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

佛像是神圣和光明的。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造像艺术是佛教思想传播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它既是佛教信仰的具象表现,更以一种近乎完美的人文符号形式,将佛教精神向现世加以艺术性的呈现。为佛陀菩萨造像,其来有自,兴于魏晋六朝,随着历史流变,渐次发展出不同的载体,有石凿、木刻、泥塑、铜铸、玉雕之分。人们在塑造佛像的同时也是在塑造人类内心最好的一面。中国艺匠们是用他们继承的中国美学理念来诠释这个外来的宗教造像,而不是天竺造像的翻版,中国的玉雕佛造像便以其举世瞩目的审美,成为了诸多艺术流派的借鉴。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2)

玉 雕 造 像

中国玉雕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底蕴,能够反应民间生活的的民间艺术。许慎于《说文解字》中评释“玉”之一物:“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传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怯,洁之方也”。于是或佩于颈上,或系于周身,或置于案头,以玉养神,独享一份天地气韵。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玉雕就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传,逐渐就与玉雕文化相融合到了一起。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3)

析木玉阿弥陀佛造像▲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4)

析木玉千手观音造像▲

玉雕技艺让佛造像拥有了更深广的内涵,而佛教因为具有一些非常深奥的经教义理,成为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与佛文化存在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玉雕佛造像,历史悠久,不仅继承了精湛的玉雕技艺,更是拥有佛家的教义内涵。可以说,玉雕佛造像就是智慧与文化艺术的成就,也是能够体现佛像至高无畏的表现。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5)

玉材与造像设计稿▲

佛教信徒们为了体现佛陀形象的庄严殊胜,给佛陀身体各部位都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是美和教化功能的结合,这些经过理想化加工的外部特征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佛陀形象。这些形象特征就是佛家所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内容涵盖了从五官到身躯,脚底的所有细节。这些相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根据《大乘百福庄严经》中的说法,每修够一百福才能庄严一相,可见要达到三十二相,绝非凡人所能及。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6)

造像雕刻过程▲

玉雕造像,就是以玉为载体来敬立佛像、菩萨像、阿罗汉直至护法诸天及历代祖师等形象。雕,是指把多余的部分凿掉,而现出所须的形象。对于玉雕艺术而言,雕佛就要多一份敬仰之心,真正做到这些的玉雕师他也不会随便选一块材料,随便去雕刻几个线条,一定是要费尽最好的精力与最好的技术把他塑造成至美至善的地步,佛身如是,佛头更甚。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7)

和田籽玉大日如来造像▲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8)

和田籽玉弥勒佛造像▲

从整体上来看,玉雕造像有三类:一是如法如律的玉雕佛教造像,一般用于供奉或者摆放;二是艺术造像,由玉雕师随意雕来,强调艺术性,而缺少严格的量度;三是机器生产的玉雕造像,既不懂佛教造像法,又较少艺术品位,但由于一些厂家大批量生产,反而占据了玉雕佛教造像的领地。

审美与思潮总是不断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玉雕造像大体上分三类,但人们对佛像的认识本质上从未有过改变。玉雕佛造像展现出了诸位佛菩萨的庄严圣洁,日常供奉或者摆放之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真、善、美”。在玉雕艺术中佛造像开脸的神态永远都是善良,美好的,那是属于极乐世界才有的精神面貌,也是俗世中人们内心对净土的一种向往。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9)

观自在、地藏王菩萨造像▲

如在玉雕作品中,大多数的佛像、菩萨都是眼睛微睁的,这在造像中可以说是对信徒的一种直观的宗教教学方法。其眼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佛家坐禅讲究一种“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这是为了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就采取半睁眼睛,既不完全睁开又不能完全闭合的方法,这样在玉雕造像上,大多也采用了这种形像,代表了佛、菩萨进入了“禅那”状态。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0)

文殊、普贤菩萨造像▲

玉雕造像又受材料的影响比较深,不同的风俗、信仰、审美都在玉雕佛像之上是有所取舍的,料和工就是考验作品的最大因素。佛像类要给人一种光芒四射的感觉,如果眉宇间带有杂质或者色斑的话,就会影响整道佛光所赋予的灵气,对其本身的价值也会有影响。佛教认为,花脸的玉雕佛,不仅是对佛祖的不尊重,佩戴起来也会少了一份庇佑。这一点,有信仰的中国人尤为看重,玉雕造像容不得一点瑕疵。

玉雕工艺在造像上最好的体现往往在脸部和手部体现出来。这也是最难刻画的部分。众所周知,佛的面部创作绝非易事,佛作为人们心中的神,它的神态、表情甚至表现出来的情绪等都要体现出安详、包容、慈悲等特征。眼观鼻、鼻观心、低眉、慈悲相、微微笑、造型圆满。雕刻既要符合佛教人物又要具有现代人物的气息,还要根据佛陀菩萨头型单位及五官比例来进行刻画,还要根据佛陀菩萨的情绪雕刻出它们的喜怒哀乐。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1)

千手观音造像▲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2)

阿弥陀佛造像▲

一般来说无绺裂或玉材较大的造像一般比较大气,厚重古朴,开相脸颊方圆,深目高鼻,同时衣纹厚重斜纹,大气而兼优美,崇高不失精致,论其身相,则肃穆与灵动并存。历史上留存的北京碧云寺的玉佛、上海玉佛寺的坐像和卧像、云南鸡足山祝胜寺等地的玉佛,这些玉造像有的是缅甸的工匠雕琢而成,造像描金绘彩,镶嵌珠宝,形象端庄富丽,让人印象深刻。至于方寸的小玉材,受审美风向的影响,造像大都是宽衣博带,秀骨清像,同时绘画中的“曹衣带水”的风格,也被运用到造像的服饰造型中,体现了玉雕含蓄、包容的特色。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3)

南红自在观音造像▲

此外,区别与其他材质,玉材日益缺失,玉雕造像需要身心投入的雕琢,追求尽善尽美,如同修炼。玉雕造像,每一个过程都追求一种极致。佛虽立体,却只能正面而观,这是诚心礼佛的最基本的要求,以庄正之心礼佛,方能凸显法相庄严。佛像的体态特征、面部形象、服饰线条,从外形到细节,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区别于常人的特性。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再改造的精神让佛造像在玉雕上变得丰富多样,充满着动人的民族情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中国佛陀的形象更加温婉,儒雅,规正。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4)

长寿佛造像▲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5)

大日如来造像▲

当下的人们,看待艺术只剩下“眼球”和“点子”的功能了,但玉雕造像不是对流行时尚的跟风,更不是对声名权位的取悦,对造像艺术和审美本身的敬畏当如礼佛一般虔诚,心手如一。

尤其是应深入了玉雕造像是解涵盖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中华美学精神。玉雕造像也只有将经典艺术与当代创造有机融合,才能在世界艺术史图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佛像玉雕刻(玉石雕刻的佛像)(16)

佛虽塑金身,亦见含光内敛之意;佛虽垂眉目,亦有收束静穆之状,正如《金刚经》所谓:“如如不动”。观者一睹,或可凝神静赏造像之身姿,或可敛心叩寻佛性之禅悦,或震撼于造像之变化,或感慨于身相之虚妄。玉雕造像其承载的佛教信仰精神的东传历程与中国化经验,可堪反思、重构与重视者极多,所以我们在如今这个浅浮的时代,我们只能去高山仰止,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精神。

作者简介: 姚圣云,女,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中国玉雕高级技师,海派玉雕大师。从事玉雕行业多年来,姚圣云形成了“雍容典雅、细腻隽秀”的个人玉雕风格,她的作品简洁大气、构思严谨、章法合理、工艺细腻,多次在全国和行业内获奖。并于2013年创立“国云玉舍”玉雕工作室,是海派玉雕的后起之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