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50个(百家姓前世今生)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50个(百家姓前世今生)(1)

【姓氏起源】

项姓以国名为姓,源于姬姓。周初,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有项国(今河南项城)。春秋时期,齐国将其吞并。失国后的项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即为项氏。

另一支是以封邑为姓。战国末年,楚国有一位大将叫公子燕,他的父亲随楚考烈王灭掉了鲁国,因功被封在项(今河南省项城县),其后以封邑为姓,即为项氏。

【全国的分布】

项姓发源地在河南项城县境内,后来项姓辽西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辽西望。当今,项姓成为了比较常见的姓氏,其分布也很广泛,尤以湖南、湖北、贵州、浙江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第一武将。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入关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继与刘邦争天下。公元前202年,被刘邦困于垓下,后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项元淇:字子瞻,秀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工诗、古文辞。小楷严整,尤善草书。著有《少岳集》4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项忠:字荩臣,号乔松,浙江嘉兴(今属江苏)人,明朝著名兵部尚书。明英宗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山人、香岩居士,秀水人(今浙江嘉兴)。明朝著名书画鉴赏收藏家。工墨竹、兰草、梅花,精于鉴赏,好收藏金石遗文、法书名画,所藏书画主要印记有《神品》、《天籁阁》、《世济美堂》等。著有《宣德鼎谱》、《宣炉博论》等传世。

项英:原名德隆,后化名江俊、江钧,湖北省黄陂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政治委员。“皖南事变”期间,项英被叛徒杀害。

【姓氏文化】

“楚河汉界”的由来

经常玩象棋的人都知道“楚河汉界”,“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楚河汉界”是由何而来的呢?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初,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刘邦与诸侯会盟洛阳,集50多万人马一同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今徐州)。项羽闻讯,立即回师,集结军队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后来,刘邦先后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与项羽相持,另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和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越来越弱,汉军越来越强盛。

公元前202年秋,楚军可谓弹粮绝,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项羽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

【名人事迹】

项刘斗联

相传楚汉相争之后,刘姓人和项姓人结下了世仇,他们总是相斗不止,结果既影响了生产发展,又影响了社会稳定。

某地有两个村庄,一是刘姓,一是项姓,中间隔着一条河。刘项两村人生活上从不来往,但是他们之间却经常斗联。有一年,刘姓人早早就挂出了这么一副对联:两朝天子,一代军师。“两朝天子”是指汉高祖刘邦创立西汉,汉光武帝刘秀创立东汉;“一代军师”是指明朝军师刘基。这样项姓人要想再高过刘姓人,看来很难了。

此时,刚好有一位上京赴考的秀才路过项姓村庄。他听说此事,觉得双方争来争去,也不是办法,便想促和他们。于是他来到刘姓村庄,劝说刘项和解。刘姓人以为项姓人想不出对联,才派人来说和的,便要求对方出示对联,才肯言和。秀才没有办法,只好出了一副对联:烹天子父;作圣人师。“烹天子父”是说项羽曾擒获过刘邦的父亲,后派人告诉刘邦,要是刘邦不肯投降,他就要将刘父烹熟了吃。后来,刘邦对来人说,如果碰了他父亲,请分一杯羹,他也要尝尝味道。最终项羽不忍心,便放了刘父。这事对刘姓人来说,是极不光彩。 “作圣人师”说的是孔子东游,路遇小孩项橐,与他一番交谈后,孔子说,小项橐“可以为师矣”。

刘姓人看到秀才出了这副对联,很是佩服,就同意和解。自此,刘项两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相安无事。

百家姓50个(百家姓前世今生)(2)

【姓氏起源】

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名叫父的人,从小就喜欢龙,只要听到哪里养了龙,他就跑去,千方百计向人请教养龙的知识。就这样他学到一身养龙的本领。恰在这时,天上降下两条龙,圣帝舜很高兴,就向全国征求养龙高手。父知道后自告奋勇前去应征,圣帝舜听他说得有道理,就让他饲养这些龙,父不负众望,把两条龙驯得十分听话。每当诸侯向舜朝拜时,父就让这两条龙为大家翩翩起舞助兴,博得天下诸侯的称赞。舜很高兴,就赐父以董姓,人称董父,又叫豢龙氏,又封他为诸侯,后来董父就成了董姓的始祖。

另有一支是以世职为姓。春秋时周王朝有大夫辛有,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晋国担任管理典籍史册的官员。古文字中,“董”有管理的意思,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董史,世袭晋国史官。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董为姓。

【全国的分布】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较为集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董姓迁往到安徽、江苏、湖北等地;隋唐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宋元时期,由于战乱,董姓大举南迁;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均有董姓居住。今日董姓以山东、云南、浙江、河北、辽宁等省最为集中。

【姓氏名人】

董解元:金朝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评论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著书有《画旨》、《画眼》、《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

董存瑞: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必武:原名贤琮,字洁畲,号壁伍,学名用威,湖北黄安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法制工作的奠基人。

【姓氏文化】

古代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和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封的有褒贬意义的标号。加封谥号始于周代,周朝的人把死者当神明崇奉,普通人在名之外取字,生时用以表德,死后用以讳名,统治阶层的天子诸侯士大夫,则死后别为立谥。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作为上层建筑的谥,也受到了冲击,原先的诸侯死,天子赐谥;君王死,礼官议谥;高官重臣死,朝廷赐谥的古礼遭到破坏,于是,诸侯的谥号由子弟大臣议定,不必天子亲自制谥。就连一般的卿、大夫也有了谥号。战国时代的谥法虽然日臻完善,但是秦统一以后公开宣布废谥。

汉代建立后,不仅恢复了谥法,而且使其制度更加严密。唐宋则是谥法的鼎盛时期。此时对谥法有严密的规定,并有专书论考,其中集大成者有宋苏洵的《谥法》4卷,共收168谥,311条。谥法的内容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德操,由此而做结论,有德则褒,失德则贬。二是以个人的运遇、品性做结论。这是因为有些人一生的行为、德操没有显著特点,并不好由此做出结论,而从运遇、品性方面则比较容易盖棺定论。

辛亥革命后,除极少数的满清遗老之外,人死之后,再也不用谥了。从此,谥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名人事迹】

直书不讳的董狐笔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刚即位,由于年龄尚小,暂时还不能料理朝政,于是让赵盾、士会和荀林父三人辅佐。没想到,晋灵公年长即位后,却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赵盾,一心想让晋灵公恢复霸业,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

可是晋灵公却嫌赵盾碍手碍脚,就想派刺客去暗杀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发现后,就保护赵盾脱离险境。不过在他们尚未逃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杀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又返回了晋国,把晋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自己来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赵盾杀了国君,并且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

赵盾看后大为生气,就质问董狐:“我并没有杀国君,为什么史官司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说:“你身居相位,逃亡没有出境,国君被杀了,你回来并没有惩办凶手。这是不是与你有很大关系呢?”赵盾听后叹气说:“《诗经》上都说过,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他们都没有错,董狐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董狐不畏权势、坚持直书实录的史笔传统,自古以来,是史家以及一切士人的榜样,后来人们用“董狐笔”比喻用作直书不讳。

百家姓50个(百家姓前世今生)(3)

【姓氏起源】

梁姓是以国名为姓,源出于嬴姓。传说伯益后代当中有个叫非子的人,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泰国。到了周宜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因为在征伐西戎时不幸阵亡,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恢复了大片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次子康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南),人称梁康伯。到春秋末期,秦穆公派兵灭了梁国,收回了梁的地盘。后来,失国后的梁伯于孙,就以国为姓,奉梁康伯为始祖。

【全国的分布】

据史料记载,梁姓最早发源地是今天的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地区,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梁姓为避战祸大举南迁;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战乱,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至今,广东、福建、浙江为梁姓主要聚居地。

【姓氏名人】

梁红玉: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

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著有《矢音集》。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等,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

梁实秋:笔名秋郎、子佳,北京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

【姓氏文化】

安定堂

东汉时期,居住在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的梁商在朝廷做官,后官至大将军。他的两位女儿分别被汉顺帝、汉桓帝立为皇后,他的儿子梁冀也官至大将军。当时梁家一门之中,前后共有7人封侯,3个皇后,6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并拥有很多的财产。他们不仅完全控制着朝政,而且还废立了冲、质、桓等三位皇帝。

可见,在东汉中期的几十年中,是梁姓人最为风光的时候。此时就形成了郡望安定,即现在所称的安定堂。

【名人事迹】

梁储慧眼识唐寅

明朝人梁储从小就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明成化十四年,21岁的梁储中得举人,25岁上京赴考得第一名,后来殿试中(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他只得了第四名,此后从政长达40多年。

作为三朝(成化、弘治、正德)元老,梁储曾侍奉两代太子(即后来的弘治、正德两帝)读书,还多次充任会试同考官及乡试主考官,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他在主持顺天乡试时一手点定唐伯虎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唐伯虎,名寅,他在青年时代虽然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热衷于功名富贵,但受成化年间文坛上复古主义浪潮影响,日渐对枯燥而又束缚思想的八股文失去兴趣。后来唐伯虎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继而发奋努力学习。

弘治十一年,唐伯虎成竹在胸赴南京参加乡试,主考官梁储看完他的答卷后惊叹为异才,将其录为第一名,梁储也就成了唐伯虎的恩师。

百家姓50个(百家姓前世今生)(4)

【姓氏起源】

杜姓有两支来源,一支以国名为姓。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据说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是个正直的人,拒绝了女鸠的勾引,结果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对她施行强暴。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杀了。杜伯的子孙被迫逃往外地,就以国名为姓,奉杜伯为杜姓始祖。

另一支是以祖辈名为姓,源于杜康。传说在大禹时,有一个手下叫杜康,他能把黍米煮熟后酿成酒。后来大禹喝了这种酒后,感觉甘美异常,但他却因此而忧心忡忡:“这实在不是个好东西,将来必定有人会因它而亡国。”为此,他下令全国禁止造酒。杜康无奈,只好逃往外地。大禹死后,禁酒令随之无人理会,杜康再次造酒并不断改进方法,使其更具特色而迅速流传各地,因而被后世尊为“酒神”,其子孙以他的名为姓,就是杜氏,奉其为杜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源地。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迁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于东南亚、欧美等地。如今,杜姓分布广泛,尤其在河南、甘肃、河北、山东、四川、辽宁等省人口较多。

【姓氏名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一生写诗1400多首,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其诗风豪迈不羁,在晚唐成就颇高。其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著名诗人。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著有《唐风集》、《题所居村舍》、《自江西归九华有感》等。

杜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其工诗文,通六书,人物亦白描能手,花草鸟兽并佳,又能作飞白体。传世作品有《竹林七贤图》、《绿蕉当暑图》、《梅下横琴图》、《东坡题竹图》等,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姓氏文化】

“杜撰”的由来

现在,谁若是凭空乱说,人们就会说:他又在杜撰了。其实,这个“杜撰”的“杜”,指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杜牧的诗造诣确实很深,但他写诗爱用典故,而且用起来也不顾及历史真相。

杜牧有一首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把赤壁之战与铜雀台混在了一起。赤壁大战那时根本没有铜雀台,是仗打完之后才建的。杜牧还说:“甘罗昔作秦丞相”,而历史上甘罗从来没有做过秦朝的丞相。

当然,杜牧写的是诗,并不是写历史,不可以认为是过错。但杜牧是大诗人,他说的人人信以为真,也就都是跟着错了。《三国演义》就是跟着杜牧大写铜雀台和赤壁之战。

后人说,杜牧好编造故事,于是称所有不实之言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名人事迹】

杜康酿酒

大禹时,杜康原本是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后因屡无政绩而被降为粮食保管。刚开始,他感觉心里很难受,但是一想自己确实也没有什么政绩,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粮食保管这个工作做好不可。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有几棵大树枯死了,树干里边空空如也。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可能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然后,他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两年以后,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有一天,杜康来此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他走上前一看,这些动物都在睡大觉。杜康百思不得其解,这时野猪、山羊、兔子纷纷醒来逃走了。

这时他又发现另外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便躲在树边观察,这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这时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查看究竟。原来装粮食的树洞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美味无比。他越尝越想尝,最后连喝了几口。喝着喝着,他就不由自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感觉精神饱满,浑身是劲。

后来,杜康就对这种水做了进一步处理,就成了今天人们常饮的酒了。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的始祖。

百家姓50个(百家姓前世今生)(5)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