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在困局中开拓构树扶贫助力贫困地区破解产业扶贫难题)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而对很多贫困地区来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短缺,或产业无地可落,或地贫无根可生,无法为这场“重头戏”搭建“舞台”。于是,“重头戏”迟迟无法开场,对于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地方干部群众迟迟无法下口。构树,对土地不“挑肥拣瘦”,对环境不“挑三拣四”,以顽强的生命力扩大着它的生命版图 :从温带及以南大部分地区,有灌溉条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南疆,以及西藏 3500 米的河谷平川,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2015 年,国务院扶贫办把构树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向最痛处发力,在最难处攻坚。三年时间,从干旱荒凉的黄土高原,到风沙纵横的黄河滩区,再到砾石堆积石漠化地区,构树把这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演绎得风生水起……
石漠化篇——
广西巴马:以树为纲,推进绿色小康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隶属于广西河池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巴马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国家深度贫困县。全县共有 50 个贫困村、14601 户贫困户、64835 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 25.50%。产业发展是事关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大计,但巴马县深度贫困地区石漠化严重,多是大石山区,产业发展种类单一、效益不高、组织落后,产业“造血”功能不明显。为此,巴马县积极探索山区构树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以自种自用、种养结合、就地利用为主,科学规划构树产业布局。
在石头缝里 “抠”效益,需要下一番硬功夫。为此,巴马因地制宜,特别是根据大石山区构树采摘不便于机械收割,更多只能依靠家庭手工采摘构树叶的特点,将家庭构树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进一步增加大石山区贫困户构树产业收入方式。为鼓励贫困群众自发种植构树的积极性,对以家庭为单位,在自家承包地、荒坡、林地上种植构树的贫困群众,政府实行家庭自行收割,龙头企业保价回收,并在种植、收割、销售、加工等环节加大扶持力度,以此进一步夯实构树产业“造血”功能。
除了鼓励贫困群众“单打独斗”种构树外,巴马探索发展“政府 企业 合作社、集体经济 农户”的“抱团发展”发展模式。政府主要负责统筹安排构树产业发展资金、做好构树产业发展的宣传动员、推动示范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等,制定构树种植、加工、饲用等环节的扶持政策,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和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 ;企业主要负责统一保价、保利回收构树叶,用于生产饲料加工等 ;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合作社)主要负责示范基地种植、管理、收割、销售等工作,政府一次性补助村民合作社示范基地第一年投入所需的土地流转、种苗、劳务、肥料等费用 ;农户、贫困户主动配合和支持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参与构树产业发展。
目前,巴马县整合财政资金 3000 多万元在8 个乡镇共种植 5000 亩左右的示范基地,以基地示范带动发展。
构树浑身是宝,树叶粗蛋白含量高,是苜蓿的 1.4倍 ;钙、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非常丰富 ;富含植物黄酮等功能活性物质,对提高动物免疫和抗病性有较好效果……如何把构树的营养价值变成经济效益,巴马县抓住了一个机遇 :充分依托天津宝迪公司在巴马县建设的年出栏 20 万头育肥猪养殖小区,形成“构树 猪”的联合发展格局,即基地种植的构树用于小区养殖育肥猪,养殖小区同样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合作社)运营,每出栏一头合格育肥猪可获得 150 元的劳务收入。通过“构树 猪”的种养模式,巴马县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带动全县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既解决了构树的销售问题,又实现了生猪养殖饲料的优化升级。同时,巴马县充分利用“长寿巴马”全类商标,打造优质构树禽畜品牌,进一步提升构树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拓宽构树产业的发展渠道和发展质量,充分挖掘构树产业的发展潜力,做大做强构树产业。
为把构树产业打造成贫困群众的“摇钱树”,巴马县探索构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构树产业“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确保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在构树产业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合作社建设的构树种植示范基地在 2020 年底前,产生利润的 70% 作为贫困户分红,30% 作为村集体收益。2020 年以后,构树基地全部转为村集体所有,收益全部归村集体,除需支付的日常管理费用外,坚持村集体收益的 90% 由贫困户享受。
旱作梯田篇——
山西蒲县:发挥“构树 ”,打造构树全产业链
山西蒲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蒲县是山西近年来发展的缩影,煤炭在县域经济中占 80% 以上份额,呈现“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面临着“五大难题”: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难题、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区协调发展难题、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难题、内陆地区开放发展难题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难题。
既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又要打赢生态保卫战,蒲县用构树扶贫,在一个战场上打响了两场战役 :大力推进构树扶贫工程,坚持走“政策连环 产业循环 市场闭环”的良性发展之路,跻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晋陕甘宁蒙”构树产业扶贫工程示范基地县行列,探索和打造构树产业扶贫“高原台地”“旱作梯田”的发展模式。
让构树在黄土地里落地生根,蒲县用政策、科技、服务“三驾引擎”来推动 :
一是强化机制创新,突出抓好简政放权、招商引资、要素配置、管理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让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共同发力。采取苗木补贴、退耕还林和集体经济“破零”等方式,县财政投入资金 7500 余万元发展构树、养殖产业,带动农民脱贫增收。二是强化技术创新,注重抓好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数控、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县上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杂交构树种苗及组培、种植技术,考录一批涉农专业研究生组建了构树研发团队 ;在构树饲用、食用、药用等功能应用方面,特别是细胞破壁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强化服务创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栽植、管护、收获、储存到饲用全程技术服务,狠抓采收和销售两个关键。针对高原台地、旱作梯田、残垣沟壑等不同地形地貌,蒲县实施保温保墒的覆膜栽植技术,研制了拥有自主专利的履带式构树采收机械设备,在连片地块进行机械收割、青贮打包,零星地块采用人工收割、集中运输。向构树要价值,蒲县不“手软”,通过进行高起点“全产业链”规划建设,开发经济、扶贫、生态“三重价值”:前端狠抓构树苗木的质量和品质,终端主推“蒲县构树”品牌的塑形和打造。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充分发挥“构树 ”“ 构树”的综合效益。国企、民企和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构树扶贫工程,吸收贫困人口获得股金、租金和薪金收入。构树组培快繁、饲料加工、茶叶生产等项目已投入运营,全县种植构树累计完成 1.3 万余亩,预计年内能够突破 2.5万亩。
家有“摇钱树”,自有凤来栖。蒲县集中打造茹家坪万亩构树示范园区,平田整地 4000 余亩,核心区域内实现了水网、电网、路网、绿网全覆盖。宏发、宝迪、茂洲、辰康、昭锟等企业相继入驻蒲县,进行构树及其下游产品研发生产。依托杂交构树种植、晋南牛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编制了《蒲县旅游发展规划》,融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打造“厚德蒲县·心灵圣境”的全域旅游品牌。同时,蒲县积极对接法国利木赞牛业协会、中国牛业协会等组织,筹办以晋南牛“选美”和构树牛肉品鉴为主的“中国(蒲县)晋南牛国际博览会”,使蒲县构树系列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构树全产业链中,蒲县确保了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都能在构树底下“乘凉”: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构树苗木补贴 贫困户 农户”“土地流转 贫困户 农户”“劳动用工 贫困户 农户” “小额贷款 贫困户 农户” “村集体(合作社) 贫困户 农户”和“订单收购 贫困户 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了“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贫困户 一般农户”的工作机制。如今,蒲县打造的“政府构树扶贫、企业构树带贫、群众构树脱贫”的成效初步显现,全县构树产业辐射带动农民群众 1160 户 3540 余人脱贫致富稳定持续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530 余户 1780 余人。
黄河滩区篇——
山东省菏泽市高庄镇:打造“三金三零”构树扶贫新模式
黄河滩区,是沉积黄河泥沙、滞蓄大洪水的重要区域。黄河滩区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长期以来,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黄河防洪政策限制,滩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山东省较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地处黄河流域滩区,“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这是许多生活在滩区老百姓的真实写照,目前全镇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944 户共计 1969 人。
2017 年牡丹区与中植构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发展杂交构树框架协议,项目落户高庄镇,现已发展杂交构树 5000 亩。通过市场化运作,高庄镇蹚出了一条平原滩区杂交构树“林—料—畜”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通过“三金三零”的构树扶贫模式,带动全镇 105 户贫困户 365 人实现增收脱贫,1200 余户4300 余名群众走上构树产业致富路。
这条构树产业致富路,高庄镇分四步走 :
第一步, “三化三统”建基地。高庄镇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思路,统一栽植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构树品牌,通过“三化三统”,优化区域布局,集中连片发展。目前已完成杂交构树示范种植 5000 亩,成活率 98% 以上,长势迅猛,初步形成了 6 个杂交构树种植基地。试验示范证明,杂交构树适应牡丹区水文、地理、土壤和气候条件,第一年收割 4 茬,亩产青贮饲料 3 吨以上。
第二步,“双轮驱动”深加工。高庄镇利用构树全株发酵技术,让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双轮驱动”。在田间地头建设钢结构大棚作为粗加工生产场所,对收割的构树进行初加工,年内可实现 1.5 万吨杂交构树青贮饲料的生产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产量的增加,逐步建设精深加工区,着力建设年生产能力 5 万吨杂交构树青贮饲料加工厂。
第三步,“两增两降”搞养殖。杂交构树青贮饲料比传统饲料价格低 18% 左右,能够有效降低养殖成本。高庄镇通过增加养殖收益、增加安全可控和降低养殖成本、降低疫病风险“两增两降”,推动肉牛规模化养殖,可实现年出栏 5000 头。
第四步,“内引外联”强产业。高庄镇抓住环保养殖的有利契机,围绕打造提升构树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本地搬迁、外地联合等措施,先后引进规模化养殖企业 6 家,联合周边养殖企业 12 家,年出栏羊1 万多只、猪 3 万多头。同时,不断丰富构树产业链,开发出构树茶、构树饼、构树宴等 10 多种构树产品,为杂交构树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何真正让构树成为高庄镇脱贫工作的“致富树”“发展树”,高庄镇通过实施“三金三零”扶贫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应、社会效益、扶贫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贫困户流转出让土地——获得土地租金。高庄镇流转全镇 6 个村 5000 亩土地种植构树,带动全镇 50多户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脱贫。
贫困户进入公司务工——获得劳动酬金。高庄镇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获取工资收入,以每天每人不少于 50 元的标准支付务工报酬。申请金融贷款——得到无息资金。高庄镇积极探索“构树 金融”扶贫模式,为无劳动能力、无致富门路、无技能手艺、老弱病残的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稳定的经济来源。目前,高庄镇金融扶贫贷款产品丰富,既有支持贫困户的“富民农户贷”,也有支持生产经营主体的“富民生产贷”。按照“政府担保、企业运营、贫困户受益”的扶贫模式,公司与高庄镇 120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政府给企业 3 厘多的贴息,农商行按照每户最高 5 万贷款给企业,用于购置育肥牛犊, 按照企业与贫困户的协议,企业每年拿出不少于 2000 元的收益分给签约的贫困户。
贫困户扶贫资金获分红——资金零投入。采取“政府 企业 贫困户”的方式,政府利用扶贫资金投资建设冬暖式温室大棚 60 个,企业按照每个大棚 2 万元租赁,用于建设育苗温室,每年可获租金 120 万元,用于全镇 30 个村的贫困户,每个村可以获得 4 万元的收入,村集体按照本村贫困户数进行再分配,贫困户参与分配比例已达到 90% 左右。
贫困户无息贷款——收入零风险。组织 60 岁以下的贫困户,利用“富民农户贷”,每户在菏泽农商行申请贷款 3 万 ~5 万元,购买 200~500 斤的育肥牛犊 3~6 头,采取牛犊托管脱贫模式,与中植构树(菏泽)生态农牧有限公司签订托管合同。贫困户每头牛可获得约 3000 多元收入,一年增收可过万元。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就业零距离。目前,公司与贾楼村、朱庄村、赵庄村等村 30 余名村民签订了劳动合同,每月每人工资收入达到 2000 元 ~4000元,其中贫困户 12 人,主要从事保洁、饲养等工作,每月得到 2000 元以上的工资收入,公司还给缴纳保险,真正实现了一人在家门口就业全家脱贫。
如今,构树扶贫已经在广大贫困地区逐渐走向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实践证明,在适宜种植杂交构树的贫困地区,让贫困群众参与构树种植基地建设和发展养殖业,能够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本文刊于《中国扶贫》杂志 2018 第16期 记者 王健任,转载合作请联系zgfpsc@163.com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