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护理难(老年护理耽误不起)

为什么老人护理难(老年护理耽误不起)(1)

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 范 利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乌丹星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埃克塞特大学和牛津健康信托基金的专家们,近日公布了一项联合研究结果:如果能对老年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每年至少可挽救2万英国老人的生命。而在我国,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说,这个数字只会更多。

直接关乎老人寿命

英国养老护理院中住着大量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人数约为30万,占所有在院老人的70%。研究人员以这些老人为对象,展开联合研究。他们选择了67家护理院,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进行有计划和针对性的员工专业培训。结果发现,9个多月后,这些护理院中老人的死亡率,比未培训组明显降低;老人出现抑郁或暴躁情绪的情况明显减少,生活质量获得提升。

该研究负责人克莱维·巴拉德教授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这一结果。他说,研究中,专业培训使护理院的死亡人数减少了36%;以此推断,将培训推广至整个英国,每年可减少2万名认知障碍老人的死亡。

范利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老人大多患有各种疾病,认知障碍只是其中之一。无论哪种慢性病,都意味着老年护理不能只是简单看护。即便没有严重疾病,高龄老人身体机能衰退,无论吃、动、行都与年轻人大不相同,照顾中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生活中常见到由于缺乏护理常识,导致老人跌倒、受伤,甚至加速死亡的例子。比如,喂饭不当,老人可能误吸或呛噎,导致肺炎和窒息;扶抱方式不对造成关节脱臼、肋骨骨折;坐卧体位不正确导致压疮和血栓。“照护人员如具备足够护理知识,这些是能避免的。”

老年护理需求巨大

英国这项研究再次确认了专业护理人员的重要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却面临着专业照护人员极度缺乏的困境。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6亿,占总人口的11.4%。范利说,他们中大约70%患有慢性病;慢性病老人中,又有76.5%是多种疾病共存,医疗养老需求巨大。2016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三部门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范利认为,这一数字仍在迅速增长,现在有可能已达到6000万人。

虽然家属在照护失智、失能老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空巢家庭增多,照顾难度极大。比如,老伴也会面临老年病困扰,逐渐力不从心;子女兼顾工作、老人、孩子,精力和时间有限,影响照顾质量。因此,这些老人的长期甚至终生照护问题,是对整个社会的挑战。

更严峻的是,我国老年医学“家底”较薄,不仅老年医学专科少,更缺少受过老年医学培训的基层人员。目前,社区医生中,接受过老年医学初级培训的仅有1.4万人;能持“养老护理员”证上岗的仅约5万人。“如想保证照护质量,我认为照护人员与失能老人的比例应达到1:2。也就是说,仅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服务岗位就需要3000万人左右,缺口巨大。”范利说。

招生工作处处遇冷

由于高龄失能人群增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医疗需求增大,早在2011年,民政部就出台了《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计划到2020年,培养合格养老护理员600万人。自此,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中明显增加。然而,与学校办学热情相对的是,招生工作处处遇冷。2014年的一项调研发现,全国45所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中,有10所院校没有在校生,10所学校在校生人数少于50人。邢台一所高等专科学校计划招生50人,最后却只招到1名学生。

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遴选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的通知》。但在入选“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的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老年护理专业,每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自愿报选,大多数都是被调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不高。

与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同,老年护理专业学生要想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非常容易,只是在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后,他们的岗位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了解到的情况是,学生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达30%,第二年是50%,第三年为70%。

范利说,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认同低、工资待遇差等,综合导致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吸引力低下。年轻人不愿投身于此,各地养老院、福利院大多只能招到四五十岁的文化较低人员,或一些退休者,专业化程度离目标较远。

“照护师”体制何时建立

非专业院校培养者,如果想从事老年照护工作,需要考取民政部认可的职业技术资格证“养老护理员”证。但范利认为,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要求, 与真正的专业化还有一些差距。 “中长期医疗照护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刚需。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一直倡导建立照护师体制,将照护师设立为一种与医护类似的社会职业,进而提高整个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照护师应是一种介于养老护理员和护士之间的职业,按照不同的技能掌握水平,可分成初、中、高级。他们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疾病护理照护服务,在保证老人安全、提升老人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要维护老人的个人尊严。照护师不一定要有医学背景,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保姆或下岗人员都可以加入其中。培训的重点是基本医疗知识和护理常识。所有照护师都需要准确掌握帮老人翻身、喂饭、抱扶、活动的技巧,懂得常见慢性病的护理、辅助治疗和康复常识。范利说,尤其欢迎刚退休的“年轻”老人成为照护师,让“小老”照护“老老”,能达到双受益的效果。因为他们比年轻人更了解被照护者的需求,且在照顾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学到实用的医疗健康知识。

范利说,通过持续开展照护师培训,可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职业新形象,有助于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认同感,进而提升其待遇,形成良性循环。基层照护体系建立起来后,一些长期住院的老人就可以回到社区、家里或医养结合机构进行康养,将医院床位留给更需要的人,也能起到节约医疗资源的作用。

在日本,介护服务已十分成熟,可作为借鉴。介护人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从业者需要持看护师资格证才能成为专业看护员,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都很不错。

为进一步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日前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为《指导意见》)。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11个部委联合发文,聚焦护理服务业,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重要性可见一斑。《指导意见》确立了注册护士队伍发展目标,2020年超过445万,基层超过100万;提出了院内院外连续性护理服务的职责划分,三级医院做疑难、急危、重症护理,二级医院做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基层护理服务机构做日常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等;明确了11个部委的职责划分,比如卫健委和中医药局负责统筹全局,发改委主抓规划指引、项目倾斜,教育部做好人才培养。不过,《指导意见》中也有含糊不清之处,比如11个部委分工协作,缺乏一个大旗统领者;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但出院后持续性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由谁来做,还不明确;支付体系是护理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难点,如何构建符合中国现实的支付体系和长效运作机制,不能省略。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