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库银子和内务府库银(清代有户部银库)

通常情况下,在论及封建王朝的国家财政时,往往都要提到“国库”和“户部银库”这两个字眼,若是不较真,我们可以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大致是一个意思。可若是较真,那性质就大不一样,其实“国库”和“户部银库”是有不少区别的,本文以清代为例,讲一讲它们的不同之处。

清朝国库银子和内务府库银(清代有户部银库)(1)

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一《户部·库藏·银库》对户部银库是这样描述的:“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出纳均有常经,各省岁输田赋、盐课、关税、杂赋,除留存本省支用外,凡起运至京者咸入焉。”

在这里,被视为“天下财赋总汇”的户部银库,和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国库”就有所不同。所谓的户部银库,它确实是具体的银两储藏库,在这个银库中,最多时也就是乾隆盛世时曾实实在在地保管了八千万两(约3000吨)的白银,而这些银子,便是户部所能动用的全部财富。

可需要指出的是,户部银库所藏的银两仅仅是大清收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国库”岁入指的才是大清国全年的收入总和。在全国征收的赋税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被运送到户部,而是在本省出纳,或不经过中央直接在各省之间流通。按例,大清的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藩库,而其下的道、府、州、县也各有藩库,这些藩库加上京城户部银库总和,才能称为是国库。

清朝国库银子和内务府库银(清代有户部银库)(2)

虽说运往户部银库的税银,其经常性开支的去向主要是京城的八旗经费及在京官僚的俸银,但正如人们经常指出的那样,在传统中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也就是说,户部尽管没有收到全部的税银,但地方上的藩库存银也是归户部掌控的。地方上这些预备金主要用于地方经常性的开支以及特殊开支,所谓的特殊开支其实就是应对突发事件,如灾祸、战事等,地方可以支配这些税银。不过每笔开支都要报户部等级,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奏销。这种制度在太平天国之前一直奉行,中央对地方财政有绝对的掌控权。

清朝国库银子和内务府库银(清代有户部银库)(3)

不过,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督抚开始破坏这种奏销制度,江南各省的财赋大多被截留,而运往户部的税银很少甚至没有。再者,地方督抚对这些截留下来的银子有绝对的发言权,用在哪里,用了多少,户部基本上很难插手。

都说曾国藩的湘军很少得到朝廷拨出的军饷,可实际上,曾国藩在江南各省实行厘金制度,大肆搜刮用来供养湘军。这笔银子说到底也是国库收入的一部分,其拥有权在于朝廷,在于户部。只不过制度的破坏,让地方督抚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权。

清朝国库银子和内务府库银(清代有户部银库)(4)

清代中央六部,大多人都认为吏部排在首位。其实不然,吏部的人事权受到皇权的约束,高等级文官的任命基本脱离了吏部,而掌握在皇帝、军机处的手里。户部才是清代最重要的部门,也是专业性最强的部门。其中,户部银库又是重中之重,这些从全国运来的地丁、盐课、关税、杂赋、捐纳银、赃罚银等,另外,由宝泉、宝源二局铸造的铜钱都由户部银库保管。

实际上,户部除了堂官(尚书、左右侍郎)外,最吃香的就是三库(银库、颜料库和缎匹库)大臣,及其下的郎中、员外郎、司库、大使、笔帖式,他们掌管这大清的财富,又手握奏销大权,是京内京外大员首选的拉拢对象。

清朝国库银子和内务府库银(清代有户部银库)(5)

有清一代,国库和户部银库的管理一直不太规范,往往出现营私舞弊的现象,尤其是道光年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亏空大案。银库存银1000多万两凭空消失,这些钱被户部银库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占为己有,然后最终也是大事小办,惩办祸首而已。正是体制的不健全,让大清国库和户部银库长年积弊,并最终导致财政崩溃,国家走向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