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之七(特稿论语易解)
#论语汇#
原文】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请代为祈祷。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答:“有的;《诔》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注释】
(1)《杨注》:“‘疾病’连言,是重病。诔,音耒lèi,本应作讄,祈祷文。和哀悼死者的‘诔’不同。”
(2)《朱注》:“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祗。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告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土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解读】
孔子喜欢言天,也常言命或天命,但对于鬼神却谈得很少,虽强调祭祀要尽心,却不太强调祷告,如他曾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在本章中,孔子倒没有直斥祈祷为无理,只是说“丘之祷久矣”,但这里的语气却充满了对祈祷的不信任。关于这句话,钱穆疏解说:“孔子谓我日常言行,无不如祷神求福,素行合于神明,故曰祷久矣,则无烦别人代祷。”(《论语新解》)此和朱子的解读相一致,其中或有对子路之“至情”的理解,但其“无所事祷之意”是非常清楚的。盖孔子是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更强调“素行”(即日常言行)的重要性,对于临来抱佛脚似的祈祷,不可能相信其效用。
但孔子毕竟说的是“丘之祷久矣”,这表明他对祈祷本身以及祈祷的对象“上下神祇”并没有完全否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有必要引出《说苑·辩物》中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这段对话很清楚地表明,孔子对于人死后“有知”还是“无知”的问题之所以予以回避,实际上是有着极为现实的考虑的。同样,孔子对于天地神祇的存在以及祈祷的作用,肯定也是故意存而不论的。《周易》观卦《彖传》曾专门提到“神道设教”问题,并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即公然宣称“天下服矣”是“神道设教”的直接目的——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宗教叙述方式,是和西方人设立的全知全能的人格神创造世界的宗教叙述方式大不相同的,所以西方学者长期以来并不承认儒教为宗教,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疾病本是“子之所慎”的重要内容(见7.13),“丘之祷久矣”可能就隐含着孔子对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燕居、健身等等“素行”的重视,这在后边的《乡党篇》中我们将会看得更清楚。但尽管如此,由于肉身的脆弱性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得病还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无法避免的疾病,在《周易》中有个说法,叫做“无妄之疾”。此出自无妄卦之九五,其爻辞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者,诚实而无虚妄也;然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患病,何也?张英说:“天下原有不期然而然之福,所谓‘不耕获,不菑畬’是也;天下亦有不期然而然之祸,所谓‘行人得牛,邑人之灾’‘无妄之疾’是也。君子知天下原有此不期然而然者,一切听之于自然而不以纷扰其纯诚精一之心,则所谓无妄者乃真无妄也。”(《易经衷论》)九五爻辞所谓“勿药有喜”,即此意也。此章孔子病重并反对子路为其代祷,或因孔子深谙自己所患乃“无妄之疾”,自可慢慢恢复也?
《论语易解》作者,孙福万教授,1964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现为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1986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曾在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国的多所大学或机构访问或学习,并在本校负责哲学引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教学。著有《远程教育哲学导论》、《敝帚集》,《远程教育百词辨析》、《远程教育概论》和学术论文多篇。
孙·教授的《论语易解》是他潜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以《易》解《语》,以《语》证《易》的学术性著作。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和新认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论语》的解读部分,书中大量汇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学术性参考资料。同时,对《周易》和《论语》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好,我就说到这,隆重向您推荐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