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

三峡库区腾出30米库容,水位下降至145米,能否保长江中下游安全度汛?

去年,长江流域全面入汛的时间是5月22日,几十条河流都出现超警洪水,但流域上各省进入汛期的具体时间,那就不见得是相同的,有的早一些,有的要晚一些。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1)

4月1日,江西省全面进入汛期,省气象局预测防汛抗旱形势复杂;4月15日,浙江省正式进入汛期,全省水利系统直接进入到了24小时值班状态。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会不会太早了,长江汛期不是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10月吗?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2)

而且,具体入汛时间也有判断依据,当任何一个入汛代表站超过警戒水位,或者接连3天的降雨量达超过50毫米、且覆盖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那么就可以确认进入到汛期了!

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安全度汛,长江干流上的三峡水库就将水位从175米下降到145米,而腾出来的这30米库容,实际上就是为防御洪水专门预留的。住在三峡大坝附近的人都能看到,目前三峡大坝上游的坝前水位,就比前阵子已经明显下降了不少,这就是三峡水库所谓的“腾库模式”了。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3)

和众多大型水利工程一样,修建之初难免有不一样的声音,毕竟这些工程投入成本都是按千亿来计算的。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兼具了防洪抗旱、发电和通航的功能,所以,三峡水库建成以后也从未腾空库容过,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防洪能力,以2021年为例:三峡大坝拦蓄7场洪水,拦洪量在286亿立方米的样子,很大程度上为长江中下游安全度汛减轻了压力!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4)

实际上,建造三峡工程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洪,这一点从它的库容设计也看得出来,水库库容一共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就高达221.5亿立方米,约等于四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

另外,三峡水库的调度负责方,实际上会根据上游来水流量来定,不超过30000立方米/秒的时候由三峡集团负责调度工作,超过的时候就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来负责调度。而且,不管是蓄水,还是补水,三峡水库的调度都必须确保防洪安全。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5)

2022年水库安全度汛面临重大考验,为何长江流域首当其冲?

从水利部预测的情况来看,我国2022年汛期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水库安全度汛会面临重大考验,我国南部和北部有较大可能性发生洪水,其中北部的洪水可能比南部更大,至于中部则有较大可能性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6)

应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落实好水库大坝的运行管理责任,汛前有哪些准备工作,汛期来临时如何应对,所有防范措施都要细化。

另外,对于病险水库,就要加快除险加固,进入主汛期以后,原则上所有病险水库都是空库运行,在水库运行过程中,及时排查和整改水库存在的隐患,要拿得出具体可行的防洪调度方案来应对汛期。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7)

不是每座水库都像三峡大坝、葛洲坝一样名气很大,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整个长江流域实际上共有5万多座水库。当然,这除了规模不够大,功能不算多以外,可能与修建的年代比较久远也有关。

虽然长江流域的水库超过5万座,但里面大部分都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才导致了病险水库存量较大,且安全度汛基础差的现状。另外,全球变暖也的确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这就让区域性干旱和洪涝也变得更加常态化,旱涝急转又让水库安全度汛的压力更大了。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8)

如今极端水旱灾害频发多发,为何难以精准预测?如何科学应对水旱灾害?

首先要明确一点,气候预测和平日里大家看的天气预报还是有区别,天气预报主要是影响近几天时间,集中在2周以内;而气候预测则为更长时间怎么安排提供了依据,时间周期肯定是两周以上。实际上,2022年也是国家气候中心向公众公开气候预测的第二年,世界上目前有开展气候预测的国家不少,但并不是都给大众公布了预测的结果。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9)

其实,难以做到气候精准预测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毕竟我国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西边有青藏高原,处处太平洋西北部,亚欧大陆东南缘,它们是地球第三极、最大的大洋、最大的陆地,所以,有很多因素都会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这就会让研究人员在分析的时候遇到很多难点,好在不管是哪种气候预测方法,都在随着科学进步向前发展,对气候现象的认识能力正在提升。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10)

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长江流域有5万多座水库)(11)

大家都知道,郑州去年就经历了特大水灾,那也是一次极端水灾,这就提醒了我们,即便大家平日里在办公室里工作,并不需要种田种地,但依然需要关注气象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避险和自我防护的准备,地方更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突然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比如,短时间降雨量太大的时候,就需要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能派上用场,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应急组织和救援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