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贺龙纪念馆(贺龙曾在此三进三出)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初至张高寨,是一个晴空万里的艳阳天。
张高寨所在的沙溪乡,古属巴国地,是利川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坐落在与咸丰县交界的雷音山下。
第一次听说“张高寨”此名,不免望文生义,以为是坐落在高山上一座以张姓为主的古寨。查阅资料才知道,“张高”乃是人名。据传,张高是第一个来这里定居的人,他修屋建桥,慷慨豪爽,以“好人”之称享誉地方。那时此地并无地名,便以人名命名为“张高寨”。
村口整齐的茶园。
昔日繁华已成追忆
如今的张高寨属于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距利川城区40公里,由70多户人家居住的40余栋吊脚楼组成。
第一次去古寨探幽,未免忐忑,好在微信方便,乡民淳朴,一来二去便联系上了村支书姚友兵。姚书记发了定位,小车便顺着弯弯拐拐的山路来到了村里。
从繁荣村村委会拐进乡村公路,渐渐地,茶田多了起来。一条清溪沿山流过,溪畔便是茶园。茶田边俱是果树,可以想象这里春天新茶吐绿、桃李芬芳之时的胜景。
茶是村民的主要产业。
一栋栋吊脚楼就掩映在茶园和山林之间。从外形上看,张高寨民居与宣恩、来凤一带的吊脚楼外观略有不同,不过都一样是依地形顺坡就势而建,多为飞檐翘角的“走马转角楼”。
村子很安静,安静到仿佛能听到茶农窸窸窣窣的采茶声。来到一栋木质吊脚楼前,姚书记说:“这是村里老书记的家。”指着外墙上的牌子,老书记一脸荣耀:“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原来,这里2011年便被恩施州命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小几十栋吊脚楼点缀在茶园和青山之间。
68岁的老书记身材高大,中气十足,一番召唤之下,几位热心村民也前来给我们当起了免费导游。一行6人沿水而上,一边漫步古道,一边细数历史。
老书记说,这里是川盐出省的必经之道,被人称之为“巴盐古道”。当年,盐贩、布客、鸦片客、山货客、“挑老二”走过高高的雷音山,总要在这落脚歇口气。
久而久之,南来北往的人走到这里都会歇一夜,第二天再翻山越岭,继续接下来的行程。于是,张高寨人在古道边修起了一面贴岩一面临路的“巴岩店”。毛店子、横店子、穿心店、巴岩店……小小寨子,客店就有十家之多。托古道的福,寨子繁华一时,盐道最忙碌时,寨子里一天要杀五六头猪才够吃!
顺着山溪往上走,来到一岔路口。一条路向下,通河沟;一条路向上,是古盐道。看那山涧清幽迷人,毫不犹豫就选择先走河沟,再走坡上的古盐道。
山民取名随意,张高寨旁边的小溪便名张高河。对于张高这个传说中修屋给背夫提供食宿、修卡口抵御匪患的始祖最后归宿如何已经语焉不详,只剩下这两个名字和村民口中一鳞半爪的传说。
其实无所谓姓甚名谁,山便是山,水便是水。只见这条碧莹莹的小涧不动声色地穿石而来,洁净的石壁被岁月划出一道又一道的痕,明晃晃的日头下,泛出轻盈的光点,晃晕了人的眼。
在哪里还能找到这么洁净的水?在哪里还能找到这样一条自在的溪?
流水在石壁上留下岁月的痕迹。
幽涧鸣泉一路惊喜
正是山花烂漫时节,溪畔生机勃勃。一路溯流而上,不时有花瓣缓缓在涧中顺流漂下。
同行的伙伴是奇花异草爱好者,不断用手机App“扫一扫”,了解每一种感兴趣的植物——变豆菜、地锦苗、毛茛、石龙芮、蝴蝶花、紫玉兰……只见一丛大如面盆、叶如锯齿,长满尖刺的草恶形恶状趴在水边,一看就不好惹。还没等我们去探奇,老书记急忙制止:“莫碰,那是恶鸡婆!”果然,草如其名!可以想象被这恶物“咬”一口的痛苦。
最惊喜的莫如见到了《诗经》中的棠棣花。
初见棠棣,那小小的鸡蛋黄的花从长长的藤蔓上垂下,摇曳在水面之上。《花镜》里说:它是“叶如茶蘑,边如锯齿,花色金黄,圆若小球,妙在不生虫蛀”。大名鼎鼎的李义山在他的《寄罗劭兴》也写道:“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棠棣花。(图源网络)
唐宋时一提起棠棣这种植物,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兄弟情谊。这之间的联系,则要追溯到先秦时《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里的“常棣”就是棠棣,诗句翻译过来的意思则是:棠棣花开放,美丽又明亮,如今的世人,兄弟最亲近。棠棣和兄弟之情的关联,便从这首诗作的比兴开始了。
古人认为,棠棣花的花瓣为花萼遮挡风雨和烈日,而花萼则坚强地将花瓣托起来,这就是兄弟之间互相帮扶的典型写照。实际上花瓣和花萼有如此特征的植物不胜枚举,只不过人们恰好选择了棠棣罢了。
总之,棠棣花瓣零落,只剩下花萼孤单地托起一片虚无,这在古人看来是异常伤感的,意喻兄弟分散。因此人们也就多用“棣萼”来寄托属于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
晚唐名将高骈除了征战沙场,也会写些边塞诗篇。“棣萼分张信使希,几多乡泪湿征衣。笳声未断肠先断,万里胡天鸟不飞。”这首《塞上寄家兄》便是用棣萼来比喻远隔天涯的兄弟。
古道石阶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传奇故事讲述历史
沿着山溪,一路都是惊喜,不过数十分钟,仿佛听见了瀑布的声音。步履矫健的老书记领我们走上右手坡上的一条小道,小道通向左边雷音山顶端的雷音寺,是专为香客们进香而修的。垭口上,左边灌木中飞出一挂银色的飞瀑。
瀑布一共有三叠,这是第三叠,还要不要往上走?
当然要走!
上行数十米,便来到了一口小潭边。只见绿荫如幕,掩映着小潭,金色的阳光斜斜地从叶隙间挤进来投在潭边。潭水清清,流水潺潺,鸟鸣悠悠,仿佛只差一个沐浴的仙女,就走进了神话故事里。
幽涧鸣泉,恍如仙境。
再往上就是雷音山、笔架山、月亮岩,还有曾抵挡过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天国军入川的“卡门”。雷音山上原有寺,还有口水井。
同行的老吴说自己的爷爷曾在井里发现石蛙,结果捉了一个又蹦出来一个,层出不穷,吓得他赶紧将捉到的那串蛙放生,逃下山去:
这是菩萨的警示!做人不可太贪心!
听闻走两天方可走完雷音山,吓得立即腿软认怂:“算了,留个念想。”折回继续走回古道。这一段古道蜿蜒在一壁罩岩之下,老支书用树枝指向高高的石壁说:
这里石头上有花,我们世世代代也不知道是什么花。
仔细辨认,那仿如菊花的痕迹一朵朵开在砂岩上,神秘莫测。后来我回城拿照片请教了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邢立达,方知道那是虫迹,是史前时期的生物遗留的痕迹化石。
老书记说,因是入川必经要道,贺龙将军率领的红军曾在此三进三出。有一天,被饥饿折磨得受不了的两个红军战士晚上出去偷了鸡,还没开始吃就被贺龙知道了,后被处决。至今,村里还有红军墓记录着这段历史。
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情,有巴盐古道的历史底蕴,有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这个古老的寨子,彷如一个避世桃源,正静静地等候着每一个对它好奇的人。
掩映在树林中的吊脚楼。
采访手记
古寨之美,在于它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古寨之奇,在于它巴盐古道的传奇故事。那青翠的山、碧绿的水,犹如一块璞玉,尚未被外人所熟知。
近年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个原本偏远的古寨离城区距离缩短至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完全有条件成为人们徒步运动、觅古寻幽的“后花园”。
记者:黎袁媛 文/图
来源:恩施日报
编辑|李徐祎
初审|胡成冞
审核|邹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