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独家剧本(桃花源记之庄周梦蝶)

要读懂《桃花源记》就得先读懂陶渊明,要读懂陶渊明就得先明白老庄之道!

庄周梦蝶独家剧本(桃花源记之庄周梦蝶)(1)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人生经历: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八岁丧父,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

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庄周梦蝶独家剧本(桃花源记之庄周梦蝶)(2)

此时的陶渊明,是政治态度趋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是趋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去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只是心的投入,此时却是身与心的全面参与,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历往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深受老庄之道影响。在思想上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开始的向往自然之道一步一步的去尝试,去融入,到最后确底的归隐田园。当时的文人,对待现实普遍的有两种选择,要么彻底对“入世”绝望,选择“出世”;要么始终对“入世”耿耿于怀,心力憔悴,郁郁而终。对晚期的陶渊明来说,他是真的放下了,而且放下之后没有再想起,陶渊明也真的在桃花源中获得了思想上的片刻安宁和陶醉。

庄周梦蝶独家剧本(桃花源记之庄周梦蝶)(3)

陶渊明七十一岁时,作了流传后世的《桃花源记并诗》。在这首诗里他用平实白描的笔调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向世人表白了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大概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武陵一位捕鱼为生的人,有一次阴差阳错进了一个山洞,山洞后面居然有许多人在生活。这些人的先人,为避免秦时战争,逃入此地,与世隔绝了几百年。他们相敬如宾,热情好客,仿佛神仙一般。后来渔人出洞,处处留下记号。回来后,渔人告知了当地太守,然后顺原路去找,却终究没能找到。

后来还有几位名人也去找,但不是找不到就是病死,于是逐渐被人遗忘了。

他在写这篇旷世名诗时,已经成为当时当地出类拔萃的名士,与另两位隐士周续和刘遗民合称为“浔阳三隐”,包括州刺史以下的各位名流显贵终日造访不绝于途。

俗世的纷扰依旧无法避免,又怎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庄周的“逍遥”,老庄的“大自在”又从何处寻觅!

庄周梦蝶独家剧本(桃花源记之庄周梦蝶)(4)

庄子~陶渊明,何其像也!

七十一岁的陶渊明其思想已经趋于大成,其老庄之道的影响也已经深入内心。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渊明说:“死去何所道,拖体同山阿”。“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庄子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死生存亡,穷达贫富”。渊明说:“结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庄子说:“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渊明说:“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渊明说:“乐无委分,以至百年”。“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处请故耶”。庄子说:“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渊明说:“卿且凭化迁”。“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窟窿”。

由上可知,陶渊明顺应自然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庄周。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表现出来,其理想的状态便是桃源社会。在那里,人们自己耕种,没有各级官府来监督管理,没有税收,甚至连历法也不用,因为没有必要。人们只需根据大自然的运转,顺其自然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在桃源里,没有智巧,混沌之中已然返璞归真,因而不会有狡诈与争斗,所以安宁祥和。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庄周梦蝶独家剧本(桃花源记之庄周梦蝶)(5)

最后再来看《桃花源记》,陶渊明到底想写些什么?

以下纯属个人感悟,如有偏颇,望一笑了之!

桃花源记~庄周梦蝶,何其像也!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渔夫告密而终不可寻、名人重寻而不可得四段故事。

“溪行捕鱼”代表着渊明追索自然之路,以期内心的大自在,但这条路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但贯穿了渊明的一生。“桃源仙境”是追索的过程中在渊明内心中已经勾画了自己的理想港湾,这处港湾是如此的契合老庄的自然之道,让自己内心充满了雀跃,充满了安宁,那就是容纳陶渊明“大自在”之所,那里就是返璞归真。“渔夫告密而终不可寻”就是隐喻,渔人是恶念,官府是世俗,充满恶念的世俗想侵扰自己内心的理想国度而不得门入。那是仙境,那是“大自在”之所,凡夫俗念岂可进入。“名人重寻而不可得”何尝不是渊明内心的遗憾,桃花源的国度是充满自然之道的,那是陶渊明毕生追寻的方向。虽然内心中已经明悟,那道门是如此的近在眼前,垂手可得,可依然心绪难宁,始终只见其门而不得入之。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桃花源何尝不是陶渊明的那只蝶。

蝶是什么?蝶是自然!蝶是返璞归真!

庄周已得大自在,可以和蝶融合,可以共存。而渊明的那只蝶却始终只存与自己内心深处,渊明希望那只蝶停在自己掌心,而蝶始终翩翩起舞,让渊明就那么看着,确无停驻之意,内心的安宁却没有寻到自己的“大自在”,“返璞归真”的路又在何方!

庄周梦蝶独家剧本(桃花源记之庄周梦蝶)(6)

最后总结:

陶渊明活在世俗之中,却想超脱世俗,做个方外之人,不想被礼教束缚,谈何容易。

故事中或许是渔人的南柯一梦,或许是他杜撰,又或许是神鬼之事,不管哪一种,都无法避免桃花源的世间不可寻。

内心之中,何尝又不是效仿庄周的梦蝶。但陶渊明不是庄周,滚滚红尘之中,追寻的“大自在”却终不可得。

陶渊明以实写虚,只是期盼乱世之中,能够过上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获得庄周的逍遥,但这终究不可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