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土右旗缸房营扭秧歌(老包头)
【聚焦学习】
据包头民俗专家唐叶封考证,踢股子最早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也就是说在200多年前,包头人就已经会踢股子了。
在大年,“闹红火”的队伍里总会有踢股子的人。队伍的前头是“丰公子”,穿着黄袍引路,开场时就大声说:三官爷你坐正,一班子秧歌来敬神,下段秧歌我不唱,黑牛踢股子有精神。
然后他们就开始正式表演,脚步轻快,肩膀端正,手臂甩动,身子扭动,眼神入戏,光是一个动作就能惹得周围掌声如潮。
踢股子一般会有固定的队形,名字也都起得很有趣:里外罗成、四季平安、二龙出水、走八字、掏蒜瓣、龙摆尾、卷白菜、平安阵等等。
除了队形多样,还有各式的套路,小踢四门、大踢四门、整衣、蜘蛛斗丝、打龙灯、老汉与老婆、踩萝卜、压葫芦、四门打堂带头子、浪三下、蛇盘九颗蛋、大踢四门罗成、过街龙、罗成大点兵、扑蝴蝶、捂谁、点瓜等等。
踢股子又被称为“跑圈子秧歌”,融合了蒙古族查木舞以及晋剧、秧歌等舞蹈的动作,踢股子就成为了包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阳踢股子
踢股子是固阳县民间办秧歌时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在固阳开展普遍且历史久远。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境内办秧歌充满了敬神、驱邪的色彩,女性一般不参与踢鼓子活动。这种“敬”和 “驱”,不是简单的羔羊式的虔诚和顺从,而是力求站在和神同一高度或比魔更高的层面上,力求达到人神互尊互敬并使魔惧怕的程度。
踢股子这一活动形式,一般是在旺火的照燃下(据说一切魔均惧火),利用蹦高、踢飞脚这些雄健、泼辣的动作,再加上擂鼓的震天威慑,去体现魔高一尺人高一丈,显示出人的威武和雄健,以达敬神、驱邪力保一方平安的目的。
出场有鹞子翻身式、一马三箭式、童子拜佛式、旋风腿式、凤凰三点头式等七八种,式式均显示了刚健的一面。舞踢间,行进线路和舞踢套路也各异。线路有踩“8”字、滚边等。而且行进时的步履矫健、快速,手臂要么是大鹏展翅翱翔状,要么是侧身拉船状。还可加进一些放七叉、八叉及扫堂腿等动作,民间称为“加旋儿”。
舞踢套路有大踢四门、里外罗成、八角楼、拜天地、整衣等十多种。里外罗成走的是滚边路线为一圆圈,体现天圆;踢四门,体现地方;而八角楼寓意八卦。谢场时有金鸡独立式、小鬼瞭哨式、猴子望月式等几种。整场舞姿雄健、扑辣、粗旷,内容丰富、内函神秘,承载着多种历史文化元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