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

第‬十四‬篇‬第32章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亩:最早见于金文。从十从田从久,十者,阡陌之制。其本义是指中国地积单位,市亩的通称。

清·王筠《说文句读》:“亩,《司马法》:‘六尺为步,百步为亩。’是古之制也。秦孝公时,开通阡陌,以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现在的一亩为2000/3平方米,约667平方米。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亩又引申为田埂,田中高处之义。如《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1)

亩又泛指田地、农田,如《韩非子·说疑》:“又亲操耒耨以修畎(quǎn田间小沟)亩。”

亩也与“母”通假。如《书·微子之命》:“天降祉福,唐书得禾,异亩同颖,献之成王。”意为: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茎共生一穗的粟禾 ,献给成王。

许慎说著《说文解字》所述的“亩”为土地的单位量词并非“亩”字之本义而是引申义。“亩”字的本义应为“田垄”,如《左传·成公二年》:“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所谓的“东其亩”,就是让田垄都是东西向的。

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鲁国隐士。他直呼孔子之名,应该是个比孔子年长的长者。孔子有个弟子也姓微生,叫微生高。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2)

栖:形声。字从木,从西,西亦声。“西”指“太阳归西”、“太阳下山”。“木”指“树木”。“木”与“西”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下山的时候,鸟儿回到树上的巢里”。本义:鸟类歇息,音qī。

如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鸡栖于厅。”《庄子·至乐篇》:“养马者宜栖之深林。”

栖也延伸指寄居、居住,如《国语·越语上》:“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禽经》:“陆鸟曰栖,水鸟曰宿,独鸟曰上,众鸟曰集。”

栖读xī时,指居息的处所,止息的地方,如孟郊《鸦路溪行呈陆中丞诗》:“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栖也指床,如《孟子·万章上》:“二嫂使治朕栖。”

鸟宿曰栖,栖栖者,取其翔集不定之义。这里比喻孔子像那鸟一样到处飞,都没找到归宿。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3)

乃:象形字,“奶” 的初文,像女性乳房,“嬭”是“奶” 的异体字,由于“爾”简化成了“尔”,所以“嬭”就简化成了“妳”,白话文运动后,“妳”读成了nǐ,专指女性的“你” 。

乃后来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如《书·大禹谟》:“惟乃之休。”又如陆游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也作副词,如《庄子》:“而后乃今陪(píng)风。”

乃又作承上起下之辞。如《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

乃又作继事之辞。如《书·尧典》:“乃命羲和。”

“乃”虚化为连词、语气词等。

乃也写作迺,如《诗经》:“迺慰迺止,迺左迺右。”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4)

全文理解为: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栖栖遑遑地游说呢?难道是要炫耀你的辩才吗?"孔子说:"我怎么敢炫耀我的辩才呢?我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当政者罢了。"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到处游说的目的在于说服顽固的当政者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

微生亩是一个隐士,生逢乱世,见自己的才能得不到重视,他便选择了避世而居。在他看来,那是一个不可为的时代,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个乱世,因而不如退而求其次,管好自己。

孔子不顾社会现实的做法,在微生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其实,孔子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当为后世所继承。这种执着理想、坚守信念的精神,是每个时代的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要知道,世界会因我们的坚持而改变。

孔子的游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这就是贤才,为了个人名利而游说的叫佞才。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5)

睚眦必报的范雎

北宋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叫《范雎》,大概概述了范雎的一生:范雎相秦倾九州,一言立断魏齐头。世间祸故不可忽,箦中死尸能报仇。

范雎的一生是复仇的一生,同时也是助力秦国国力走向巅峰的一生。

范雎出生于今山西芮城的一个贫穷家庭,年轻时曾去各国游说,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被接受,但遭失败,后来回到了家乡魏国,在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

一次,范雎跟着须贾出使齐国,朝堂之上,齐襄王对魏使臣须贾很不礼貌,数落魏国反复无常,并说先王之死与魏有关,令人切齿痛心。须贾嚅嚅而无言,不能应对。

这时,须贾身后的范雎义正辞严地辩驳道:“五国同仇,岂独魏国?如果不放下过去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6)

齐襄王听完这番不卑不亢、鞭辟入里的雄辩,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自赞叹此人的胆识和辩才。于是有意挽留,赐予范雎黄金和酒肉。

须贾不但不因为有如此能干的手下而感到骄傲,反而醋意大发,回到魏国后,他向魏国国相魏齐诬告范雎里通外国,是个叛徒。

结果,范雎被打得皮开肉绽,牙齿被打落,肋骨被打折。为了活命,范雎趴在地上装死。

魏齐又命人将其丢进茅厕,命人在他身上小便。待到天色已晚,范雎从苇席中张目偷看,见只有一名卒吏在旁看守。

范雎请求卒吏饶他一命,并承诺将以重金酬谢,卒吏将其用草席卷上,扔到了野外,范雎才得以逃脱。

范雎死里逃生,改名为张禄,被魏人郑安平收留,不久又帮助范雎联系到秦国使者王稽。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7)

范雎身负大才,一番谈吐之后,王稽也被其才能所折服,随即决定带范雎回秦国。在王稽的引荐下,范雎终于见到了秦昭襄王。

其时的秦国宣太后干预朝政,穰侯魏冉掌控朝廷大权,秦昭襄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

范雎对秦王语重心长道:“陛下,我所想说的都是匡扶社稷的军国大事,如果陛下不加以重视,我说的也毫无作用。”

秦昭襄王对范雎肃然起敬,范雎深度解析了当时政局和外部战略。范雎的建议大致分两点,一个就是要求秦昭襄王巩固皇权,夺取宣太后的权力,禁止穰侯随意发动战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中央集权,只有集权才能干大事,扫平障碍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点,范雎指出了穰侯的错误,穰侯私自决定兵发齐国,秦国和齐国之间,隔着韩国和魏国,出兵少了打不赢,出兵多了有伤秦国元气。对于距离较远的国家,应采取外交手段以拉拢为主,对于魏、韩接壤国家要逐步蚕食,从内到外来成就霸业。这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谋略。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8)

秦昭襄王听得是目瞪口呆,佩服之至,之后范雎被封为秦国宰相,再也不是那个随意被人欺辱的无能之辈。

范雎的这一谋略,在秦昭王之后的诸位秦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用,其中李斯、韩非等人的战略构想就继承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秦始皇嬴政继续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从而成就旷古未有之宏业。

范雎在担任宰相后,提议在由秦入蜀的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也就是褒斜道,这对巴蜀的控制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消灭赵国的关键之战——长平之战中,范雎使用的反间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上,范雎认为不该排挤儒家,他力邀思想家荀子入秦,让他给秦国国政提出建议。可以说,荀子的入秦,对他的两个弟子韩非和李斯的影响巨大,对秦国统一天下意义重大。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9)

由于范雎早已化名张禄,魏国人只知道秦国出了个厉害的宰相,并不知道此人就是之前的范雎。

魏王派须贾到秦国求和,范雎假装成落魄的普通人,前去见须贾。须贾见范雎还活着,出于同情,送了一件衣服给他,还请他吃了一顿饭。范雎假意告诉须贾,可以将其介绍给宰相张禄。

范雎弄来马车,亲自给须贾牵马坠蹬,等到了相府,范雎先假装进去通报,就把须贾晾在了一边。须贾等得不耐烦,左右打听,才知道这范雎就是宰相张禄。

须贾被吓坏了,双膝跪着到范雎面前请罪,看在刚才见面之时,须贾送衣请饭的份上,范雎饶了须贾死罪。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在众宾客面前,范雎命人给须贾喂食马料,须贾自知惭愧,只得被迫吃下。范雎还让须贾给魏王带个话,让其将魏国国相魏齐的脑袋捎过来,否则将血洗大梁。

魏齐得知范雎并没有死,还升任秦国宰相,也成了惊弓之鸟。他不敢在家中留守,先后逃到了赵国平原君、国相虞卿门下。最终无人敢收留他,赵王和魏国的信陵君都不愿意因此得罪秦国,魏齐被迫自尽,了结了罪恶的一生。

范雎是睚眦必报吗(睚眦必报的范雎)(10)

司马迁曾评价范雎说:“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范雎发迹之后,保举王稽做了河东太守,举荐郑安平做了将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范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命运可以改变,人生未必不能重来,一切都皆有可能。从魏齐的身上我们也得一些经验教训,人在得势的时候不可太过狂妄,欺压弱小这并不是君子所为。

范雎晚年举荐了燕国的蔡泽继任自己的职位,不久辞归封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