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艺)

藏族面具制作技艺

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艺)(1)

>>>藏族面具<<<

面具制作是藏族以宗教文化为主、融合古代藏族和古印度艺术风格的手工制作技艺。以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药泥藏式面具最为独特和精美。早在赤松德赞时代藏区各地用泥塑人物形象、造型、面部变化。到松赞干布时期发展成为民间泥塑手工技艺。有布制面具、纸制面具、木雕面具,以泥塑为主。

材料是新龙独特的神土圣水及特制的甘露丸(由一百多种高原名贵药材外加多种宝石粉炼制)混合而成,称“药泥”,能防腐,散发香气,预防疑难杂症。经过取土、和泥、泥雕、制陶、着色等十多道工序。工具为木刀木棍、木锤、木椎、木刷、木碾等20多种。

莲花金刚面具”“骑狮护法神面具”“黑色披风避邪法神面具”已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艺)(2)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艺)(3)

01

藏族面具制作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艺)(4)

早期面具制作材料用红土或纸浆、石膏、白布、纸、面胶(浆糊)等制成坯型,颜色主要用石色(涂色2-3次)最后刷桐油、清漆2次定型。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的更新,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选取尺寸大小合适的松脆白土云石,在白土云石上琢雕出面具雏型。用薄布撕成小块用骨胶和面胶在面具坯型上层层紧贴加裱至一定厚度为止。待布胎干后,用快刀将其表面削平修整,再用浓缩的"白土浆糊"涂抹布胎表面(干后再涂,反复数次)。泥浆干之后,方能"合佐达尔"(先用粗、细砂布砂平,再用磨石耐心打磨),并用竹篾及皮绳固定面具内部。最后赋彩精绘,刷漆定型,装戴各种佩饰。主要神佛面具可随其神佛法位高低和人们尊崇程度扩大"面具"尺码,大者高度可达数尺。 所用颜料要求十分严格,早期用石色,但根据地区和经济条件所限,经济条件差的所用颜料为现代广告色,经济条件富裕地区,亦使用纯金金粉和德国、美国进口矿物颜料,边磨砺边描绘。色相偏爱纯红、纯黄、纯蓝、纯绿、纯黑、白等色,很少用中间色调。用色要求单纯、洗炼、艳丽。图案花纹具有装饰风味,且色彩对比强烈醒目,清漆涂面,显得浮光闪亮,烘托出面具凝重、威严深奥莫测的神态。

02

藏族面具制度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藏族面具制作技艺)(5)

无论是羌姆还是藏戏在使用面具时有一定的规制。藏族全民信教,对神佛无限虔诚,拟神仿佛的面具,在他们心目中决不是单纯的实体,依然是宗教中"法王"、"护法神"、"金刚"等神或佛的金身玉体。因此,对面具的尊崇即是对神灵的敬重,特别是对"忿怒相"、"威猛相"等足以威慑邪魔恶鬼的面具,更予崇敬。每次表演羌姆、藏戏取用面具时,总是先诵经文后取用,用毕,再诵经文方可入箱(或悬挂)珍藏,这是藏传佛教各大小寺院取用面具必须遵循的仪轨。 藏面具造型艺术有严谨的程式规范。羌姆和藏戏人物角色多半来自佛经故事,其面具形象主要以《造像度量经》、《佛说造像度量经疏》、《绘画度量经》、《绘画如意宝藏》、《工巧源流》等为蓝本准则而制作的,多出于寺院喇嘛艺人、民间艺人之手,其中不乏手艺高超者。如同仁热贡艺术大师坚措,属制作立体套头面具的佼佼者,在藏区闻名遐尔。 藏面具虽然都按大藏经中的《造像度量经》为准则,但每个寺院的面具在造型上不尽相同,艺人对神佛造像的理解,制作技艺差异和造诣高低,决定了面具造型的差别,从而展现出面具造型艺术异彩纷呈的景象。

END

文 / 乐文

图 / 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