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故事(二十六史精选故事105)

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故事(二十六史精选故事105)(1)

霍去病有一句名言,流传很广,就是“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表达了他公而忘私、一心为国的远大志向和情怀。

霍去病还有一句话,却流传得不广,那就是“打仗看时势,不必读兵书”。一般来说,凡是军事家,都是饱读兵书,而霍去病对兵书却不屑一顾,但却连连打胜仗,百战百胜,也是够奇特的。

《汉书》记载,霍去病是河东平阳人,生于公元前140年,也就是汉武帝登基的那一年。霍去病的父亲叫霍中孺,霍中孺与卫青的父亲郑季一样,也曾在平阳公主家里当差。郑季爱上了奴婢卫媪,生下卫青;霍中孺则爱上了卫媪的二女儿卫少儿,生下了霍去病。

霍中孺完成差事以后,回家娶妻生子,又生下霍光,从此与卫少儿断了联系。卫少儿后来嫁给了朝廷大臣陈掌,陈掌是陈平的曾孙。

霍去病出生后不久,他的三姨卫子夫就得到皇帝宠爱,当了皇后。所以,霍去病的童年没有吃过苦,而是地位尊贵。霍去病长大成人后,才知道生父是霍中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毕竟是亲生父亲,心中仍然很挂念。

有一次,霍去病以骠骑将军的身份,率军攻打匈奴,恰巧路过河东。河东太守在城郊迎接,毕恭毕敬地带路进城。霍去病很想见父亲一面,于是派人把霍中孺请来。

霍去病一见父亲,双膝下跪,磕头行礼,说:“原先孩儿不知道是您的骨肉,请恕不孝之罪。”霍中孺见儿子已经长成一名高大威武的将军,而自己却没有尽过一天做父亲的责任,心中五味俱全,惭愧内疚,连忙伏地叩头。

霍去病拿出钱财,为父亲购买了大量田地、房宅和奴婢。当时,霍光已经十几岁了,十分聪明。霍去病很喜欢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把他带到长安,去侍奉汉武帝。

霍光在武帝身边二十多年,小心谨慎,处事周全,从没出过差错,深受宠信。汉武帝临终时,把八岁的儿子汉昭帝托付给霍光。霍光精心辅佐幼帝,重新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使西汉王朝得以稳固发展,这是霍去病为西汉王朝做出的意料之外的贡献。

霍去病性格与舅舅卫青不同,他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喜欢独自思考,善于骑射,敢作敢为。汉武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子兵法,霍去病却说:“打仗要因时因势而定,不必学习古人兵书。”

霍去病说这话,并不是否定兵法的作用,也不是心高气傲和自负,而是有道理的。与匈奴作战,和在中原地区作战有很大不同。从地形上看,塞外地域辽阔,地势平坦,没有高山大川,更无隘口险关;从作战对象上看,匈奴骑兵飘忽不定,来去如风,打仗一窝蜂,不讲战术,打赢了就嚣张,遇上强敌就逃散;从战术上看,打法比较简单,用不着高深的战术。

要想战胜匈奴骑兵,关键有三条。第一,是能够找到他们,在茫茫戈壁草原上,想找到他们并不容易,有时远远看见,他们便一阵风似地逃脱了。所以,必须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实施突然打击。第二,碰上匈奴骑兵,就要猛打猛冲,从气势上压倒他们。匈奴人打仗,是以掠夺财物为目的,情况不利时就四散而逃,不以逃跑为耻辱。第三,与匈奴人交战,最有利的武器是弓箭。匈奴生产力落后,弓箭远不如汉朝。汉朝那时候已经发明了弩机,可以连射,相当于现代的机关枪。

所以,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是在中原战场上总结出来的,而在大漠之中,却很少能够用得上。霍去病根据现实情况,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打法,那就是长途奔袭、快速突击、勇猛打击以及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主要特点是快、准、狠。实践证明,这套战术是十分有效的,能够克敌制胜。

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卫青参加漠南战役。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就大显身手。他带领八百名骑兵,脱离大军,独自寻找战机。他深入敌后数百里,斩敌两千余人,特别显赫的是,杀了匈奴单于的祖父,俘虏了单于的叔父和一批高官。这说明,霍去病是绕到敌人后方去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勇猛作风十分欣赏,封他为冠军侯。

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故事(二十六史精选故事105)(2)

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去收复河西走廊。霍去病率军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个小王国,然后翻越焉支山,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连匈奴祭天的金人都被汉军缴获。匈奴胆战心惊,悲哀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失我金神人,使我不得祭于天。”

匈奴的浑邪王打不过汉霍去病,请求投降,霍去病率军前去招降。汉军渡过黄河,与准备投降的匈奴军队遥遥相望。这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匈奴有些人又不想投降了,纷纷逃跑,军心动摇。在这关键时刻,霍去病丝毫没有犹豫,只带少数随从,飞马冲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稳定了他的情绪。浑邪王见霍去病不顾危险,亲自前来,十分感动,投降决心更加坚定,杀掉要逃跑的八千多人,最后率四万多人降汉。霍去病的这一举动,对浑邪王降汉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表现出他的胆略与果断。

霍去病收复了河西之地,汉武帝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河西走廊归于汉朝。河西之战,充分展现了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其声望、地位日增,与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主力,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决定发动漠北战役。漠北,是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现在大部分已在境外。经过汉朝多年打击,匈奴已经远徙漠北,但仍然不断攻掠汉朝边郡。

汉武帝调集了十四万骑兵,又配备随军战马十四万匹,步兵及转运夫也有十多万人,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两路人马分别由卫青、霍去病率领。

卫青与李广率一路兵马,长途跋涉千余里,穿越大漠,找到了匈奴单于的准确位置,便派李广带部分兵力,绕到匈奴侧背,准备合围单于。

卫青亲率主力,从正面进攻。

两军相遇,展开激战。汉军好不容易找到匈奴主力,自然奋勇向前;匈奴知道处在生死关头,也拼命死战。战况异常激烈,从早晨打到黄昏。天黑以后,匈奴单于自料不能取胜,便率众趁夜色逃走。 此役歼敌一万九千余人,重创匈奴主力,但由于李广迷了路,没有按时赶到,未能将匈奴合围全歼。事后追究责任,李广自杀。

另一路兵马,由霍去病独自率军。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余里,捕捉到匈奴左、右贤王主力,随即展开攻击,歼敌七万多。此役两贤王的部队损失殆尽,两贤王只带少数残兵逃走。霍去病乘胜追杀,一直追到狼居胥山。

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国境内,这是汉军深入漠北到达最远的地方。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既向上天报告伐匈成果,又表达了一种坚强决心,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一年,霍去病只有二十一岁。

漠北之战,是汉匈战争期间战场最远、规模最大、也最为艰苦的一次大决战,漠北之战以汉军全面胜利而告终。匈奴经此打击,元气大伤,一时无力南下,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问题基本得以解决。霍去病在漠北战役中功居首位。

霍去病在一生当中,曾经六次大规模地攻击匈奴,六战六捷,歼敌总计十一万人。卫青七次攻击匈奴,歼敌总计五万余人。在歼敌数量上,霍去病与卫青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霍去病战功卓著,但在为人处事上与卫青大不一样。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宫长大,贵宠惯了,生活奢侈,不太关心士兵。他率军出征时,汉武帝专门为他准备数十车生活用品,供他享用。有时米肉吃不完,就扔掉了,而士兵却有挨饿的。《汉书》说,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汉书》同时称赞了卫青,说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这与霍去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霍去病还敢擅杀大臣。李广死后,李广的儿子李敢怨恨卫青,打伤了他。打伤大将军,当然是不对的,而且罪名不轻,但卫青没有声张,隐瞒了此事。霍去病听说以后,火冒三丈,趁李敢打猎的时候,暗箭将他射死。李敢当时任郎中令,属九卿高官之一,并因战功显著,被赐为关内候。霍去病擅杀大臣,是一项大罪,但汉武帝特别喜欢霍去病,竟然把他包庇下来,对外说,李敢是打猎时被鹿撞死的。

霍去病虽然有些缺陷,但他为抗击匈奴、保国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来看,是瑕不掩瑜。

公元前117年,也就是漠北战役结束两年后,霍去病得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对他的死因,历来有许多猜疑,但并无实据。从当时情况看,霍去病多次领兵出征,长时间处于艰苦环境,对身体损伤很大,英年早逝也是正常的。

对于他的早逝,汉武帝非常悲伤,为了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自己的陵墓附近,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祁连山形状的墓冢,并为他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

后人对霍去病给予高度评价,唐代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宋代追封七十二人,霍去病都名列其中。

霍去病不学古代兵法,不等于不在实践中研究兵法。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老百姓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说明,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很容易形成“纸上谈兵”。

在反击匈奴战争中,卫青、霍去病无疑是中流砥柱,立下不朽功勋,可人们往往更加敬佩和怀念李广,这是为什么呢?请看《新视角读(汉书)》之四十六,李广劳苦功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