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最难懂的书(那些读不懂还念错字的书)

傅佩荣教授说:学习国学我一向有个主张,这是个大致的、有弹性的分法:

30岁之前要读儒家,40岁之后读道家,50岁左右读《易经》。

30岁以前你投入社会,准备成家立业,一定要非常积极地面对人生,让自己了解只要学习就有希望,使人有一种振奋向上的动力,当然要学儒家。

念《孟子》使心中充满道德勇气,要培养责任感,承担时代的挑战和使命。

从40开始一定要学道家,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已对人间冷暖、善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发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结构性问题,应该用道家的智慧将人生看成一个整体,要逍遥一些。

50岁左右则要读《易经》,学会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读过最难懂的书(那些读不懂还念错字的书)(1)

教书40载,演讲超1000场,他说改变命运的不是性格,是观念。

傅佩荣是谁?

他是出生在台湾的上海人,18岁踏入哲学的门,从此研究哲学50年。

他是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通晓5国语言,他翻译的作品超过300万字,他却说:我终究是使用中文的人。

他是勤奋的教书匠,已经出版146本著作,超过2000万字,他也是两岸讲座场次最多的学者之一,他的“哲普“讲座已经超过1000场。

他受西方哲学启蒙,作品从苏格拉底到加缪,他却说,我只有一个偶像就是孔子,他的粉丝有80岁的画家,也有8岁的书法金奖少年,企业家说他讲的周易”包教包会“,年轻人说听他讲了孔孟”从此爱上了国学“,中年人说他讲老庄”打从心眼里舒服。

而在台湾地区,傅老师还有更多比孔孟老庄更火爆的讲座,他的学生说“没有想到傅老师这么幽默,哲学讲座可以讲的这么不”严肃“。

他开始的时候教的是西方哲学。后来发现在西方哲学领域,只能做一个介绍者,没有办法做一个真正引导思潮的创始者,所以便把焦点转到东方,转向中国哲学领域。他说“高明的哲学,不必去西方找“。

傅佩荣教授在千年古镇西溪为长江商学院的学生上课

有些书读不懂,还念错字,那不如不读

我们今天讲国学,一定要了解讲义理是最重要的,考据、辞章是研究者的事情。我们现在不可能用古诗来对话交谈,因此,今天的国学一定要注意跟现代人的经验相结合。经典是古人写的,经验是现代人正在发生的,它们一定要融合起来、互相验证,才能使经典不脱离实践。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套傅佩荣老师的译解经典系列,既让你读懂书还不会念错字。

读过最难懂的书(那些读不懂还念错字的书)(2)

《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6本套装》傅佩荣教授唯一授权,亲自修订

版限量200套

抢购价273.7(包邮) 原价391

此作品共有6本,囊括了国学领域中地位最高的7种经典传统文献:《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和《论语》。

作者以哲学思辨为重点,把握“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的原则,对古文区分章节,加注拼音,用白话释义,配以义理注释,并对书中的关键概念以及价值判断作了清楚的说明,希望借此建构中国古代贤哲们的哲学体系,为当代公众阅读和研学典籍提供参考。

读过最难懂的书(那些读不懂还念错字的书)(3)

在《易经》里念错一个字你可能白读了!

看看这几个字你会读吗? 80%的初学者甚至多年研究《易经》的人,都可能会念错。

日常生活中,屯确实常被念成(tún),比如那首歌就是这么唱的:“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儿……”但在《易经64卦》中,第3卦,水雷“屯”的正确读音是(zhūn)。

比卦为第8卦,水地比,《易经·序卦传》说:“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bì)是亲近依靠、相互帮助之意,而不同于读作bǐ时作比较、对比的含义。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比”还保留着(bì)这个读音。

否卦是第12卦,天地否,要读成(pǐ),《易经·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意思是永远通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会有阻塞。否(pǐ)在这里的意思是闭塞不通。天在上,地在下,互不相通,形成闭塞不通的现象,万物无法生长,人类又怎能生存。读作fǒu时,意思多为不、不同意。

其实否(pǐ)这个音,我们是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 “否极泰来”,意思是,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这个成语就是源自本卦。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历经近三千年的文化变迁,其中有很多汉字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意思和读音,还有一些今天更不再使用,成为标准的生僻字,难记,难写,易读错。这本书将为读者一一纠正。

历代哲学家中,最常被人忽略的人是谁?是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先秦时期留给我们的资料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想看有关庄子生平的原始史料的话,基本上只能去看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从司马迁开始,我们就没弄懂庄子,对于庄子这么重要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里的篇名中连名字都不提,仅用235个字便打发了,司马迁为何如此草率?究其原因,还是司马迁对庄子的一些误解。

司马迁(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介绍《庄子》一书时,只提到《渔父》、《盗跖》、《胠箧》三篇文章。完全没有涉及《庄子》的内篇,即我们熟知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七篇才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可见,司马迁并未把握庄子思想的重点,对庄子的了解有其局限性。

当然,我们不必苛求司马迁。司马迁是史学家,不可能什么都懂,尤其是哲学。学习哲学,尤其是要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需要一种很特殊的思维。

我们指出这些错误也不是为了要责怪司马迁,只是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庄子的价值。

庄子的思想上承老子,下启禅宗,旁通儒家,对照西方,启发人生,特别是对于这个浮躁的时代,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自司马迁开始,《庄子》一书备受冷落与误解,而今天,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新发掘这座智慧的宝藏。

读过最难懂的书(那些读不懂还念错字的书)(4)

为什么老子的金句可以像预言一样神准!

读过最难懂的书(那些读不懂还念错字的书)(5)

“《老子》共81章,5000多字,我每年都要至少讲1遍,一次讲6天,但每次依然会有新的感悟。与儒家经典的通俗易懂不同,道家的代表作《老子》初读时感觉很玄虚,但每每细品都回味无穷。”傅佩荣教授说。

《老子》中很多句子短小精悍,了解这些句子,并用它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给我们很深刻的启发。

卷未语

活在当下很辛苦的。怎么办?两个方法,第一,透过回忆。第二,透过期待。你要学会让过去和未来联合起来,来面对现在。

有些东西像时间,风一般地划过,了无痕迹。偶然内心愉悦,不知哪天心情又变成阴天。那化解阴霾的清泉,就是人生的哲学。

阅读原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