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先生的露天厨房(民国太太的厨房艰难岁月里)

民国先生的露天厨房(民国太太的厨房艰难岁月里)(1)

平时总爱看一些聚焦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书籍,偶尔也想换换口味,给头脑来一场马杀鸡。

今天,就给自己来了个小清新——《民国太太的厨房》。

这本书另寻蹊径,从“吃”入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话,并忠实还原了大师们的厨房、餐桌和点心匣子。

配上旁白和音乐,完全就是一部活色生香的“舌尖上的民国”,或者别名“民国上哪儿吃”。

书名为“太太”的厨房,但内容并非全部与太太有关,娓娓道来了24位民国名人的吃货故事。

有张爱玲的美食地图、张大千的牛肉面、胡适的狮吼牌烧杂烩,也有张学良的转转会、西南联大的蒙自下午茶和康有为的逃亡美食之旅。

小到一只扒鸡,一碗菜泡饭,大到北京的八大居、天津的起士林,一斋一饭间都可对他们的生活窥探些许,通过他们对待食物的精神,亦可观到他们对待境遇、对待人生、对待那个时代的态度。

就像书中所说:在这里,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这里不是太太的厨房,而是大师们的烟火之地。当这些民国大师们的故事栩栩如生地从文字中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不禁让人感叹,历史从来都不止一面,除了金戈铁马的豪情,同样还有锅碗瓢盆的温情。”

02.

民国先生的露天厨房(民国太太的厨房艰难岁月里)(2)

大师也追星

周作人和鲁迅兄弟共同的偶像是当时的著名作家夏目漱石,这位老先生最偏爱的就是红豆年糕之类的甜食。周氏兄弟在日本留学期间,不仅花重金租住在夏目漱石住过的房子里,就连偶像喜欢的甜食也是热爱之至。

在追星这条路上,周氏兄弟毫不输给现今的“脑残粉”了。让人不禁觉得,那个怼天怼地、在语文试卷上给我们重创的鲁迅先生,和我们也没有那么遥远的距离么。

自律从管住嘴开始

作为南京人,吃了很多碗“美玲粥”,自认可以像第一夫人那样美容养颜,原来蒋夫人在饮食上偏西式的,并且十分自律,乃至挑剔。为了保持身材,早餐只吃两片吐司,配西芹沙拉。她还会每天称体重,只要稍有增加,立马更改菜单。

可以说,蒋夫人,就是自律本人了。我们常调侃自己,连嘴都管不住的女孩子,你还能管得了什么。所以,从今天起,少吃一点吧。

大佬最爱的竟是Ta

说到民国风云,必然绕不开三个人,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张啸林被刺杀,黄金荣在解放后落得个扫大街的落魄下场,只有杜月笙一人,激流勇退,避入香港,得以善终,所以杜月笙往往更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大佬,最爱的是一道叫“草头圈子”的菜肴,初看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吃食,再看,嗨,原来就是猪大肠啊!

“人一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想必这位“上海王”在饱尝了这三碗面后,再食这道草头圈子,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我们仨的诞生

看到“钱钟书的海外月子餐”这一章的时候,我立马捧着书冲到在玩游戏的老公面前,逼迫他通读全文、领会中心思想,因为钱钟书先生真的是太暖太萌啦。由于杨绛是海外生产,身边没有亲人照料,钱钟书先生就成了家务担当,从连火柴都不会划到能炖出一锅飘着点点翠绿的鸡汤,期间饱含着他对妻子对女儿的多少心疼和关切。

“我会划火柴了!”透过这句话,仿佛看到了那个青涩的、傲娇的、等待妻子表扬的少年。也更能体会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絮絮叨叨中饱含的深情,那一刻,他们不是大师,只是一对普通的夫妻,有大追求,更有小欣喜。

03.

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落在食物上都是不露声色的简单。无论多么跌宕起伏的人生,落在生活中也是柴米油盐的日常。

记得小时候,最爱的就是妈妈那一碗番茄蛋汤,红红的西红柿、黄黄的蛋花,点缀一星绿绿的小葱,就足以让我大快朵颐。

现在,总是打着吃货的名号,遍访城市美食,好喝的奶茶、好吃的甜品,网红餐厅、热门店铺,不亦乐乎。

吃到嘴里,味道怎样,感受如何,并不重要,寻找吃的过程、发的朋友圈好像更重要一些。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一位27岁的女生因长期点外卖被送医院急救,抽出的血浆竟呈“猪油色”。

好像越是简单的,越容易被遗忘。番茄蛋汤,已经好久没喝过了。家中的锅具,已经落上了一层细灰。

民国先生的露天厨房(民国太太的厨房艰难岁月里)(3)

一斋一饭都折射出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或认真、或敷衍,或激情满满、或苟延残喘。

在麦当劳看过一个大爷,拿着馒头,就着咸菜,坐在角落里,边吃边翻看一份报纸,衣着朴素但干净,戴着的帽子已经有些破旧,看样子是这个城市的打工者。

大爷吃得很慢,慢的好像在吃一道大菜,每一口都是一种享受,每一口都有一番滋味,脸上的表情柔和而坚定。

吃完了,他慢慢收起报纸,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抹布,细细地把麦当劳的桌子擦干净,拿起身边的破背包,出门。

在冰冷的冬夜里,他的衣服显得很单薄,也许他还要去继续工作,也许他落脚的地方比冬夜更冷,也许他还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但我想,他吃饭时候的认真劲,足以支撑他在这条艰难的路上勇往无前。


人与食物的关系,总是如此奇妙。明明前一秒还是爱恨情仇,后一秒插入一碗昏黄灯光下的赤豆糖粥,就多了许多柔情。明明前一秒还是焦灼不安,后一秒吃上一餐爱人煮的简单餐食,就多了许多慰藉。

民以食为天,这既是大师们的追求,亦是我们的信仰。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