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评弹经典曲目(用评弹将银元之战)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上海评弹团全新创作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将在7月31日首演于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清末时期评弹经典曲目(用评弹将银元之战)(1)

今天(6月8日)下午,该作品的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市银行博物馆举行。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佘玫玫、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上海评弹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赵倩倩、上海评弹团副团长姜啸博;《战·无硝烟》的两位编剧:苏州市曲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部主任胡磊蕾和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该剧文学顾问、上海评弹团原团长徐檬丹及《战·无硝烟》部分剧组成员出席了发布会。

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战·无硝烟》讲述了在上海解放一年间,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定金融、稳定物价,打赢经济上 “淮海战役”的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关心评弹事业的老首长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讲话发表40周年。为庆祝建党百年,同时表达对老首长的怀念之情,上海评弹团决心创作一部讲述上海解放初期,陈云同志在上海主持金融工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上海经济工作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评弹"说、噱、弹、唱、演"的艺术特色,达成思想性与艺术性、欣赏性的统一,主创团队选择了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普通人命运的改变折射大时代的风起云涌。

虽然故事主角刘浦生、梦奇奇、杨柳青等都是虚构人物,但故事展现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经历的大事件都是有据可考的。

上海评弹团艺术室主任姚勇介绍说,为完成这部作品,主创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当年的报刊和党的文献中搜索、梳理1949年至1950年间,陈云同志在上海主持经济工作中各个历史事件的细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虽然艺术作品容许虚构,但我们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合理加工,希望观众通过《战·无硝烟》不仅能感受到评弹艺术的综合魅力,更能透过演员的表演了解红色金融的发展史。”

清末时期评弹经典曲目(用评弹将银元之战)(2)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表示,以评弹形式将惊心动魄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搬上舞台,别开生面,令人期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嬗变,不仅凝聚了党培养的一代红色金融家的大智大勇,也传承了生生不息的红色金融基因,因此,将革命史料之实与评弹之韵、金融之味结合起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当下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品创作过程中,陈云纪念馆作为学术指导单位给予了全程关注,不仅提供了大量相关资料,还为创作团队举办专题讲座,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难点、疑点。

清末时期评弹经典曲目(用评弹将银元之战)(3)

“有专业学者提供学术支持,我们的创作也更有底气了。”

中篇的策划人吴新伯介绍说。

两代人共谱主旋律

中国有句古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此次《战·无硝烟》的主创团队充分体现了这一合作的特色。担任文学顾问的徐檬丹与编剧之一吴新伯是一对母子,而编剧胡磊蕾则是徐檬丹的高徒,吴新伯的师妹。

今年85岁的徐檬丹是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创作过、《真情假意》《一往情深》《两家母女》等一系列现实题材的经典评弹作品。

“不过,红色题材创作倒还真是第一次。”徐檬丹笑称,这属于“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好在亲历新旧时代交替的徐檬丹对于上海解放前后的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份感受带来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最质朴的感恩之情,促使这位老党员在耄耋之年勇挑重担,再次提笔,担任《战·无硝烟》的文学顾问。

编剧之一胡磊蕾来自苏州,是一位出色的青年评弹剧作家。她表示,虽然人在苏州,但上海、江苏两地的文化交流让她对上海充满感情,对于上海近代革命史更不陌生。此次与恩师、师兄合作让她倍感荣幸。

上海、江苏两地、两代剧作家携手,这也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文化合作、共同发展的一次体现,更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胸怀。

吴新伯近年来创作了中篇评弹《初心》等红色题材作品,当谈到《战·无硝烟》的特色时,他认为是最关键的是“接地气”三个字。

虽然故事反映的是一场宏大的,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命运、新中国未来走向的惊心动魄的金融战争,但观察“战争”的视角却主要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他举例说,剧中有个带有喜剧色彩的女性角色,原型就是母亲徐檬丹的好友,自己成长过程中和她有过很多交集。

“也许在听这部书的时候,不少朋友会有‘哎,那不是谁谁谁吗?’的亲切感”。

吴新伯解释说,之所以《战·无硝烟》如此重视与普通观众的共鸣,就是希望通过这种亲切感告诉每一位观众:上海解放一年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都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追求的目标,每一步探索与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

新形式全团总动员

清末时期评弹经典曲目(用评弹将银元之战)(4)

《战·无硝烟》是汇集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参与的“大制作”。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青年演员侯骁晟共同担当男一号。毛新琳、黄海华、姜啸博、周慧、陆嘉玮、朱琳、陆锦花、陶莺芸、徐一峰等中青年艺术家在中篇中都会有精彩的演绎。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保留了评弹的说噱和流派特色”。

高博文特别介绍说,编剧胡磊蕾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剧作家、文笔相当出色的“才女”,为这部作品创作了大量文采斐然又贴近人物的唱段,一定会让观众大呼过瘾。

“除了7月30日在逸夫演出的版本外,我们还计划推出AB组,一来有利于更多演出推广,同时也希望在排演过程中锻炼青年,让他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所提高。”

高博文说。

近年来,上海评弹团先后推出了《林徽因》《繁花》《初心》《医圣》等一系列新品佳作,作品内容包含了传统题材、现实题材、红色题材,涵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形式上,既有传统中篇评弹形式,也有评弹剧的新探索。当谈到《战·无硝烟》的表现形式时,上海评弹团团长,该剧主演之一高博文说:

“对于《战·无硝烟》,我们并没有在形式上下一个定义。它虽然被冠于中篇评弹之名,但有别于传统中篇评弹一桌二椅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的说表形式,但人物上下场更灵活。有些像《繁花》,但又不尽相同。”

评弹如何在当下探索表现形式,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是近年来高博文始终在思考的话题。

“形式首先是为内容服务的”。

高博文认为,评弹之所以被誉为文艺的轻骑兵,关键就在于它形式的多样性。老艺术家们创造了长篇、中篇、开篇、微型评弹等众多形式,都是为时代、为观众服务的。如今,时代发展了,观众不仅对于演出时间,对于舞台呈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评弹团也正是在一出又一出剧目的创作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评弹的表现形式。“‘度身定形、量体裁衣’是我们的创作思路”,高博文介绍说,“也许当我们的积累足够多时,新的形式自然而然也就诞生了。”

清末时期评弹经典曲目(用评弹将银元之战)(5)

清末时期评弹经典曲目(用评弹将银元之战)(6)

此次,新闻发布会选择在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召开,也是为了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发生在70多年前上海的这场没有硝烟的红色金融战争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多么大的影响。

来源:周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