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大南边投资(北京如何加大有效投资力度)

本文转自《投资北京》杂志2022年10月刊,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北京加大南边投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京加大南边投资(北京如何加大有效投资力度)

北京加大南边投资

本文转自《投资北京》杂志2022年10月刊

今年6月发布的《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大有效投资力度”的要求与举措。面对当前严峻的稳增长形势,如何更好地发挥投资这驾“马车”作用?本刊特邀北京均衡博弈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徐轶尊博士、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投资发展总部总经理任宇航博士、投资北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道今就“北京如何加大有效投资力度”的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主要内容由本刊“投资纵横”栏目分两期刊登。

当前的投资形势

李道今:2021年北京的GDP突破了4万亿大关,迈上了新台阶,2022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5%以上。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市上半年GDP名义增速仅有0.64%,增长压力较大,但上半年的投资呈现了逆势增长态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减量发展节奏下,投资增长走势能否持续?形势如何?

徐轶尊:从宏观经济视角看,一是用长期手段解决短期问题,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既有结构性问题,也有全球性问题,还是周期性问题,是个短期问题,但需要用长期手段解决,投资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长期手段,有利于开启下一轮增长阀门。二是投资必须在这个下行周期内承担托底作用,否则很可能陷入一个增长陷阱。

李道今:北京GDP从2007年的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万亿元,GDP增长曲线一直加速上行,但投资从“十二五”时期8%的年均增速下滑至“十三五”时期0.1%,投资增长曲线不断下行,这种特征是不是符合徐博士说的投资周期呢?

徐轶尊:北京投资周期有其特性,一是有脉冲式波动,北京是重大活动承载地,投资与重大活动密切相关,会沿着如奥运等事件线进行波动。二是有阶段性高峰,北京在2008年前后的大都市建设时期达到过一个投资高峰,在减量发展、城市功能疏解、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又产生过投资高峰,现在到了高质量发展时期,相信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在科技、新能源和生态环保等领域带动下,还会迎来投资高峰。

任宇航:我在一线实操,体会到投资为经济稳定起到的积极作用,但也看到当前的四个“缺”。一是基础设施投资“缺手续”,在北京减量发展阶段,取得前期规划和办理基建项目手续困难,对投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房地产投资“缺信心”,地产商和老百姓目前都处于观望状态;三是产业投资缺好赛道,现有赛道竞争激烈利润低,没有新赛道很难提升投资空间;四是新基建投资缺好的商业模式,新基建刚刚起步,商业模式还很不成熟。

未来投资的总体思路

任宇航:从北京市的宏观角度讲,未来的投资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长期和短期的关系,经济下行时要加大当期见效的投资,而上行时要谋划长远,在公共服务、科研创新等方面加大投资。二是首都投资和其他投资间的关系,首都投资要以减量发展为导向,以四个中心定位为目标,进行高精尖、高附加值的投资;同时,北京的城市发展仍有薄弱环节,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也需要加大力度投资。

徐轶尊:北京进入减量发展阶段,一方面,减量对投资的整体规划、筹备过程、商业模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需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相容。另一方面,减量前提下的发展方向一定是“高精尖”,未来应该以科技类投资为重点。北京现有两个投资目标,一是让资源更高效地发挥作用,让投资成为发展的基础;二是需要有更大的政府投资托举力,但其投资要有效率,用长期的眼光、计划和手段解决短期的问题,为长期的发展服务。

最大化促进产业投资

李道今:目前各级财政吃紧,需要更突出政府投资的有效性和撬动性,尤其是撬动社会资本和产业投资。从产业领域来说,哪些是投资重点,如何更好地撬动?

徐轶尊:北京的规划已明确下一代产业投资重点是科技。在这个方向上,一是要明确产业投资中的政府和市场责任,二是要稳定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在产业投资方面要强化三个保障,一是政策环境保障,特别是畅通国际资本的进入、退出,吸引在全球产业链中有巨大分工机遇的一些高科技产业领域投资。二是基础保障,首先是硬基础保障,完善电力、计算、IDC等方面;其次是完善教育、养老、医疗等围绕科技人才的软服务保障。三是场景示范的保障,如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等领域,通过政府支持场景示范催化产业。

任宇航:拉动产业投资有四个“要”。一要有规划,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做好产业。二要分层分类,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投资,经营性项目由社会投资,要进行精细化和结构化的分解。三要有资金保障,搭建成熟的资金供应链条。四要匹配供需,为新技术搭建应用场景,帮助产业实现从“0”到“1”,同时出台首台套、单一来源采购等政策,依法合规地保护新技术走向市场,实现从“1”到“N”,形成科研在京、生态在京津冀、市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金字塔”结构。

李道今:两位专家都聚焦在科技产业投资上,这个领域数据确实也很亮眼,上半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9.1%,增速高于全国48.9个百分点。去年北京出台了2.0版高精尖产业规划,提出构建“2441”的高精尖产业体系,相信未来科技领域投资将释放更大潜力。但占全市GDP比重超八成的服务业投资出现了分化,上半年文化娱乐业投资下降33.9%,交运仓储下降15.1%,商务服务业下降7.5%,但软件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94.3%,为什么有这么严重的分化?

任宇航:直观感受是受疫情影响,有些领域对疫情敏感,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分化。另一个原因是,科技类服务业是北京重点发展领域,也表现出一骑绝尘、遥遥领先的态势,这种分化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能力的差距。

徐轶尊:一方面,交易类、商贸类服务业等毫无疑问是受到了疫情的冲击,比如商务服务产业链的运转、人员来往、投资时序、业务开展等,都受疫情影响较大,这种情况相信会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改善。另一方面,部分服务业也受全国产业布局的影响,如金融业由于处在调结构、去杠杆、去债务周期,也明显收紧。从长远来看,未来北京以科技、金融两大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预期可以期待。

李道今:刚才我们从产业视角做了些探讨,如果从区域视角看,“十三五”时期北京部分区域产业是对标全市的“跟随型”战略选择,所定位发展的重点产业其基础并不强,在这些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如何通过有效投资推动其产业的培育?

徐轶尊:首先在经济下滑周期,投资是收敛和集聚式的——全国向城市群收缩,城市群向核心都市集聚,核心都市向核心区收敛,比如进入衰退期的日本,70%的产业当量基本集聚到东京和大阪。北京恰好遇到城市结构调整与功能升级,实施了科技设施和院校搬迁、重大项目重新布局等,为中心城周边区域带来机会,这些区域首先要站在首都功能的角度明确分工,其次要通过争取国家、市级重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就像环球影城改变通州产业结构。最后,区域政府应该做好产业生态的培育,以重大项目为枢纽,构建起一片产业生态。

任宇航:没有一个区域产业优势是天生的。一是注意布局新兴产业,每过一定的周期,所有的产业基本上都要重新布局,总有机遇。二是一定要找到比较优势,发挥自身的长板,优化营商环境要更加注重细节,把比较优势做到极致。三是要主动而为,有势借势、无势造势,在宏观环境下做好微观的事情,经过几年积累,逐渐把区域贴上产业标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