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名著改编的话剧(古典名著变身小剧场话剧)

短篇名著改编的话剧(古典名著变身小剧场话剧)(1)

依据《水浒传》改编的话剧《蓟州疑云》剧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短篇名著改编的话剧(古典名著变身小剧场话剧)(2)

依据《水浒传》改编的话剧《念》剧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短篇名著改编的话剧(古典名著变身小剧场话剧)(3)

依据《牡丹亭》改编的话剧《不在梅边在柳边》海报。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短篇名著改编的话剧(古典名著变身小剧场话剧)(4)

依据《牡丹亭》改编的话剧《梦中人》海报。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短篇名著改编的话剧(古典名著变身小剧场话剧)(5)

依据《牡丹亭》改编的话剧《三生路》海报。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近日,位于北京王府井地区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历经2年多“重装”,迎来了不同寻常的“首秀”。

7月31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立项资助、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在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后,正式登陆先锋智慧剧场。面向社会遴选出的12位青年导演,根据要求完成古典文学“现代化转译”这一命题,从《水浒传》和《牡丹亭》两部名著中撷取素材,创作出12部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小剧场话剧,并从即日起连续6个周末进行展演,以作品交出自己对传统、对戏剧、对生活的“答卷”。

为何要“现代化转译”古典文学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立项资助、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旨在搭建国家话剧院的平台,集结青年戏剧人才。计划将陆续推出3季,分别以古典名著改编、世界经典呈现、中国原创故事为主题。

在谈及为何把古典名著改编作为第一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的主题时,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文化自信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中国文化,有这样的觉知而后才能有这样的自信。所以,第一季计划定位于对古典文学的一次探索,通过改编经典名著,让青年导演和年轻观众能进一步接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水浒传》和《牡丹亭》作为中国的经典名著,其中的人物与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期以来,为电视剧、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不竭的灵感和源泉。此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挑选这两部名著,是希望通过“一文一武”两种类型,充分训练和展示青年导演的能力与才华。

“如何将汤显祖的作品进行现代化转译,展示其结构的精妙、文辞的优美,是选择‘文’的导演需要去做的功课。而选择‘武’的导演,则需要深究东方美学中的造型意识、行当意识与舞台调度、舞台空间的流动性的结合。”“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创作统筹、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部编剧崔磊说。

今天,要在时长1小时左右的小剧场舞台上,呈现文学上的鸿篇巨制,对任何一位导演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考验。在反复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此次参与“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的12位青年导演,或以某个人物为基点,或以某段故事为线索,或以某种视角为窗口,或以某些戏剧手段为方法,打开了古典文学“现代化转译”的无限可能。

在《假行者》中,导演温琦试图探寻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里,武松为何会成为被改编创作最多的角色之一。在贴合原著的基础上,温琦挖掘了武松形象的多样性。在他看来,《水浒传》本身就是一部来源于人民的文学,对其“现代化转译”不是照相机般的复刻,而是结合现实进行加工与再创作。

根据《牡丹亭》原著所提供的空间架构,导演高蕾蕾的《三生路》,在神界、人世、梦境三界往复穿行,以花神和胡判官的视角切入,追溯杜丽娘的前世姻缘。在舞美意象表达上,借用“回型路”构建梦境世界和世间道路;利用“梅树”变化来表示阴阳转换、时间变化,串联杜柳二人的情思,生动呈现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梦中之情”,诠释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主义精神。

取材自《水浒传》第44回至46回的《蓟州疑云》,由头陀与和尚离奇死亡的一桩悬案展开。导演兼编剧张肖在原有的人物之上,新增加了蓟州巡尉施耐庵与小铺兵两位主角,通过他们对案件的调查,拆解重组原来的故事,解开笼罩在石秀、杨雄、潘巧云等人身上的谜团,为观众呈现出原著中一带而过的细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发起对情感的追问、忠义的思辨、人性的审视以及对小剧场话剧的探索。

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哪些火花

“很幸运能参与‘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蓟州疑云》是非常自由酣畅的一次创作,注入了我多年来对戏剧、生活的体验,是我个人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张肖表示。

张肖学了4年戏,排过7年戏。在他之前创作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国外经典剧本的改编,他深感文本对于二度创作的重要性。此次,《水浒传》坚实的文学基础、丰富的情节设置、鲜明的人物特点,给予了他二度创作尽情挥洒的空间。

在《蓟州疑云》中,张肖不仅采用悬疑类型化的演出形式,还在舞台道具和演员表演上,借鉴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假定性手段,以此实现对舞台的灵活调度。古风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结合,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为该剧制造了强烈的记忆点。

“此次参与‘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的导演,无论是不是科班出身,都对戏剧抱有巨大的热忱。他们通过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这个过程中,他们身体力行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崔磊说。

既然是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转译”,传统和现代必然要产生强烈碰撞。在此次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青年导演自觉运用戏曲、武术、民乐、非遗等传统元素,将“古”与“今”巧妙融合。比如,《假行者》根据戏曲武打编创了“武松打虎”和多个打斗场,一招一式皆精妙;《念》引入高甲戏这一国家级非遗,将极具功底的唱腔念白、生动诙谐的丑角表演融入剧情,有力助推了鲁智深形象的塑造。

发掘讲好中国故事的戏剧人才

青年人才是戏剧发展的动力。青年戏剧人才的培养需要平台,也需要舞台。

“此次创作过程中,中国国家话剧院给予了非常大的扶持,从剧本的专家意见,到排练厅探班,再到院长亲自到剧场给予建议和指导,对我们这样一个年轻团队来说,都是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张肖说。

为了保障青年导演有专业的舞台施展才华,中国国家话剧院不仅以焕然一新的先锋智慧剧场作为展演场地,而且派出优秀的舞台美术设计师、灯光指导,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保驾护航,构建了“一文一武”两座梦幻舞台。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立足中华文明传承。”田沁鑫说。她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当代青年戏剧工作者能更好地树立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生活的认知,运用戏剧艺术自觉讲述中国故事,使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体现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

据了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将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项常态化举措持续推行下去。今后,还将陆续推出编剧、演员扶持计划。“我们将通过一系列计划,发掘一批有志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戏剧文化精神的高水平青年艺术人才,切实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巩保江表示。(郑 娜)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