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菩萨图像(曲阳造像中的思惟像)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激情冬奥相约河北##奋进新时代魅力张家口##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思考中的人,摆出的最常见的姿势就是用手抚摸或支撑着下颌,这是人在开动脑筋思索问题或作出决定时的一种姿势。在佛教造像中,将具有左腿自然下垂、右脚踝置于左膝上的半跏坐姿,右肘部支撑在右腿上,用右手掌或手指支撑着下颌,左手扶住右脚踝的手部姿势的造像,称为「思惟像」。在汉译佛经中,用「手支撑脸颊」这个动作来表现人、菩萨、天神等的心理活动,又以表现其内心忧愁的占绝大多数。可见,「思惟」所表现的是忧愁、忧思、怀有烦恼的意思。
思惟像的来源
公元三世纪时,深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犍陀罗艺术,将「思惟像」这种造型带到了佛教造像艺术中。犍陀罗(Gandhara)是巴基斯坦西北部、以白沙瓦为中心的一个地区的古老地名,坐落于印度和西亚的边境地带。公元前六世纪,犍陀罗属波斯阿其美尼德王朝领土东端的一个州。公元前三二五年,亚历山大远征东方,入侵犍陀罗,希腊文化得以在此传播。在接下来的四百年中,印度孔雀王朝、大夏帝国、塞族、安息人等交替占领这一地区,直到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抢占犍陀罗,创建了拥有整个印度西半部的大帝国。在贵霜王朝时期,希腊雕塑与印度佛教艺术互相交融,诞生了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思维菩萨造像
犍陀罗艺术最大的创造,就是最早把佛陀用人的形象加以表现。虽然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但是最早期的佛陀并未见以人的形象出现,而是以足印、莲花、菩提树、法轮等象征物来表现。所以,深受希腊、罗马艺术影响的犍陀罗艺术,以人的形象来刻画佛陀,是佛教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犍陀罗的佛像,有着呈水波状的头发覆盖着肉髻,鼻梁与额头连成一个平面,凹目高鼻,上嘴唇长着两撇胡须,穿着衣褶厚重的通肩袈裟,身材魁梧健壮,有如希腊的神像。
犍陀罗艺术中的思惟像多出现在佛传故事中,太子、太子妃、天神、仕女、摩耶夫人、魔王等各种形象都有所表现,并没有固定的身份。纵观历史、放眼世界,思惟像第一次集中出现是在二、三世纪的犍陀罗艺术中,第二次集中出现便是在五、六世纪时的中国,尤其是在河北曲阳出土的东魏至隋朝的佛教造像中。
曲阳造像的由来
河北省曲阳县,隶属保定市,北距保定八十公里,南距石家庄七十公里。曲阳是战国时期赵国名臣蔺相如的故里,也是宋代名窑定窑的产地,在西汉时就已经享有「雕刻之乡」的盛名。曲阳境内的黄山蕴藏着丰富的白石矿,这种白石矿质地细腻如玉,色泽洁白如雪,是极佳的雕刻材料,被当地百姓誉为「白玉」。
曲阳的白石佛教造像的发现事出偶然,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九日,曲阳县南关农民在挖地窖的时候挖到了几尊石佛像,立刻上报文化部。文化部立即委派罗福颐(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李锡经(北京历史博物馆)、郑珉中(故宫博物院)三人参加发掘,并在河北省文化局的协助下,经过一九五三年冬天和一九五四年春天的两次发掘,清理出了一大批白石佛造像,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有关佛教造像的重大发现。造像的埋藏坑在一座名为修德寺的宋代寺院遗址中,但它并不属于修德寺,准确地说是在一座早于五代的佛殿遗址下面。一共有甲乙两个埋藏坑。甲坑为方形,南北长二点五米,东西宽二点六米,坑深一点八至二点六米,坑内全部散乱堆放着佛像,大像多集中在下部,小像多集中在上部,共埋藏了两千多件残石造像;乙坑在宋代修建修德寺的时候已经被发现,其中所埋藏的一些北齐的大佛身已经被挖出并改造成寺院的柱础,所以乙坑内发掘时仅存三座佛座和一具佛身。由于佛像损坏严重,而当时故宫博物院拥有最出色的文物粘接技术,因此出土的造像和残块全部被运往北京故宫粘接修对。待修复完成后,大部分造像拨交给河北省博物馆,其余也有部分精品分别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对外文化委员会等单位收藏。
曲阳造像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二百七十一件造像带有明确纪年,上至北魏神龟三年(520年),下至唐天宝九年(750年),串起了曲阳地区二百三十年造像风格演变历程,补充和丰富了中国北方造像发展上的重要环节。这其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像样式,比如思惟像、弥勒像、双身像等,形成曲阳造像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
曲阳思惟像的种类
观音菩萨思惟像
东魏元象二年 惠照造石思惟像
曲阳造像中的思惟像都着菩萨装,出现在东魏、北齐和隋三朝,在有纪年发愿文的造像中,思惟像占四十七件,其中东魏九件、北齐二十七件、隋代十一件。最早的一尊是东魏元象二年(539年)惠照造思惟像,其纪年文是这样写的:
「元象二年正月一日,佛弟子比丘尼惠照造思惟玉像一区,上为国主,先亡父母,己身眷属,合家大小,一切有形,同升妙乐。」
东魏元象二年 惠照造石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东魏兴和二年 邸广寿造石思惟像
惠照造的这尊思惟像,其造型非常独特:首先是高高扬起的束冠宝缯,这在同时期曲阳菩萨立像中是唯一一例,而且在东魏以后的思惟像中也不曾出现;其次是右手持长茎莲蕾,虽然此尊思惟像的右手是残缺的,但从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邸广寿造思惟像对比可知,此尊菩萨的造型应是右手握着一支长茎莲蕾,同时用右手食指支颐;第三是思惟菩萨的坐具底下高高的覆莲台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覆莲台座的造型将变得越来越平,平到变成是长方形台座表面的浅浮雕,而菩萨的左脚下将生出专供左脚踩着的小莲台。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郭武牺造铜鎏金莲花手观世音像
这一形象的思惟像,我们并不能从发愿文中得知其真正身份,但参考犍陀罗艺术中手持莲花的观音思惟像以及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郭武牺造铜鎏金莲花手观世音像,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推测这种思惟像的身份应该就是观音菩萨。
太子思惟像
东魏武定三年 邸金龙造石思惟像
北齐皇建二年 邸洛姬造石双思惟像
北齐皇建二年 邸洛姬造石双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曲阳思惟像的发愿文中,明确写出身份的是「太子思惟」,但只有三尊,分别是东魏武定三年(545年)邸金龙造思惟像、北齐皇建二年(561年)邸洛姬造双思惟像、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张天保造双思惟像。
隋开皇十六年 张天保造石双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太子」指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身份,在佛传故事中,悉达多太子在许多场景中都有思惟的状态。比如「树下观耕」:太子看到农夫勤苦,众生相互吞食,轮回不断,心中甚觉悲痛,因而起慈悲心,思惟解脱之道。「出游四门」:太子出游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回宫忧思众生束缚于所受之苦,思考从老、病、死等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方法。「白马舐足」:太子思惟成佛,即将出家,白马不忍分离,向太子舐足告别。佛经之中的「太子思惟」似无法对应曲阳造像中的「太子思惟」场景,若是以「太子思惟」来囊括所有曲阳造像中其他没有题铭的思惟像,显得有些牵强。
龙树思维像
曲阳北齐思惟像中还有三尊题铭为「龙树思惟」的造像。龙树造型是北齐时期佛造像的流行样式,表现为双树相交,树叶婆娑,树干盘龙,龙头向下。龙树簇拥的主尊不光有思惟菩萨,还有交脚菩萨、释迦多宝佛、无量寿佛等。那么,「龙树思惟」是什么身份?其他未标明身份的思惟像又可能是什么身份?让我们考察一下具体的发愿文:
北齐天保九年 张寄兴夫妻造石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张寄兴夫妻造石思惟像的发愿文:
天保九年,岁在戊寅十二月庚申朔十三日,佛弟子张寄兴夫妻二人为亡息永康、息比丘神璨,敬造白玉龙树思惟像一区,以此微愿,使亡息舍此秽行,神游净境,又愿国祚永隆,边方宁太,现在己身,内外眷属,咸作斯泽。
北齐天统二年 高市庆造石双思惟菩萨像
北齐天统二年 高市庆造石双思惟菩萨像发愿文拓片
高市庆造石双思惟像的发愿文:
天统二年四月廿日,佛弟子高市庆共弟妹仰为(亡)考、亡姉、亡(弟)现亲敬造(白)玉像一区,愿令亡考、亡姉、亡弟神栖净土,永利三徒,现亲延寿,无诸疾苦,居眷(大)小,咸蒙此福。
北齐天保八年 张延造石思惟像
北齐天保八年 张延造石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张延造石思惟像的发愿文:
大齐天保八年岁次丁丑七月戊戌朔廿日丁巳,曲阳人张延为亡妻陈外香造白玉思惟像一区,愿令亡妻长辞四生,永绝六趣,转报女身,道成圣果,又愿己身,居眷大小,龙华之期,一时悟道。
这些带有「龙树思惟」、「思惟」,乃至不带「思惟」题铭的思惟像发愿文中所说的「神游净境」、「神栖净土」、「龙华之期」,说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后秦姚兴时,来自龟兹的著名僧人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记载释迦佛描绘未来弥勒佛国的庄严清净:地面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香水洒土没有灰尘,明珠照耀昼夜无异,没有劫窃之患,也不用担心水火刀兵,也不会受饥馑毒害之难,谷稼滋茂一种七收,入口香美气力充实。但这样一个佛国世界,仍然存在饮食、排泄、衰老这三个「缺点」。弥勒托生在翅头末城的大婆罗门主家,观察世间众生空苦无常,出家坐于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成佛。成佛后,弥勒佛受众生之请为之说法,可是佛法「甚深,难得难入难信难解」,众生再三请求,弥勒佛「即便微笑出五色光,默然许之」,于是众生得闻佛法,得阿罗汉果。最后,释迦佛告诉舍利弗,佛灭度后,得闻此经,受持读诵,礼拜供养,就能破一切业障报障烦恼障,得见弥勒及贤劫千佛,三种菩提随愿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见出家得大解脱。
在曲阳造像中,在龙华树下微笑的思惟像仿佛正印证了经文中弥勒在龙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微笑决心为众生说法的形象,「龙树思惟」的身份便是弥勒菩萨了。弥勒信仰在北朝时期无论在皇室、僧侣,还是普通民众间都有着广泛的基础。北齐政治昏暗,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北周交战不断,致使当地民众祈求往生弥勒净土,期待龙华三会(指弥勒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闻佛法得以解脱现实困境,这也是在情理之中。更有人打着「弥勒出世」的旗号,起兵造反,足见弥勒信仰的影响之大。
在六世纪后半期到七世纪后半期的这段时间里,弥勒思惟像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与日本。现存韩国庆州博物馆藏安东玉洞出土的弥勒菩萨、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金铜半跏弥勒像、庆州南五陵废寺址出土的金铜半跏弥勒像,是新罗半跏思惟像的代表作。日本奈良中宫寺的半跏思惟像、京都广隆寺的半跏思惟弥勒像则是日本的国宝。弥勒思惟像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人物崇拜相结合,反映了佛教文化艺术在亚洲地区范围内的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