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有意岁月无情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
他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铁血硬汉,同样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暖男。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是所有文人雅士心目中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是所有精兵强将心目中摧枯拉朽式的战狼,是所有热血男儿心目中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是所有怀春少女心目中高大英俊的白马王子,是所有小人恶徒心目中不寒而栗的克星天敌……他有一个牛逼闪闪的名字——辛弃疾。
少年立志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此时齐鲁大地被金国占领,辛弃疾虽为宋人,却从小在敌占区长大,自幼亲眼目睹了宋人在金国统治下的屈辱与不堪。
辛弃疾的爷爷辛赞在金国担任县令之类的小官,虽供职于金国,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南宋收复故土,他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那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在辛弃疾幼小的心灵上便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至于辛弃疾早早便确立了终生奋斗的目标——光复中原。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这首词说的就是辛家世代忠烈,倒不是辛弃疾虚夸,而是有史为证,威震匈奴的西汉名将辛庆忌就是辛弃疾的祖上,我甚至怀疑辛弃疾的名字就是根据辛庆忌的谐音而得来的。
15岁到18岁,辛弃疾两次赴京赶考,均未及第,可他一点也不在乎,本就没打算在金国做官。他利用两次应试的机会,探查金国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动向,考察北方地区的山川地理形势,早早的为日后反金做准备。
一鸣惊人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举兵南侵,酝酿已久的辛弃疾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振臂一呼,聚集了两千人马,竖起了反金的大旗。
当时,反金的汉族起义军遍地开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为了把反金力量拧成一股绳,辛弃疾率部投靠了耿京,担任掌书记一职,专管印信。
当时,部队里有个叫义端的和尚,偷了印信跑去向金人投降,辛弃疾得知后快马加鞭赶上了义端。义端吓得魂不附体,跪地求饶,辛弃疾毫不留情,手起刀落,结果了那厮的性命。
这就是辛弃疾,嫉恶如仇,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颇似水泊梁山的武松。
辛弃疾深知单单他们这点兵力难成气候,若要光复中原,必须要与南宋政府里应外合,于是他说服耿京归附南宋。
公元1162年,辛弃疾作为义军代表,南下与南宋联络,宋高宗喜出望外,对义军各头领大加封赏,谁知正当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义军后院起火了!
叛将张安国杀了义军首领耿京,投奔了金人!此时的辛弃疾正在返程途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其他代表面面相觑,全都傻眼了。
怎么办?如何向南宋朝廷交代?辛弃疾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不世名将都虎躯为之一震的举动:率领50名勇士直捣50万金兵驻守的大营,活捉叛将张安国,然后押解张安国马不停蹄昼夜南奔,直抵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斩。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稼轩记》
辛弃疾一战成名,朝野震动,这一年他才23岁。多年以后,当辛弃疾再度追忆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往事之时,仍不免动情的写到: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龙困浅滩辛弃疾南归宋廷后,被宋高宗任命为江淮签判,这是一个主管地方司法的从八品小官,对于主战派人士,高宗向来提防忌惮,不会委以重任。公元1162年,宋高宗禅让太子赵昚,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上台后锐意进取,一改宋高宗对金主和,偏安一隅的政策,任命张浚为枢密使,决定北伐。
这让辛弃疾兴奋不已,在北伐前夕,他冒昧求见张浚,当面陈述了自己的北伐战略计划。然而对辛弃疾人微言轻,即使他的战略计划干货十足,也没有被张浚采纳。
由于隆兴北伐在思想和军事上准备严重不足,很快便以失败告终,张浚被贬职,宋孝宗也下了罪己诏,宋金两国又回到了原来的对峙局面。面对如此形势,辛弃疾只能将所有的忧愁痛苦倾注到笔墨之间。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满江红·暮春》
虽然连连受挫,但辛弃疾光复中原的愿望始终不渝,他在广德军通判的任上,直接向宋孝宗上书了著名的《美芹十论》,详细阐述了敌我双方的多种战争因素,包括中原民心背金向宋、用兵制胜以粮为先、用将用相用人政策、集中优势兵力防御江淮、对金用兵的策略等无一不是鞭辟入里的精论,堪称一部系统性的军事著作。
此后,辛弃疾再次编著《九议》长文上奏朝廷,对《美芹十论》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补充,甚至连间谍战都加进去了,这两篇奏章无疑是辛弃疾全部智慧的结晶。可惜的是,朝廷选择了束之高阁,再一次无视辛弃疾。
当时满朝官员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纵然宋孝宗有北伐之心,也无北伐之力,更何况辛弃疾只是一个在敌占区归附南宋的归正人,他说就是再有道理,也无济于事。
全面人才既然对外不能光复中原,那对内总要做一些对朝廷和百姓有用的事,以辛弃疾的才华,放到哪里都会熠熠生辉。
公元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一把手,这个地方遭到战争的破坏很大,人丁稀少,土地荒芜,一片萧索落寞的景象。这可难不倒辛弃疾,首先他上奏朝廷,减免滁州百姓的赋税,增加滁州官吏的工资。
其次凡是到滁州做生意的商旅,税收通通减半。最后大力招纳散民开垦荒地,借钱给百姓,让他们修缮房屋,用政府多余资金重建家园。短短半年时间,滁州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
茶商赖文政起兵作乱,流窜到江西,辛弃疾奉命到江西平叛,对茶商军进行围追堵截,使其其疲于奔命,要派人去诱降。赖文政只撑不住,被迫投降,后被辛弃疾斩杀,起义军迅速土崩瓦解。
在湖南安抚使任上,辛弃疾创建了飞虎军,建军营所需二十万瓦片,难倒了手下,他却轻轻松松不到两天就筹集到了。飞虎军建成之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金兵见了,都要避其锋芒。
归隐田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辛弃疾这样的人,自然受到很多人的弹劾,逃不脱被罢官的命运。索性归隐田园吧,取名“稼轩居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一时期,让我见识了辛弃疾铁汉柔情的一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呵呵,也不知道自嘲还是自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远离金戈铁马,卸下思想重担,一家人干活,温暖而踏实,这正是辛弃疾心中最真实最简单的快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初读幽默诙谐,然结合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不觉心情沉重,嗟叹不已。当年鲜衣怒马,春风得意,如今壮志未酬,沉闷忧郁,却道天凉好个秋,真是自嘲的高手。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好一句老夫静处闲看,能把人笑死,偷看一群小孩子偷吃,天真无邪的乐趣,惟真名士自风流。
田园风光再好,每当梦中,辛弃疾心中又燃起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熊熊烈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无论现实多么不堪,辛弃疾依旧对理想忠贞不渝,临终之际,他还用最后一口力气喊着:杀贼!杀贼!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荡气回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因此后世并称二人为“苏辛”,我个人觉得,若论豪放,辛弃疾还要更胜一筹。辛弃疾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英雄壮志、第二心灵拾贝、第三田园风光。
所以他的词,有大气磅礴,也有小资情调,有雄奇刚健,也有婉约妩媚。以文为词又兼用兴比,语言上既用古用雅又用今用俗,结构和音律上似无章可循又可感脉动,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古今雅俗共赏,是辛词最大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以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及卓越不凡的创作才华,使辛词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无数后人对辛词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精心钻研,推崇备至。我个人认为,无论质量还是数量,辛弃疾的词居南宋之冠。
参考资料:《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评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