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离别诗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此诗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甚争称赞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博得如此盛誉,绝非偶然,自然有其妙处所在。
前人对此诗鉴赏颇多,其理解可谓深折透辟。然而,前人鉴赏诗歌大多仪从诗歌本身特色而言,旁及其他较少。现代社会学科体系的逐渐建立,学术方法的日益开阔,许多学术可以相互诠释,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认为,可以旁及许多学科,就如同戴着很多副眼镜看问题,就可以呈现出不问的风貌。如果只戴一副眼镜,看到的就只是一个角度。对于《登高》这首诗,笔者试从新的视角去鉴赏,力图使其有新的突破。
从民俗学的角度欣赏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特有的民俗现象。学者一般认为其发生有两大源头。一种是“望祭登川”,这是古代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另一种是重阳节登高的节日习俗。后来,士大夫文人交友聚会,登高宴饮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魏晋时期,文人登高宴饮,吟诗作赋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陶渊明的《移居》云:“春秋有佳日,登高赋新诗。”谢灵运《脊池E楼》写道:“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这为后来登高渐渐成为文人抒怀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唐代,登高不再是简单的宴饮唱和,文人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登高表达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其主旋律是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和历史的沧桑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小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茫阔大,抚今追昔,感叹宇宙,慷慨悲凉。登高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通读唐代大量的登高诗,发现很多都充满悲情。
古代登高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宋玉登高而怨,张衡望远而愁,正所谓“自占登高尽惆怅”,登高情绪引起了无数文人的心理共鸣,杜甫也不例外。
在一个深秋季节,群芳凋零,杜甫站在高处,看到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自己也已经年老多病,却壮志未酬,不由得产生一种忧愁。悲秋也是古代文人心中的一种情结,宋玉《九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是生命意识的体现,成为占人表达生命情感的母体,悲秋的潜意识是哀悼青春不再,时光难驻的叹息,是抒发壮志难酬,一事无成的感慨。
杜甫作这首诗的时候已近暮年,然而“功业未及建,夕阳忽两流”,季节之秋加重生命之秋的凄怆。如今我们秋日登高,感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心情往往十分惬意,所以,我们鉴赏杜甫的《登高》时,很难理解诗人的登高情结,站在民俗学文化层面有助于我们把握这首诗的主题,也更容易体会出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史地学角度欣赏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从云安(今重庆云阳县)沿长江至夔州(四川奉节县),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在此居住一年零九个月。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杜甫创作了四百j十余篇诗歌,占到其全部诗歌的七分之二,可以说。这是一个诗歌创作丰富的时期。《登高》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写,描写广夔州特定的地理环境。
夔州本是周代夔子国,后为楚国所有,秦、西汉为巴蜀郡。南北朝称巴州,唐高祖武德元年改为信州,二年义改为夔州。夔州以猿闻名,峡口更以风大著称。《水经注·江水》中描绘:“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杜甫独具慧眼地选取了夔州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物候特征。在《登高》前四句中,诗人一口气写出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和鸟。风是急的,峡口本以风大闻名,脊到高处,觉得风大,所以着一“急”字;天是高的,这里天高地旷,所以着一“高”字;猿是哀的,唐代夔州多猿,诗人登到高处,峡中频频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正所谓“听猿实下三卢泪”,所以着一“哀”字;渚是“清”的,深秋景物开始萧条,河中沙洲显得十分寂寞冷落,所以着一“清”字:沙是“白”的,经过秋天的风吹晒,沙也显得特别洁净,所以着一“白”字:鸟也是“回”,天宅的飞鸟因风急而低回打旋,所以着一“回”字。
“风急天岛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急天高、猿猴哀鸣、渚清沙白、群吗盘旋、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汹涌。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壮阔而萧瑟的秋景,体现厂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
从绘画美学角度欣赏
《登高》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是仰视高空。如狂飙骤来;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是俯察江渚,凄清冷落。所谓“怀宇宙以伤远,登高台而写忧。”
在仰观俯察之中,诗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在旷远的空间里感受到了自身的孤单和渺小,意识到了人生之短暂与无常,才生发出兴尽悲来的深长感喟。庄子早就说过:“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 “天高地远,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看中国的山水画大都画得山高水阔,而画中人物极小,这正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空间的阔大和个体渺小的对比,宇宙的无限和个体生命有限的对比,更增加了其悲感。
《楚辞·远游》曰:“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正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万古长青,江水万古长流,人的生命却如落叶飘零,岂能不悲?
《登高》所绘之景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特征。具体地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是高远,“渚清沙白鸟飞还”和“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平远,这和国画中的“三远”是一致的。诗歌“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莺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工笔,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联想补充。”
此外,这首诗声律对仗精细微妙,许印芳在《律髓辑要》中这样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垒老杜始为精密耳。”诗人深沉凝重的困苦惆怅心境,因音律的和谐对仗调配而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鉴赏《登高》,比如修辞学、色彩学、心理学等等,这有待于我们去拓展研究。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