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会发生什么事故(平均每年发生近7起事故的尾矿库是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邹熳云 王亚赛 伍银芳
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汉江上游的秦巴山区硫铁矿污染事件有了新的进展。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7月份水利部派出的工作组完成对陕西秦巴山区的暗访调查后,确认污染的原因是当地硫铁矿开采留下的尾矿库及尾矿堆,在经过降雨的长期冲刷、渗流后,尾矿中的铁锰等金属随水流进入河道,污染了部分河流。
尾矿库是一个矿山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矿区挖出的矿石,在经过选矿厂粉碎、选冶形成精矿后,剩下的矿渣和泥浆等通过尾矿输送管道运送至尾矿库贮存,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和常见的水库不同,尾矿库并不是一次建成的。如下图所示,初期坝和排洪系统都是初始结构,但堆积坝则是在后期生产运行中,用尾矿逐步堆积加高,类似于梯田状。《嵩县前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竹毛沟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介绍道,堆积坝的筑坝方式有两种,推土机碾压或人工使用重锤强夯加固。内坡设有防渗反滤层,外坡进行了植草护坡。
全国近40%尾矿库分布在河北、辽宁、山西
尾矿库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据路透社报道,尾矿库最早在19世纪初建于日本和法国。二战后,随着全球矿产业的发展,尾矿库的数量开始增多。2020年3月21日,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工作方案》答记者问时提到,我国尾矿库总量居世界第一。
据广州绿网环境保护中心2018年发布的《全国尾矿库数据分析报告》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4217个尾矿库,主要分布在北方,其中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是河北、辽宁和山西。从矿种来看,全国尾矿库共涉及64个矿种,其中最多的铁、锌、铅。
尾矿库主要有三种作用:保护环境,贮存选矿厂排出的尾矿和含有多种化学药剂的废水;节约水资源,选矿厂排出的废水,经过尾矿库的澄清和自然净化后,可以重新回到选矿厂供使用;保护矿产,尾矿中也含有矿物成分,有一定的经济价值,2016年9月发表于《地质论评》的《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及建议》提到,尾矿利用将是21世纪矿产综合利用范围最广、潜力最大的领域。
据2012年数据,全国病险危尾矿库占到10%
但尾矿库的危险性也不可忽视,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监局)曾多次发文要求各地重视尾矿库的安全问题。
2013年5月,原国家安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方案》指出,我国尾矿库数量大、小库多,而且这些小型尾矿库普遍存在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无正规设计、设备设施简陋等问题。
《方案》还提到,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1223座危、险、病库尚未得到治理。其中,由于缺乏资金,一些服役到期的尾矿库迟迟不能履行闭库程序,甚至存在一些尾矿库企业主逃逸的现象,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尾矿库甩给地方政府。
2020年3月2日,应急管理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工作方案》,明确指出,从今年起,全国尾矿库数量原则上只减不增,不再产生新的“头顶库”,即下游1公里左右有居民或重要设施的尾矿库。到2022年年底,尾矿库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全面落实,坚决遏制非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溃坝事故。
尾矿库平均每年7起事故,原因多为溃坝
这样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尾矿库都是潜在的危险源。
据新华网消息,2019年1月25日,全球最大铁矿石开采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布鲁马迪纽市的一座尾矿库溃坝,废料泥浆形成“河流”,吞没大量居民区,致使超过250人死亡,迄今仍有11人下落不明。
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据中国生产安全生产网资料显示,2008年9月8日上午7时58分,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980沟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造成227人死亡、4人失踪、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619.2万元。
据央视网报道,2001年至2013年,全国共发生尾矿库事故85起,平均每年近7起事故。
如上图所示,溃坝是尾矿库失事的主因之一。据2019年8月发表在《中国钼业》的《中国尾矿库溃坝与泄漏事故统计及成因分析》统计,2001年到2015年间发生的尾矿库事故,69起都是尾矿库溃坝,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此类事故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3年5月14日晚,湖南均醴陵市均楚莹石矿发生决堤,库内约2000立方米尾矿随洪水倾泻。7个农户家被冲进了尾砂,部分菜地、堤坝受损,有4座小桥被洪水冲垮。在尾矿库下游沿河15公里范围内,共有9家农户被淹,约130亩农田受到影响。
但随着尾矿库的监督管理不断强化,类似事故在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少发生。
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工作方案》答记者问时提到,将切实提高尾矿库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要求到2022年6月底前,湿排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位移、浸润线、库水位等的在线监测和重要部位的视频监控,干式堆存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表面位移的在线监测。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丁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