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

今天,7号。

长假期间,Sir聊了不少电影。

以最瞩目的“三驾马车”为例,迄今为止它们的评分分别是:《我和我的祖国》8.0、《中国机长》7.0、《攀登者》6.7。

有人说,三部献礼片是第一次敢在豆瓣上亮评分,底气够足。

其实,这也并非第一次。

十年前,2009年9月29日。

有一部国产电影上映,也是坦荡荡接受观众和媒体的评议。

来。

长假最后一天。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

说说——

《风声》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

可以说,在十年前的电影市场,《风声》的出现让人目眩。

上映两天后,恰逢建国60周年庆典。

上映时机有魄力、全明星阵容有实力。

而最值得Sir十年后重述的原因是:

《风声》之后再无风声。

01

十年

当年它上映,票房2.25亿,位居当年票房榜第七。

“大花”李冰冰凭此片拿下台湾金马奖影后奖杯。

同年,大导演张艺谋、吴宇森分别拿出了《三枪拍案惊奇》《赤壁(下)》。

而青年导演宁浩、陆川则拍出职业生涯的第二、三部电影:《疯狂的赛车》和《南京!南京!》。

回首看2009年的华语影坛,以出品方华谊兄弟为代表的民营电影公司恰好走过了第10个年头。

大师走下神坛、新人渴望掌控、个人表达与商业掣肘交手正酣……

这就是《风声》诞生的背景。

但,它又没有被淹没在时代匆匆前行的步履声中,反而被时间证明,是当年最有分量的国产电影。

豆瓣,8.1分。

十年间,它被无数次提及,被无数次讨论,也被无数后生影迷们,慕名而来,重新检视。

甚至,“风声”二字成为IP,被翻拍成电视剧、话剧等。一听该词,观众对类型了然于心。

它的的确确成为后无来者的“孤品”。

孤,有三点。

没有续集。当年,票房的成功很快推动了拍摄续集的消息,可惜过了十年,我们也没有等到。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

没有完整版。

2009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说:“只要《风声》票房破3亿元,就给大家奉上超过3小时的《风声》全长版。”

陈国富和高群书也曾说过,将来可能分别剪一个导演剪辑版。

最终,完整版也好,导演剪辑版也罢,都成了一个难了的念想。

而最让Sir和影迷们扼腕叹息的就是——

无人超越。

十年间,同类型题材中没有一部电影能请它下台。

今天,Sir就好好说一下,它凭什么经典?

四个字。

敢丑。

敢恶。

02

敢丑

某种程度上说,它像是一次华语表演的集体检阅。在诸多难忘记忆里,第一反应就是,演员演得真好。

演员是什么。

演员=人设?

至少对目前的饭圈来说,确实如此。

你(能)给大众打造什么样的印象,你就演什么。

警察就演警察,总裁就演总裁,帅哥就演帅哥,少女就演少女……

戏路,越走越直。

——这是近年的演员们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隐藏窘境。

而2009年的《风声》,偏偏枪枪胡开。

一个比一个“反”,一个比一个“丑”。

开场即爆响——

段奕宏。

忧郁深沉,严肃正直,代表作是《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他……

演一个汉奸。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

《风声》里,段奕宏最绝的是——

把实话虚着说。

镜头突然对准他,正朝下打光,阴沉如同鬼魅。一句皮笑肉不笑的恭维。

汉奸,明了。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

但段奕宏只出场两分钟。

为什么要演?

只因坐在他对面的,是老戏骨朱旭。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6)

五年后,段奕宏回忆说,那次表演,对于他这样的年轻演员是一个“捷径”,能够去感受和接触前辈、老戏骨。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7)

吴刚。

《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战狼2》里的老兵。

在《风声》,演一个走狗。

从头到尾,嘴没合过。咧嘴笑、弓着腰,见高官见下人一概鞠躬。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8)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9)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0)

△ 拿起毒药展示的笑容

他面对一个极痛苦的将死之人,嘴上奉承,话里照顾,手里做的却是最没人道的事。

角色出场也不到五分钟,却成了许多观众的心中阴影。

一举一动,都是细节。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1)

苏有朋。

有人说,苏有朋在《风声》贡献了职业生涯最杰出的一次表演。

他演一个“兔儿爷”。

白眼,抱胸,低眼的暧昧。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2)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3)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4)

他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既是全片最大的笑点,也是《风声》最有辨识力的台词之一。

“不信你硬得起来!”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5)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6)

让《还珠格格》五阿哥这么一个阳光大男孩,演一个“娘娘腔”。

究竟是谁的天才想法?

导演之一高群书。

一次,苏有朋试戏高群书的另一部电影,表现得有点不耐烦。

按高导的话说:“挺装的,不太舒服。”

后来,他要拍《风声》,发现一个“不耐烦”的角色白小年。

他想起了苏有朋。

被问起担不担心形象颠覆,苏有朋说,形象从来不是他的考虑。

他唯一的考虑是……做不做得到。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7)

最后,不得不说——黄晓明。

演日本军官武田,心狠手辣,又优雅自信。

Sir印象很深的,是他在戏里的一个眼神。他望着伪政府官员张司令,虽然官衔低一头,却拿着人家的把柄,让对方心生恐惧。

那份守株待兔的自信和略略露出的快感,很惊艳。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8)

今天,说起黄晓明的高光时刻,武田这个角色必会被提起。

在某种程度,武田也是黄教主的“孤品”了。

他怎么做到。

压力。

黄晓明说,他要演一个让人人害怕的角色,而跟他对戏的演员,不是影后就是影帝……气场怎么压?

“看到他们我就觉得自己太嫩、太年轻了。”

他后来总结了一个经验:绝境能让演员开窍。

当我演完第一天戏时,导演说,你的声音不用配音,太像日本人说话了。我当时就有点自信,后来就越演越开窍了。我想起第一次开窍是在拍《网虫日记》,那时我出了一次大车祸,没有勇气告诉妈妈,把自己关起来不让任何人包括妈妈知道,自己去承受,再加上还要承受拍戏压力。我发现人在绝境里是会开窍的,就在那时突然知道了很多人间冷暖……

压力,使他决定自毁。

他剪掉头发,在脸上贴刀疤,学日本人下跪,磕得腿上都是淤青。

后来,日本作曲家大岛满来到片场,还误以为黄晓明是日本演员。

“说实话一定会担心影迷不接受,但看完片花,我还觉得头发不够短,刀疤不够深,担心把自己‘毁’得还不够,如果大家真会很恨这个人,那就证明了我的成功。”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19)

实话说,黄晓明演得还是略有稚嫩,暴怒之前,他诠释不好积蓄暴怒的压抑。

幸亏,导演牛逼。

他们给黄晓明设计了好多小动作,助他传递阴险。

比如一个剪辑动作。

从一个抵抗组织成员惨死的模样,切到武田的脸——我们看到,他表情痛苦。

剪辑语言告诉我们,他在为惨剧惋惜悲痛。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0)

但这只是个骗局。

下一秒,他突然打了个喷嚏,表情恢复正常。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1)

这,就产生了一个叙事悬念配合人物动作的电影语言——

比起一个人的死,一个喷嚏更能让他动容。

坦白讲。

说《风声》,如果要分析每个人的演技,10000字也分析不完。

后来,一帮演员去台湾上《康熙来了》,小S说过一句话。

“《风声》里没有一个人演得不好。”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2)

绝非夸张。

在这部戏,正经出场的都是大名鼎鼎的好演员,英达、王志文、张涵予、周迅、李冰冰……

随便出场的都是铮铮戏骨,朱旭、吴刚、石兆琪、倪大红……

乃至只露个脸的群演,都在恰如其分保持表演水平线,共同营造出一部谍战片“一触即发”的气质。

为什么《风声》的个人、群戏表演都能达到如此高度?

其实刚刚暗示过了。

折磨。

每个演员都抱怨过折磨。

黄晓明:“需要‘借酒消愁’。”

苏有朋:“我那是发自内心的惊慌和颤抖,就算没有化妆,我的脸色也是煞白的。”

张涵予:“身心经受了巨大折磨。”

李冰冰:“每次喊cut都要哭很久。”

周迅:“那段时间要吃安眠药。”

Sir不是鼓吹痛苦。

但是,好事多磨。

好表演,好电影也一样。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3)

△ 周迅哭得不能自已,导演安排人员给她下碗面条

可以说,《风声》是这帮演员的“丑态”毕现:

妆容血污、脸色阴沉、表情扭曲,而心情更是陷入炼狱般的焦灼、阴郁。

当进入剧情中,唯一一次户外午餐会的阳光时,观众反倒觉得白、亮得不真实,不舒服。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4)

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接受了这种“丑”,并为之沉浸。

03

敢恶

恶,有两种读音,相应有两个意思。

四声,恶狠狠,凶残,伤害血肉之躯。

三声, 生理不适,挑战传统,反伦常。

偏偏《风声》两者兼备。

先说第四声。

《风声》出世,曾有人对陈国富产生不满:凡是制造酷刑的人心理一定阴暗。

作家洪晃批评它是“低级趣味”,“骗老百姓足以,骗知识分子不够”。

啧,它对暴力的呈现确实强烈。

台词粗鄙直接。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5)

鲜血不加修饰。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6)

有一幕,一支钢笔穿过了一个日本军官的下巴,配合他张不开嘴的惨叫,令人不寒而栗。

更不用说那些被人议论纷纷的酷刑。

钉椅、针刑、电刑、坐麻绳……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7)

张涵予演的吴志国,受了12针。

他们把每一针的不同反应都拍了出来。

正片中能看到的,他只挨了4针,就有剧痛、发寒、发笑、吐血。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8)

当年,很多人问,有必要吗?

甚至包括本片的制作人们。

监制冯小刚就在上映前建议删减血腥戏,担心观众受不了;上映后,导演高群书甚至对记者直说,有些酷刑连他跳出导演身份都觉得太变态。

Sir不妨直说。

有必要。

这是艺术的一部分。

绝非为暴力开脱。

电影中,暴力的必要性,从来不取决于尺度。

决定于剧情。

《风声》的悬疑感,与这些无处不在的暴力场面相得益彰。

它的故事像一局狼人杀,五个人之中,要找出一个“鬼”。

寻找的方式,是暴力。

寻找的结果,是暴力。

因为对暴力的天生恐惧,观众更容易踏入电影的悬疑氛围里,对人物的呼吸命运,实现揪心般地同步。

说白了。

《风声》中的暴力,并非硬生生地扔在观众身上,它有路径、章法以及逻辑。

开场的汉奸会面,就有一个精彩设计。一位保镖在检查上菜的时候,突然听见窗户玻璃被石子打破。

一个大厅,六个人瞬间站起,同时拔枪。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29)

你看,暴力摇摇欲坠,一触即发。

就在空气之中。

甚至,暴力在故事里成为角色的情绪。

看起来最无害的顾晓梦(周迅 饰),演的是一个社交名媛,能够在夜总会和老外玩得飞起。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0)

喝酒也毫无节制。

但,你可以明显看到,她喝之前,皱了一下眉头。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1)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2)

第一次看,以为顾晓梦不爱喝酒。

这是她为了麻痹敌人给自己打造的“酗酒”人设。

第二次看,Sir感受不同。

顾晓梦的关键词是放肆。

后来,被软禁在古堡里,她穿着内衣求士兵帮忙送信,那份来自女人的魅力逼得士兵节节败退。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3)

听起来,她跟暴力毫无关系。

但Sir认为,顾晓梦的放肆,本身就是被暴力挤压出来的反抗状态。

天天在刀尖上行走,一个不慎就是掉脑袋。在这样沉重的精神压力下,如何做到不崩溃,她必须为自己找到发泄压力的途径。

选择放肆,选择刺激,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恰是顾晓梦在定时炸弹的生活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

你看,暴力,又以“因果”的形式作用着,埋在她的性格之中……

当然,如你所知,暴力绝不发于“恨”,也发于“爱”。

《风声》的“敢恶”,也在于不回避对“性”的刺探。

不仅是那些关乎“性”的刑具。

还有人与人之间从未道破的力比多——

藏于眼神、笑容、斥骂、不经意的抚摸。

编剧和导演陈国富曾说,裘庄里的每两个人之间都暗藏着情欲线

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黄晓明演的日本军官武田和李冰冰演的李宁玉。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4)

丈量身体的戏。

从肉体羞辱,到精神刺激,全方位地击溃一个女人。

这场戏,实质上拍了一起男人对女人的性暴力。

细节铺垫于两人见面之前。

开始,为李宁玉引路的,不是特务处的任何男人,而是一个毕恭毕敬的日本女子(邓家佳 饰)。

什么意思?

你必须跟随“臣服”。

接下来,注意武田审问李宁玉的步骤。

他打开一本《人体解剖学》,从中拿出李宁玉写的“生平资料”,把它撕碎了,然后,自己拿出丈量工具。

意思,“我要亲自摸透你”……

武田背负着振兴家族荣誉的重负,神经已经到达崩溃的边缘却又要拼命维系镇定、体面。

——李宁玉的学历(堂堂宾夕法尼亚大学高材生)、业务能力,甚至东方女性得体又冷漠的距离感,都像小刀子一样捅着武田自卑的心脏。

很多虐待,其实来源于他高自尊低能力的分裂。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5)

另一对,是王志文饰演的王田香和周迅饰演的顾晓梦。

王田香,特务处处长,见谁都是皮笑肉不笑 冷冰冰的敌视。

唯独看见顾晓梦。

两人的对视里,有别的味道。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6)

王田香一个个盘问嫌疑人,姿态全是放松地,瘫在沙发上。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7)

唯独盘问顾晓梦,他探出身子,两手紧贴,摆起了小男生姿态。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8)

王田香为什么喜欢顾晓梦?

他是一个沉迷暴力的人,用刑手段丰富,极其恶劣。

这种对暴力的崇拜,恰恰证明他是一个恐惧暴力的人,因为过于害怕暴力找上自己,所以全力追随它。

而,他眼里的顾晓梦,洒脱、肆意、即时享乐、无所畏惧。

这些都是他无法想象的品质。

一次,他对所有人说,“没有人能走出这栋楼”。

人人噤若寒蝉,唯独顾晓梦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39)

末世小花,弥足珍贵。

所以,最终,当他不得不将暴力实施在顾晓梦身上时,王田香第一次失态了。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0)

而当顾晓梦一心求死的时候,尽管日本军官大叫“别开枪,别开枪”,王田香也非常不理智地,开枪打死了顾晓梦。

看似保护武田长。

实则是保护顾晓梦,成全她的死志。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1)

除此以外。

顾晓梦和李宁玉之间。

金生火和白小年之间。

其实都藏着欲说还休的情感勾连。

如果你感兴趣,带着这些先入为主的信号去看看,你会发现一些莫名奇妙的暧昧时刻。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2)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3)

但是要得出结论,认为电影是在猎奇,热衷“挑衅”观众。

恕Sir直言,你看浅了,看歪了。

任何好电影的暴力与情欲,都别有目的。

它们都经得起长久凝视、审视的价值。

《风声》的可怖之处绝非尺度。

恰在它尺度之内的真实。

种种酷刑,战争时期大都出现过。

如绳刑,就在《柏杨回忆录》里有记载。

就在这间审讯室里,三四个月前的一个夜晚,调查局把《新生报》的一位女记者,连当时“副总统”严家淦先生都称呼她为“沈大姐”的沈嫄嫜女士,全身剥光,在房子对角拉上一根粗大的麻绳,架着她骑在上面,走来走去。沈嫄嫜哀号和求救,连厨房的厨子都落下眼泪。

所以,《风声》为什么“敢恶”?

因为历史的进程里有黑夜,人性的角落里有恶魔

你不知道这些,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恐惧和绝望之中,那个年代的革命者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拥有着多大的勇气。

正如陈国富所说:

所谓英雄情怀,如果不受些磨难是难以体现的。

04

信念

敢丑,敢恶,但说到底,都为了一件事——

信念。

2009年,拍完《风声》,陈国富说:

“不管是华语电影或者是外国电影都不再创造神话,都觉得世界都已经这样了,就不要再相信那些过于美好和过于有信念的东西,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要提供有理想有信念的东西。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4)

这也是《风声》给人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最珍贵的价值——

《风声》重现了炼狱,又远远不止炼狱。

电影最终表达的,是冲破炼狱的精神。

不是狂妄自大。

白小年,仗着靠山,处处与人为敌,终被当成了替罪羊,死在自己的靠山手下。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5)

也不是见风使舵。

金生火,时刻表现出一副唯唯诺诺,人畜无害的模样,最终却死于恐惧,在敌人本该放了他的时候,开枪打穿了自己的脑袋。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6)

他们都输给了他们最自以为是的地方。

而冲破炼狱的,只有真正的理想主义。

对自由,对和平,对美好的信仰。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

李宁玉和顾晓梦在古堡房里的对视。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7)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8)

你想想,为什么最后一镜,偏偏要回到那个噩梦的记忆里去呢。

因为:

我们不该忽视痛苦。

我们不该忘记磨难。

既是因为幸福来之不易。

也是因为,唯有在痛苦之中,那些熠熠发光的情感,才提示着我们什么是正确、美好,才给予我们勇气和动力,去追随渐渐沉寂的信念。

于Sir看,这个镜头的语言足以载入华语影史。

它甚至丰富到明暗配比。

李宁玉活下来,背光,却生活在无可名状的负疚与懊恼中。

而顾晓梦牺牲了,面光,肉身虽已陨灭,却以一种名为老鬼的信念成就永恒。

最颤栗的是顾晓梦的独白——

我不怕死,

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今天重读,仍起鸡皮疙瘩。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49)

△ 《风声》原著作者麦家,在电影播出十周年时在微博引用了这段独白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Sir看到什么?

还是信念。

信念到底是什么?

粗浅的说,是抗争和底气。

抗争来自不屈服当下。

而底气,因为相信未来。

电影之外,《风声》其实也是大浪淘沙,尽显真风流。

出品方华谊兄弟,几乎让旗下艺人倾巢出演,除了秀实力,也是一种近乎信念的投入。

华谊拍《风声》时给出了“预算无上限”的承诺。即便如此,据陈国富说,后来依然“超支得很离谱”。

精益求精,达到奢侈的程度。

电影原声,找了一位日本作曲家大岛满,还在莫斯科请专业乐团演奏。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0)

电影造型,找来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叶锦添。为了塑造人物,他甚至给英达做了个大肚子,给黄晓明做了一副胸肌。

而对黄晓明这样的大牌,陈国富和高群书还悄悄联系过日本的知名演员,以备在黄搞不定时替换他……

2019年,国庆长假。

我们重聊《风声》,不是因为它多史诗,也不是要沉溺怀旧。

而是要重申,无论对哪一个行业来说,坚守信念,才敢提希望。

最后,Sir留一个彩蛋,说一个人,一个镜头。

倪大红。

2019年演技盘点的“顶流”,《都挺好》的苏大强。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1)

在电影里,演一个多年老特工,从头到尾却被压抑,只有一个表情——面瘫。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2)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3)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4)

把焦虑掩饰在面无表情之下,风骨藏在稍纵即逝的缝隙里。

一场戏,敌人监视之下,他收拾好藏有间谍的饭桌,离去。

这时候,饭桌上的李宁玉突然发起了酒疯,砸盆扔菜。

他的同事全部被矛盾吸引了目光,只有老特工,根本没有回头。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5)

Sir不由得想起,《风声》问世两年后的另一部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2》的结尾,福尔摩斯和华生识破乔装间谍的一段话——

一个过于专注表演的演员,唯一不能模仿的,就是自然反应。

一部看了十遍也没看懂的电影(国片十年也就这一部)(56)

《风声》已经做到比观众先走五步。

而它什么也没说,由待你去发现。

正如倪大红,成为裘庄传奇最小单位的颗粒,最后留给你一个背影,连表情也不给你看。

但这颗粒,却能有一种核能量。

炸裂?

不,别用这么俗的词。

这叫精准。

这叫深刻。

这叫,回响。

十年,我们热闹过许多回。

但回响呢,能有几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