜀国来说若要采取进攻态势,向北方中原用兵,可以有几个战略方向来选择进军,神出鬼没,使敌人难以判断。

例如诸葛亮和姜维的多次北伐,都是以弱攻强,虽然和魏军互有胜负,但是主动权往往掌握在蜀汉方面。原因之一,就是蜀国占据了汉中要地,能够利用这一区域良好的通达性,转换进军方向,起到出敌不意的效果。蜀国以区区一州之域对抗雄据中原的曹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理条件的帮助。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7)

汉中另一个吸引双方反复争夺的优势在于它的四周群山环绕,峡谷纵横,地形相当复杂,构成了交通前进的巨大障碍,这样就造成了占有者对非占有者的以逸待劳。

汉中北面的秦岭绵延千有余里,耸立于陕西与四川的交界,而南面又是米仓山,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曹魏军队入蜀,必须越过这两条山脉,或穿行于深峡穷谷,或攀登高山险峰,其旅途之艰险可知。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8)

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之弟张卫据守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曹操感叹汉中地势之险,下令撤退,后因张卫等闻迅懈怠,被曹军偷袭得手,曹操才侥幸进入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凭险固守,迫使曹操退回关中。参加这两次战役的曹魏君臣对当地的绝险深有感触,曹操事后曾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即使在交通科技发达的今天,汉中地区的交通环境依旧十分险峻。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9)

同时,汉中受到蜀魏双方重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汉中盆地山环水绕,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多有利于农业垦殖的河川平原和丘陵、平坝,良好的农耕条件使得它与天府之国——四川齐名。

汉中盆地内的汉水及其大小支流纵横交织,便于发展水利事业,稻麦皆宜,盆地周围的秦巴山地森林茂盛。种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汉中获得了较早的开发。战国时期,当地就已成为天下盛名的经济区域。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10)

曹操占领汉中后,曾“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并用缴获的物资大飨三军。随行的王粲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景:“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人多饮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由此能够看出当地物产的丰富。

古代打仗一拼的是粮食,二大拼的是人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蜀魏两国政权来说,如果部属大量军队在秦岭或巴山一带作战,粮草供应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虽然关中和巴蜀沃野千里,盛产粮栗,但是出征的路途险阻,转运维艰,若是能在前线附近就地解决部分给养,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少国家的巨额耗费。

而汉中盆地恰恰是川陕之间理想的屯兵垦殖场所,蜀国夺取汉中后,诸葛亮和他的继任者都曾在那里大兴屯田,并设立督农官职,劝课农桑,利用当地的山水沃土耕种栗谷,减缓了前方军粮供给不足的矛盾。

汉中战略地位(汉中为何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11)

综上所述,汉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军事地理优势、道路汇集、物产丰富等多种优越的地理条件,利于驻兵镇守或是向敌境出击,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在三国时期的割据混战中,占据汉中的一方可以获得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好处,有益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它受到蜀魏两国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对这一地区的激烈争夺,夏侯渊、张郃等等很多名将折损与此,黄忠、马超、魏延、王平、郭淮等等名将也因此因之盛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