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的含义(幼儿与数的起源)
前阵子我给几个四五岁的小盆友上的通识课之后,其中那位女孩Phyllis的妈妈, 港大计算机硕士Sherry终于腾出时间, 也为他们上了第一堂数学启蒙课 。
相信各位读者一开始都会像我一样很震惊,幼儿园的小把戏也能这样教? 然后也都会像我一样点点头, 幼儿数学确实就应该这样教。
以下,ENJOY:)
以下,是昨天上课的内容整理和我的思考。
吹牛皮,看谁说出最大的数
问每个小朋友几岁了,大家都很积极回答。小Ryan4岁多,大Ryan和Phyllis5岁,Kenneth说他6岁。Kenneth其实是刚5周岁,其他小朋友听不下去,他们开始吹牛了。
Kenneth:一万岁
Phyllis:十万岁
有点卡壳了,接下来是多少呢?
大Ryan:十一万岁
Phyllis:十二万岁
到九十九万岁的时候,又卡了一下
大Ryan:一百万岁
这下小朋友傻眼了,不知道什么能比一百万岁还多
大Ryan:两百万岁
Phyllis找到了灵感:三百万岁、四百万岁....九百万岁
大家又沉默了。
突然,不说话的小Ryan喊出了一千万岁。
激动人心的吹牛皮游戏被老师转移到别的话题上了。
四五岁的小朋友通过在学校蒙氏教具的学习,应该能理解“千”这个数量级,也隐隐有“万”的模糊概念。因此,他们一张口就说出他们知道的最大数量级,万。超过万以后的数字,他们并没有直观、具象的感受。在每次进位到更高数量级,比如百万、千万的时候,他们都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思考,但最终都能想得出下一个数量级,说明他们有了进制的概念。
进制可以作为之后的课程内容,十进制为讲解重点,二进制(计算机的实现方式)、十二进制(时钟)、十六进制(重量单位)、六十进制(时钟)也应该花点时间了解。
最大是3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匈牙利贵族决定做一次数数的游戏——比比看谁说出的数字大。
“好,”一个贵族说,“你先说吧!”
另一个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数字:“3”。
现在轮到第一个动脑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以后,他表示弃权说:“你赢啦!”
你会不会觉得这两个匈牙利贵族好笨呀。你一定能说出比3大的数字吧?说来你可能不相信,很久之前的人类根本没有数字。直至今天,还有少数原始部落的人不会用数字来数数。他们的语言只有“一”和“二”这两个数字。如果要表示“三”,就需要用“二加一”来表示。超过“三”的数目他们统称为“许多”,因为他们也搞不清楚了,这对他们来说可太难了。
我们的小朋友数数的本领可比原始部落的人高出太多了,一下子数到一千万。可是,小朋友知道数字是怎么来的吗?
数字的发展经过了五个阶段:配对、比较、命名、排序和数数
配对,即一一对应
01
著名的荷马的史诗《奥德赛》中记载着一个故事:俄底修斯刺瞎了独眼巨人波吕裴摩斯并离开了库克罗普斯国,不幸的盲目巨人每天坐在山洞口照料他的羊群。早晨羊儿外出吃草,每出来一只,他就在一堆石子中捡起一块石子。晚上羊儿返回山洞,每进去一只,他就扔掉一块石子。当他把早晨捡起的石子都扔光时,他就确信所有的羊全返回了山洞。
独眼巨人数羊的故事,就是使用配对的方法,一只羊对应一块石头,用石头的个数来代表羊的个数。
问孩子们,如果独眼巨人发现石头还剩1颗但羊儿没有了,是怎么回事?他们都回答丢了一只羊。那如果剩5颗石头呢?丢了五只羊。那,万一是羊多几只,但石头没了呢?小Ryan说因为早上没数对。真是聪明的孩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呀。当然也有可能是别人的羊跑过来了。
由于羊是活动的,石头是死物,在没有数字的时候,用石头代表羊群是一种更方便的计数方法。由于石头是具体存在的实物,以实物集合代表另一实物集合,说明这时候人类对于数的理解还是很具象的,需要和实物相联系的,人类对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较为抽象的认知。
一一对应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这个概念上。
1)为了吸引小朋友,特地带了酸奶,将酸奶和勺子分开两排摆放好,可直观了解酸奶和勺子是一一对应的。
2)由于小朋友们都是脱了鞋坐在报纸上,人和鞋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问小朋友可否通过有几双鞋子来知道有多少人。四个孩子都能通过鞋子得知人的个数。
3)大Ryan和Kenneth都会国际象棋,以国际象棋为道具,棋子和棋盒的凹槽是一一对应的,故意拿走两颗棋子,棋盒空出两个位置,一眼就被孩子们发现了,没有一一对应。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一一对应的例子,比如碗配勺、牙刷配牙杯,还比如电影院的人配座位等等。
除了石头计数,人类文明史上,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计数方式,比如刻痕计数、结绳计数,用贝壳、树枝、竹片计数等,这些都是用配对,即一一对应的方法。
一一对应的拓展
一一对应的思想是人类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也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数学家康托尔就是采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比较集合的大小的。
基数概念,对于有限集合,基数即集合中包含的元素的个数。比如,集合 {1,2,3}和{2,3,4} 这两个集合的基数都为3。对于无限集合,我们没办法得知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那该如何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呢?
康托尔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两个集合的元素一对一的排起来——若能做到,那可以说两个集合的基数相同。比较X、Y两个集合的大小,在不知道X、Y元素个数的情况下,将X中的元素和Y中的元素采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方式,就很方便比较出哪个集合元素个数更多。
思考一个问题,奇数集合和偶数集合哪个的基数大呢?
采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方式
奇数集合1234······
偶数集合2468······
这样无限比下去可以知道奇数集合和偶数集合有相同的基数。
再思考一个问题,自然数集合和偶数集合(偶数集合是自然数集合的子集)哪个的基数大呢?答案是一样大,为什么呢?
比较的概念
02
有了配对的概念后,比较的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发展了。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我们能在不知道事物具体数目的情况下,明了两个集合事物的多少关系。因为如果其中一个集合的事物先配对完了,那说明这个集合的数目比较少;如果两个集合的事物同时配对完,说明两个集合数目一样多。
摆上五颗糖果,再一一对应上棋子,可以看出糖果和棋子是一样多。将棋子多摆放一个,问孩子们哪个比较多。多摆放两个糖果,再问孩子们哪个比较多。通过具象的实物,小朋友们都能知道答案。根据小学一年级(上)的数学内容,我问他们一些抽象的问题,比如比5大1的数是什么、比7小1的数是什么,10以内的大1或者小1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是很轻松,可以通过心算得到。提高下难度问比7小2的数,这下乱了,又是4又是5。后来,通过摆放实物,七个棋子和五颗糖果,他们知道比7少2是5。他们当下可能还未完全消化“比7小2”这个问题,虽然10以内的加减法可能可以心算出来,但抽象文字转化为抽象数学式子,再心算,对他们来说已经绕了三道弯了。
清楚“某数大1小1是什么数”挺重要的,它能考察孩子们不是单纯背数字,而是真正知道每个数字按顺序下来的规律。这是数字发展第四阶段“排序”的规则,也是小学一年级(上)要掌握的内容。
另,我在回来的路上问瑶瑶,她是否不理解“比7小2”是多少,她说知道,且回答5。我再问了“比15小2”,“比17小3”等,她也都回答正确。最后考了“7 8”,她想了一会儿回答我“15”。问她如何算出来,她告诉我是通过手指头。具体怎么通过手指头算15我没问,但看来通过实物做算数还是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
培养孩子的“数字感”也挺重要的。比如说对于10,可以是1和9、2和8、3和7,可以是2个5、5个2等,通过玩转每个数字,掌握数字拆合方法,对于之后加减乘除的学习很有利。之后可以多多玩数字拆合游戏。
数字的命名
03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随着数字的发展,给数字取个大家都接受的名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名字,那我们在说Phyllis的时候,就需要描述她的很多特点,比如说她是个五岁多的小女孩,剪着短短的头发,她喜欢Elsa等等。即使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描述,对方可能还搞不清楚,因为五岁多、剪着短短的头发、喜欢Elsa的小女孩有很多呢。数字也一样,如果数字没有自己确定的名称,比如每个人对“二”的叫法都不一样,那人们就很难用数字沟通。而且,每个数字的名字还要不一样才行。如果像大Ryan和小Ryan都叫Ryan一样,有两个数字都叫“三”,那我们也很难区分“三”到底指的是哪个数字。
数字的名字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举数字“二”为例。古代的人为东西配对的时候,可能注意到两颗石头可以和两只眼睛、两只耳朵配对。在没有石头的情况下,要表示两只羊,他们可能会用手指着眼睛,然后说“像眼睛一样多的羊”。渐渐地,当“像眼睛一样多”这种用法越用越多的时候,一提到“眼睛”大家都知道是指“二”。
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把“二”叫做“眼睛”,即“眼睛”和“二”是同一个发音;在另一些地方,把“二”叫做“耳朵”,即“耳朵”和“二”是同一个发音。在中国,“二”和“耳”的发音就很接近。
在追溯所有数字的命名中,只有“五”的名字来源是比较能确定的。古代大多数民族都是用五根手指来为五命名。有些民族的文字中,“五”和“手”是使用同一个符号。早期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只要画一只手和一棵树,就可以表示五棵树的意思。
数字有了名称以后,要说两头牛就不必用两颗石头来表示,只需要说“二”头牛就行了。这样,原来的具体的代表集合后来开始以数字的抽象形式出现了,而且用口头说“二”也方便很多了。
参考:
\1. 《数是怎么来的》 [美]明德尔·西托默
\2. 《数学与生活》[日]远山启
\3. 《好的数学——数的故事》韩雪涛
\4. 《数字博物馆》[意] 皮耶尔乔治·奥迪佛雷迪
\5. 基数(数学)_维基百科:en.wikipedia/wiki/Babylonian_numerals
THE END
以上,就是数学启蒙第一堂课的内容啦。
第一次当老师,四个孩子乖巧可爱、聪明伶俐的孩子,一堂课下来居然有透支的感觉。这让我对幼儿园老师们产生了极大的感激之情。面对那么一大群孩子,要授予知识、又要关心身心健康,真不容易。同时,深深感谢人文启蒙课的陈老师,音乐启蒙课的Hannah老师,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不容易,把教书育人这么重要的事情做好更不容易,他们在我之前已付出了很多。
另一个感悟,如果要高质量的教育,还是得小班制教学。
Sherry对于幼儿的英语习得也很有研究。 有兴趣的读者, 请关注她的公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