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

棕亭桥

圆明园盛时的桥涵盖了中国传统园林里的大多数桥梁类型,有平桥、拱桥、亭桥和廊桥等多种类型。造型优美的桥两侧还会有建筑、雕塑、山石、花木配置,进一步丰富了桥的整体景观,与两岸的环境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造园意境。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

碧澜桥

在往期内容中,小编曾为大家主要介绍过园中现存和复建的一些桥梁,相信有的小伙伴儿们还是意犹未尽,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今天小编就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蓝本给大家介绍一下盛时圆明中的那些桥梁。

平桥

平桥一般跨度较小,桥身较低,邻近水面,造型简洁、轻快、小巧,自然而亲切,与水岸环境协调统一,其中包括木桥和石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3)

多稼如云木板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4)

洞天深处三孔木板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5)

镂月开云五孔木板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6)

月地云居三孔木板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7)

蓬岛瑶台木曲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8)

慈云普护五孔木板桥

大多数木桥主要是为了交通便利而搭建,景观功能并不突出。在溪流跨度较小,水浅之处,搭上一块木板便成了桥。若两岸距离较远则需以木头做梁架桥,为了便于船的通行桥中央不设栏杆,搭上一块木板,船通行时可随时取走。不通船的桥则中央加设简易的栏杆,有的木桥根据造景的需要,做成曲桥,增添了婉约之感。带有栏杆的桥,桥身一般涂成朱红色,柱头则为绿色,鲜艳的色彩搭配在绿柳如茵的岸边格外醒目。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9)

鱼跃鸢飞石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0)

杏花春馆石桥

石桥为了通船,通常两侧的桥墩都比较高,以青石砌成,或结合虎皮石砌成,桥面为木质,有的为木板搭设便于移动。不通航的石桥比较低平,贴近水面。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1)

蓬岛瑶台石曲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2)

慈云普护一孔桥

紫碧山房澄素楼与岸相接的石桥通体均为石质,乾隆曾作诗写道:“层屋镜中央,石桥接径长”。慈云普护与碧桐书院连接的一孔桥,桥身平直,青石和虎皮石砌筑的桥墩以木质桥面连接,栏杆则采用西洋的瓶式陶栏杆,算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桥梁。

拱桥

圆明园中的拱桥均为石质,经久耐用,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充分发挥拱券结构的力学性能,具有较大的跨度,券洞下可以通船。单拱石桥弧线优美小巧,古朴大方;多拱石桥桥身平缓,桥洞大小不一,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桥栏杆多为汉白玉雕刻而成,且样式各不相同。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3)

正大光明出入贤良门前石拱桥

皇帝从正门进出圆明园时,必须经过正大光明出入贤良门前的石拱桥,桥身宽阔平缓,便于皇帝乘御辇通行。为保持满族人骑射的传统,皇帝经常命人在此桥前较射,乾隆帝总要亲自示射,以显身手,射者站在桥北,向西射靶。道光十九年(1839)将石拱桥改为平桥,射者站在桥北、向南射靶。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4)

多稼如云单拱石桥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5)

万方安和单拱石桥

多稼如云和万方安和各有一座小巧的圆拱桥,有如玉带一样的圆拱桥,拱高而薄,小巧而灵秀,连接堤岸时形成挺拔起伏的曲线,富有动态的美感,桥身与倒影宛若圆月。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6)

方壶胜境湧金桥

造型最为优美的当属方壶胜境的湧金桥,拱券的造型为花瓣型,与倒影合在一起仿佛一朵盛开的海棠花,非常别致独特。

河岸宽阔处修建的多孔拱桥,拱券下可以通船,而桥面则比较平缓,桥拱一般为3个,最多的有9个。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7)

鸿慈永祜石拱桥

鸿慈永祜(安佑宫)“门五楹南向为安佑门,门前白玉石桥三座”,供皇帝及大臣行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桥,跨过石桥设立了三座三间四柱九楼琉璃牌楼,呈东南西三向环列。进入安佑宫琉璃券门后还有汉白玉单孔石券桥三座、安佑宫正殿为全园等级最高的建筑,单从桥的规模可见一斑。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8)

方壶胜境石拱桥

方壶胜境迎薰亭之北,三孔石拱桥连接殿宇,此桥称为大桥或天桥。桥南北两端各建一座二柱琉璃牌坊,南坊额曰“芝田日永”、“阆苑春深”,北坊额曰“凤鸣珠树”、“麟舞春深”,乾隆五年(1740)六月铸炉处奉旨成造铜盘龙、伏凤各一只。次年七月安设在方壶胜境前大桥两边。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19)

曲院风荷九孔桥

曲院风荷的金鳌玉蝀桥为九孔石桥,因桥两侧各有一座牌坊,西为金鳌,东为玉蝀,因此得名。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0)

平湖秋月石桥

平湖秋月五孔桥是拱桥与平桥的结合体,此桥通往四宜书屋(内有大船坞),桥身很高,中央桥洞为矩形,两侧各有2个圆拱。

亭桥

亭桥兼具亭与桥的特性,可驻足休息、纳凉赏景,园桥本身造型就十分优美,施以彩绘的桥亭轻巧活泼,更是锦上添花,构成绚丽多彩的水面景观。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1)

上下天光亭桥

上下天光涵月楼东侧曲桥上设六方亭“奇赏”,西侧曲桥上为“饮和”三间水榭。将曲桥与亭榭和楼阁结合起来,“垂虹架湖,蜿蜒百尺”,御园中仅此一例,延长了赏景的路线,既可漫步桥上信步而行,亦可亭榭中闲坐,后湖风光净收眼底。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2)

长春仙馆鸣玉溪桥

长春仙馆鸣玉溪桥,为跨溪石拱桥上构三开间歇山顶亭桥,此桥为清帝从后湖到长春仙馆必经之水路。此桥南面有瀑布,经过时可闻清音,如击玉之声,因而得名。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3)

夹镜鸣琴亭桥

福海南岸的夹镜鸣琴桥取自李白“两水夹明镜”的诗意,桥身为石砌高桥,上方是重檐四方攒尖亭,此亭未施彩绘,朴实无华。桥东边山崖有股流泉跌落,于亭中可闻瀑布清音,如琴音作响,眺望福海碧波荡漾,诗意盎然。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4)

曲院风荷棕亭桥

曲院风荷棕亭桥为四方攒尖亭石桥,桥面铺木质地板,亭顶铺棕,因而得名。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5)

别有洞天亭桥

别有洞天还有一座简易的亭桥,以竹为栏,似一座水上的篱笆。

廊桥

南方多雨,这类桥很常见,然而在皇家园林中并不多见。与亭桥一样,廊桥也是园林中重要的景观节点。廊桥兼具桥和游廊的特点,既是水上通道,又分隔了水面空间,透空的桥身和廊柱使空间似隔非隔,隔而不断。驻足廊桥,廊内彩绘清新淡雅,向外可以凭栏远眺周遭如画风景,向下则可俯视桥下清澈的湖水和鱼儿悠游。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6)

三潭印月廊桥

三潭印月旁曲折的廊桥,造型优美,蜿蜒连接两岸,具有十分良好的观景效果,向西可以观水中模仿西湖同名景点意境的三座石墩,向东则是方壶胜境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意境悠远。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7)

濂溪乐处曲廊桥

濂溪乐处的曲廊桥,回字形的廊桥上有亭、榭和轩,有效地填补了水面的空旷,且曲廊周围菡萏密布,可以从桥上各个角度欣赏荷花美景和湖光山色。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8)

方壶胜境正殿与两侧殿宇

连接的单拱双层廊桥

方壶胜境正殿与两侧殿宇连接的单拱双层廊桥,廊柱与整体建筑一致,金碧辉煌,装饰华丽,上下皆可通行既美观又实用。

圆明园的桥造型优美,雕刻精细,不仅代表了当时清代造桥的精湛工艺,而且其中丰富多彩的彩绘设计也反映出了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水平和时代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圆明园的桥梁艺术》余莉

[编辑]

付 怀 东

颐和园十七孔桥风光(山水之间的别样景观)(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