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春白雪邂逅下里巴人(文艺要阳春白雪更要下里巴人)

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文明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当阳春白雪邂逅下里巴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当阳春白雪邂逅下里巴人(文艺要阳春白雪更要下里巴人)

当阳春白雪邂逅下里巴人

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文明网)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极容易引起词义误解。至今还记得孩童时代闹得笑话。那时候乍学语文,对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理解不足,总认为前者是太阳照耀下春天的皑皑白雪,后者是形容哪里的人。及至到了高中,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才明白当时的理解有多么幼稚:二者均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歌曲。前者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后者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阳春白雪”固然高大上,但是总带有遗憾。伯牙遇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虽传承千古,但是伯牙不常见,子期难相遇,此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绝世名曲,终不能做到与民同乐;钟鸣鼎食,皇家礼仪,于战乱之中昭显权势,于传承之中昭示正统,于和平年代展现气魄,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仓廪足而知礼节”,还是难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下里巴人”虽然低雅俗,但是流传更为广泛。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文学形式都是初期用来服务民众的。比如,从时代角度而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文学”这些都是特定时代流行的通俗文化。在唐诗盛行时代,作为一种风尚,可能大众也能对几句;在元曲盛行时代,老人们也能没事把戏剧给唱的有滋有味。不管是采用什么形式,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这种文艺表达方式是满足的群众的需求的,或是娱乐、或是休闲、或是消遣,就总能获得群众的认同,进而千年不朽。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虽有分歧,但是缺一不可。“阳春白雪”固然有些曲高和寡,但是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遗留文化,积累的都是精粹。正是因为其是文艺的精粹,才能显现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效果,以一当百,此种说法并不为过。时代如果没有了此种精粹,也就缺失了特色的时代味道;“下里巴人”虽然有些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在历史的筛选过程中,大部分残次品还是被无情的刷掉了。当然,通俗并不等于低俗,也就是说,只要运用得当,弘扬“下里巴人”式的文艺,可以为时代带来更多的精粹。

追本溯源,大俗即大雅,“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可以统一在现代文艺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发展的结果表明,时代需要高雅的文化,也需要通俗的文化。一味的强调通俗,会让高雅逐渐失却了发展势头;一味的强调高雅,则会让文艺“束之高阁”,难以真正得到传扬和传承。而追本溯源,“通俗”与“高雅”并不矛盾,反而是基础与提高、精神与灵魂的关系。于通俗文艺中提炼出时代精神,于高雅文化中体现梦想追求,本就统一于时代精神的要求之中,相辅相成。

文艺为民,就是通过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统一在传统文化的升华中。我们需要“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来延续文化精粹,我们更需要广为发展“下里巴人”式文艺,通过丰富文艺形式、丰富文艺内涵、创新时代精神,让“大俗”成“大雅”,让短暂变永恒,让文艺繁荣发展,根深叶茂,传承久远。(特约评论员 李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