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近代史(河北史话衡水范捷)
衡水位于黑龙港流域,相传数千年前,华夏大地洪水肆虐,水患不断,夏禹率民众治服洪水,将大地划为九州。九州包括冀州、青州、豫州、扬州、徐州、梁州、雍州、兖州、荆州。冀州在现衡水境内,“冀”是希望的意思,河北的简称即源于此。 衡水与水紧密相关。在市区西南是水面面积七十五平方公里的衡水湖。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掘了一锨土,从而留下了这片碧波涟涟的湖泊。实际是公元前602年,黄河杞县一带决口改道,流经衡水冲刷而成。衡水湖除水域外,还有大片的草甸、沼泽、林地、滩涂等,是典型的内陆湿地地貌类型,总面积一万八千多公顷,生长着大量水生植物和多种珍稀鸟类。目前共有鸟类二百九十六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七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四十四种,是华北平原上保存最完整、类型最齐全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现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湖水与蓝天相映,苇草和绿树成荫,各种鸟儿鸣跃其间,一派绮丽的秀美风光。
讲衡水必须先说一下老白干酒。知道衡水的人大都知道老白干酒,它是衡水的特产,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很多人是因为喝老白干酒才知道衡水这个地方,它在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是衡水的城市名片。
老白干酿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据载,汉顺帝时冀州刺史苏章就用桃城佳酿同朋友欢饮,桃城就是现在的衡水。唐代衡水酒的名声四起,大诗人王之涣有“开坛十里香,飞芳千家醉”的诗句。明代酿酒业快速发展,小小的桃城竟有十八家烧锅,老白干由此而得名。“老”指历史悠久,“白”指酒色晶莹剔透,“干”指燃烧后不留水分。“老白干”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甲等金质大奖章。
这里有个人物应当提一下,那就是盛唐的大诗人王之涣。这位大诗人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他那脍炙人口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称得上是千古的诗文绝唱。而这位大诗人当年是在衡水当官,任冀州衡水的主簿。主簿是多大的官儿呢?顾名思义是主管文书、行管理之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当然职位对这位大诗人太无足轻重了,那些芝麻官、甚至比芝麻官儿大或者大得多的官儿历史也很难记住,而王主簿不朽的诗篇却能与日月同辉。从另一个方面讲,王主簿能吟诵出如此的诗句,显示出他为官的精神及文化的境界,当官儿就应当有点儿文化上的素养和追求。
诗人好美酒,美酒育诗人。不知道王之涣华美的诗句有没有得益于衡水飘然的酒香,反正老白干的酒香中散发着文化的芳菲,文化给衡水的酒注入了丰厚的内涵。
冲着王之涣的才华,当年衡水县令李涤将自己的千金许配给了他。可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愤然辞官而去,在家过了十五年闲散的生活。但嫁给他的县太爷千金却没有因此而嫌弃他,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也展示了衡水女性人格上的魅力。
说到衡水的女性,历史上出现过两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一是我们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到的冯太后,衡水冀州人,文成帝的皇后,献文帝的皇太后。她捕杀了谋反的权臣,重用汉族士人,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迫使献文帝将权力禅位给儿子孝文帝,对推动拓跋族政权改革,迁都洛阳,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则是西汉的窦太后,名漪,河北清河观津人,现地属衡水。她在吕后当政时被入选进宫,吕后选宫女出宫赏赐诸侯王,她被选中去了代国,也就是现在张家口的蔚县,代王刘桓非常喜欢她,先后与她生了女儿刘嫖、儿子刘启和刘武。
刘桓不久继位成了皇帝,即汉文帝,原代王后及所生的四个儿子先后去世,窦漪被封为皇后,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窦氏家族也封侯晋爵: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侄窦彭祖封为南皮侯,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窦太后牢牢地控制了大汉的政权。这时她生病,导致双目失明,但她并未放弃控制权力。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即汉景帝,窦后成了皇太后。
文帝和景帝当政的年代是汉代很强盛的时期,国力殷实,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被史学界称为“文景之治”。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窦太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汉代自高祖刘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尊崇黄老的道家哲学。黄指黄帝,被道家尊为始祖;老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开创者。窦太后主政期间继承了这一思想脉络,推崇黄老哲学,规定皇室和窦姓宗族必读《老子》,弃用儒生。照史学家的说法,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尊崇黄老哲学思想的统治者。而正是这一思想,将中国封建社会非常强大的汉朝推向了鼎盛。
景帝死,武帝即位,也就是“汉武大帝”,窦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仍然掌控朝政。武帝不愿意得罪这位老祖母,很给她面子。直到公元前135年,这位太皇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在霸陵。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知名的君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几位气贯山河的大政治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就有这位帝皇。他扩张疆土,发展经济,规制法理,很有成就。此中他干了一件可以说是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大事,那就是独尊儒术,实现了统治思想从黄老哲学向儒家思想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讲比疆域的确立、政体的形成、经济的进步影响更大。而促成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又是衡水人、是著名的大哲学家、思想家董仲舒。
董仲舒我们前面介绍过,生于公元前179年,西汉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衡水景县人。他为学特别勤奋,古籍说他“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这是说他钻研起学问来特别专注,心无他物,多少年连园子里长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意思,照现在的说法叫“学痴”。董仲舒一生历经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发展最好的时期。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三次应诏对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采纳,开领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
董仲舒思想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统治者的行为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其行动,为君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称得上是封建伦理典章的祖师爷。
董仲舒帮助汉武帝实现了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可谓功不可没,但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携,而是受到嫉妒和排挤。面对人生的遭遇,他写下了《士不遇赋》,倾诉了内心的种种郁闷和感慨。这部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引发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的共鸣,相继写下了《悲士不遇赋》和《感士不遇赋》,对公私不分、是非不明、谄媚逢迎、倾轧排挤的现实作出了强烈的控诉。当代文学家鲁迅评价:董仲舒虽然说的是纯粹儒者的语言,但全篇已经把那种牢骚愁苦郁闷不平之情,表达得很深刻了。它高度概括了一种千古累见的社会现象,这正是后来不断有人抒发士不遇时的原因。这实际上是知识分子的感慨,是知识分子性格与人格的感慨。
衡水不但出皇太后、思想家,还出帝王、宰相,衡水历史上有冯跋、高洋等九位皇帝。冯跋是十六国北燕的帝王,长乐信都(今衡水冀州)人。北燕是汉人建的政权,都城在龙城,也就是现在辽宁的朝阳。盛时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冯跋统治时,留心政事,革除后燕苛政,简省赋役,奖励农桑,惩治贪污,社会安定。 高洋是北齐的皇帝,渤海燕人,今衡水景县。东魏时封齐王, 550年灭东魏自立为帝。重用汉人杨情,严禁贪污,制齐律,修筑夏口(居庸关)西至桓州(治平城)、东至海的长城,出击柔然、突厥、契丹,大都获胜。但此人残虐淫乱,鱼肉百姓,最后暴死于晋阳(今太原)。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几个暴君,商纣王、隋炀帝以及这个高洋,其实都是很有作为的,但就是不注意个人修养,或者说没有个人修养,背上了一世骂名。
高颍是隋代的宰相,字玄昭,渤海条县(今衡水景县)人。与北齐皇族同宗,是汉化了的鲜卑族。随父离开北齐投归北周,受到北周宰相杨坚(后来的隋文帝)的重用。受命平定北周的叛军尉迟迥,攻灭后陈,助隋文帝统一了江山。他为人耿直,直言陈谏,受到猜疑和妒忌,特别是灭陈时隋军攻入建康,抓住陈叔宝和宠姬张丽华,晋王杨广(隋炀帝)听说张丽华长得非常漂亮,便派人告诉高颖留给他为妃。高颖不理睬,说“周武王灭殷,杀了妲己;现在平定陈国,不宜娶纳张丽华,”杀了张丽华。杨广对此恨之入骨。杨广继位后不久便杀了高颍。
衡水有不少名胜古迹。开福寺舍利塔在衡水景县,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在景县城西北原开福寺内,后来寺院塌毁但塔还存留,俗称“景州塔”。塔历史悠久,具体建于何代不详,据《景县志》载:原古塔上层悬有铁匾,匾上铸有齐、隋重修字样,由此推论,始建当在北魏,迄今已近一千五百年。塔规模宏伟,塔身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高63.85米,底周长50.5米。塔身下铺巨石,上砌为砖,各层四面各有一洞户,塔内有螺旋阶梯,沿梯而上,可达塔顶。登高远望,有目穷千里之慨。塔顶是一两米多高的铜葫芦,葫芦下有三米多高的铁丝网座。每遇有风,铁丝网座和塔身上的洞户被风鼓荡,作水涛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美称。古塔经过多次重修、维修,维修中曾在塔顶铜葫芦里发现明朝木版佛经三卷九册,还有一尊释迦牟尼的卧式涅磐铜像,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宝云塔在衡水市,原名擎天塔,因矗于宝云寺内,故名。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洪水淹没县城,县城由原来的旧城迁至现在的地址,寺院随城一起搬迁。但塔没动,仍矗立在原址,在绿树掩映下,巍然高耸,蔚为壮观。
西堤北塔在冀州,亦称震雹塔,为元代建筑,全部用青石雕刻砌造,通高八米,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塔身为六棱锥体,塔顶是一米多高的石葫芦。自下而上分为四层,依次刻有莲花、龙首、宝瓶、佛像等浮雕和阴刻塔文,虽年久风化,震雹塔三个字仍依稀可见。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封氏墓群位于景县城东南,原有十八座墓,俗称“十八乱冢”,是北朝门阀士族封氏“集族而葬”的墓群。占地约十三公顷,现有墓冢十五座,集中排列,大小不一。大的墓冢六七十米高,周长百米;小的只有一米左右,跟普通坟茔没有差别。1948年,有几座墓曾被发掘,出土文物三百余件,墓志五合。随葬品中有陶器、瓷器、铜器和大量陶俑,极其珍贵,尤其是青瓷器“莲花尊”,个大、造型美、釉质光泽晶莹,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曾多次出国展出。它的出土推翻了北方不出产青瓷的论断,为北方瓷器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出土的封魔奴墓志是封氏墓群中年代最早的墓志,对研究北朝历史,特别是渤海封氏家族的兴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封氏墓群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亚夫墓位于景县,封土高达十六米,周长六百米。周亚夫是西汉军事家,沛(今江苏沛县)人。著名将领周勃之子,少好兵书,初封条侯。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以河内(今河南武陟)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抵御匈奴侵扰。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掌京城治安,兼领北军。景帝继位后,任车骑将军。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王反叛,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后以功受任太尉,旋升丞相。后因反对封王信为侯,直言逆上,又因其子盗买御物受牵,被捕下狱,在狱中绝食而死。
北齐高氏墓群在景县城西,为北朝至隋代所修,面积约三十七万平方米。现存封土墓十座,已发掘三座,分别判定为北魏定州抚军长史高雅夫妇子女合葬墓、北齐雍州刺史高长命墓和北周阳安县令高谭夫妇合葬墓,分别为三室、两室和单室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陶俑以及青瓷器和少量的铜器、石案、墓志等,对研究北魏至隋北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价值,是省重点保护文物。
孔颖达墓离市区不远。封土高1.5米,竖有一墓碑,上刻“唐祭酒赠太常卿孔颖达先生”。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经学家,字仲远,衡水县人,孔子的后代。隋达业初年,被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唐武德年间由文学拔学士升为国子博士,在贞观年间,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升为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国子祭酒等职。曾与魏征合编《隋书》,主编《五经正义》等书,并编写《孝经义疏》作为教育太子的教材。《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博采众长,论点清晰,义理通达,唐太宗把其定为科举取士的范本。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病死,陪葬昭陵(唐太宗的墓),此墓是他的“衣冠冢”。1982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衡水人有制作和经营手工艺品的传统。中外驰名的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文化街,是一条经营古籍、文物、书画、碑帖、印章、“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的专业街,旧时的北京琉璃厂,多是些衡水人经营。这些人文物鉴赏能力和经营能力强,从业人数多,勤劳敬业,因此,琉璃厂曾有“衡水街”的别称。衡水的手工艺品品位很高,有些作为宫廷的贡品,其中冀派内画、武强年画、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最具代表性,被称为“衡水四绝”。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以玻璃、水晶料器、琥珀等为壶坯,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瓶内反手绘出精妙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中国有冀、京、鲁、粤四大内画学派,“冀派”源于衡水,代表人物有王习三、张汝财等。
年画是老百姓逢年过节为了喜庆、热闹而贴的一种民间绘画形式,衡水武强年画很有名,源于明,盛于清,色彩明快,线条粗犷,使用木板印刷,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五大民间木版年画产地。
衡水的徐姓工匠在清朝宫廷养侍金鱼有很高的技能,徐氏家族世代继承这门手艺,有“金鱼徐”之称。培育出鹤顶红、王字虎头、朱砂眼水泡、喜鹊花龙睛球等多个高档品种。
衡水桃城区侯店村有制作毛笔的传统,始于明代,清代奉为御用,笔长杆硬,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赏。
来源:河北电广传媒公众号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