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下海经商的人为什么成功(当年纷纷下海的体制内)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一
今年1076万毕业生创历史新高,就业率却创了历史新低,考公热又是一年的热点,热到连我爸都知道了。
但老头儿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热,因为他的思维还停留在20多年前,也就是他退休的时候,那会儿没什么人报考公务员,远没有今天这么热。而且我爸这么多年来只要知道我换公司了,或者在家闲晃荡的时候,总觉得我又挣不到钱了,于是每次都发出灵魂拷问:如果当年你留在体制内了,现在会是什么情况?
什么情况,看看我的同学们就知道了呗,至少是副处,正处是正常,再往上的也有,不多而已。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房子什么的该有的都有。压力大不大的自己知道,反正就是普通日子,也跟我现在差不多。所不同的就是人家社会地位高,再怎么着叫某某处长也比某某老泡儿受尊重吧?
我毕业那年是没什么同学愿意留在体制内的,主要是已经90年代,大学生的红利期基本已经过去,好单位好岗位都不剩什么了,去了的话就是基层办事员,没什么意思。之所以我没留下,就是因为实习没几天老同事就来恭喜我:来得真是时候儿,刚进行住房改革,你们这批只要等12年就能分房了。
卧靠,12年,30多岁,这在当时的我都无法想象,太遥远了。那每个月就拿着200多块钱有什么意思啊,连件好衣裳都买不起。虽然说福利很高,但是换不成现钱啊。再加上那些年一直在传闻彻底打破铁饭碗,以后都是雇佣制,那与其在体制内耽误青春,还不如出门找个挣钱多的职业呢。
所以当时我跟父母提出不留在体制内的时候,他们什么话都没说,一点儿惋惜的感觉都没有,扭头儿就托关系给我找工作去了。
之后我去的是一家区属国企,效益非常好,人均每年创利上万的那种。要知道这是90年代初,这效益非常好了。福利不如体制内但奖金高啊,加上基本工资随随便便就600多,在当年是相当高的工资了。
但如果一直留在这家国企的话,那估计在我30岁左右的时候就该下岗了,国企倒闭潮,谁也没办法。
多说一句,很多人分不清体制内的含义,以为央企国企也算体制内。不对,这毕竟是企业,和真正的体制内是不同的。简单说吧,体制内就是有编制,是你的领导瞅你不爽但又拿你没辙的单位,至少是不能轻易开除。而企业就相对方便多了,我这些年没真正入住过央企,但国企什么的无论是上班还是挂衔儿都无所谓。除非是大领导,否则就是普通的企业员工。
至于银行什么的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就更是企业了,我家亲戚孩子就刚从某顶尖大行辞职,在家待业呢。不辞也不行,业绩完不成,压力太大了,20多岁的小姑娘都快得抑郁症了,只能回家。
二
我爸对考公的记忆肯定停留在90年代后期,或者顶多2000年前后吧。中国是1995年开始公务员考试的,当年宣传的是非常热门,但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儿。
要知道1992年刚经历过邓公南巡,之后就掀起了又一波改革大潮,92派登上历史舞台。当年公务员下海的据说是纯辞职的就十多万,以各种名义开公司做买卖的更是不计其数。以地产圈儿来说,沿海省份的民企是草根儿出身居多,内地的大佬们基本都是从体制内出来的,至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下海潮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1994年,也就是我从国企辞职去卖房的那年。当时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无所谓铁饭碗了,都觉得早晚也铁不到哪儿去,那还是赶紧转换赛道的赚钱吧。
所以到1995年公考的时候,北京被宣传是大热,有20%的应届毕业生参考。可实际上呢,当时每年的留京毕业生才2万多不到3万,所以20%才5000多人。可放出的录取名额却和今天差不多,也是2000多,那录取比例就知道了吧,至少40%。这能叫很“热”吗?
到今年是真正的大热了,北京毕业生翻了10倍,20多万,报考公务员的比例没变,还是20%,但人数也是呈十倍的增长啊。可放出的岗位还是2000多的,这录取比例就是4%都不到了。这才是真正的大热,内卷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我从国企辞职的时候,我父母开始不太乐意,觉得这么好的工作丢了可惜。尤其是当时单位已经准备提拔我当小经理了,算实职副科,前途一片光明。但我还是觉得赚钱少,最多不过8/900块钱,离手拿大哥大,开着桑塔纳,到了晚上就是吃大虾打保龄球住酒店的理想太远。所以那会儿心里跟长草似的,怎么都在国企待不住了。
卖房子就挣的多呗,第一年就年薪十万,嘚瑟的不要不要的。4000多的大汉显腰里挂着,1万多的大哥大手里举着,偶尔还能开开公司的破车,自我感觉相当的良好。
所以那会儿我爸又跟我讨论是否应该留在体制内的时候让我直接给怼回去了。如果留在机关,那一年算上福利什么的也就挣1万块钱,而我现在是10万,一年顶十年。那就算我活到70岁,在体制内算上涨工资和退休金什么的也就是50年挣到100万。而卖房呢,我有信心5年就挣到这笔钱,最多十年吧,那之后的日子那就都是白赚的了,不稳定又能怎样,反正收入达到了。
能理解了吧,这就是当时年轻人的典型心态。从体制内或国企出来后能多赚的太多,多到完全可以碾压稳定工作的优势。而且那时候的铁饭碗并不真的多铁了,国企下岗潮开始,体制内也传说改制,所以并没比体制外有太大的稳定预期。
三
其实90年代的思潮已经比80年代好多了。据说《中国青年报》在1984年做过一项社会调查,统计人们对各个行业的认可程度。排前三名的知道是什么吗?个体户、出租车司机、厨师,再往后的是服装设计师和美发师什么的。不可想象吧,托尼老师在当年可是全民追捧啊,地位跟现在的程序员差不多,高大上的高科技。
而排名最后的知道是什么职业吗?科学家、教师、医生,其他的就是公务员事业编了,都是清水衙门没油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是当年的流行民谣。我家长辈就在科研院所,有一次过节的福利竟然是几斤挂面,这寓意都太明白不过了,清汤寡水的,凑合能吃饱但肯定没油腥。
80年代的科研单位惨到什么份儿上?发不出工资,得到处去筹款。前些天看某位科研泰斗的回忆录,说他曾经穷得舍不得坐公交,就为了省出饭钱。可天天走路上班就费鞋,于是就得下了班去小饭馆儿刷碗,挣买鞋的钱。不可想象吧,当年的体制内就是这么穷这么苦,可以说是信念支撑着他们熬了下来,熬了十多年才见到曙光。
甭说80年代了,我的同学在90年代进航天院也苦着呢。我请他吃大餐,这小子楞是拿笔记本把菜名和味道什么的都给记下来了,这也就是当年没朋友圈儿,要不然他能发一个月。当时他们单位是钟山院士领导研发,口号就是:跟着钟老干,全都是穷光蛋,宁当穷光蛋,还得拼命干。
其他在体制内的同学也都差不多境遇,除非是外贸等实权单位,否则都那么回事儿。甚至这么说吧,在2003年之前,体制内没什么吸引力。说是稳定,但这稳定的代价挺大的,不是多辛苦,而是清苦,让人难熬的清苦。
四
2003年前后据说考公真的热了起来,但我当时没注意。那年非典之后什么都开始热了,用工荒开始,房价上涨,工资增加,甭管进入哪个行业,只要是不偷奸耍滑的能熬下来,都能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既然是经济增长,那只要是有些权利的部门就自然会想办法创收了。这种事儿谁都明白,单位的是正式或半正式收费,个人的那就另说了,直到阳光工资和打老虎之后才相对好的多。所以那段时期我虽然没注意考公的事儿,但大概能理解人们为什么愿意去抢着进。
2009年的考公热我是体验到了。当时我在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上班,春天,突然同事找我,说给我安排了个女秘书。弄得我直发懵,没事儿要什么秘书啊,还嫌我麻烦不够多是怎么的?
结果人家说是关系户的孩子,正在备考公务员,找个清闲岗位养着就行。那就来呗,再不赚钱也不差这一个。但当时我就琢磨,没事儿考公务员干嘛,在企业挣的多不好吗?
之后没几天,公司好几个年轻人要请假的,都说是备考公务员的。我都不理解了,体制内这么热了吗?
有一天和同事吃饭的时候说起这事儿,问为什么现在考公这么热?结果同事用看苍蝇的眼神儿瞅我,说“为什么这么热,你心里没点儿逼数儿吗?这一年多经济有多差,多少家企业倒闭,就你这部门都开除了多少了?这种就业环境,但凡追求稳妥点儿的都惦记着考公了。”
所以在我看来,体制内是否受追捧分为了几个时期。80年代是肯定不受待见的,主要就是收入低,也没什么其他进项。90年代下海的都是有些本事的,或利用资源或利用人脉来做生意赚钱,此时的清水衙门和权利部门就分的很清楚了,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2003年,或者说入世之后的考公热,主要是体制内的收入增加,是否稳妥不是太重要,但收入高是吸引力很大的。但此时其实已经是各种隐性收入的尾声了,北京阳光3581工程悄然启动,之后再吸引人的就是以稳定为主了。
而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让人对未来产生不确定的恐惧,自然倾向于追求安稳。而且随着财政的增加,公务员收入并不低,那就更增加吸引力了。
五
历史有记忆,时代有特色,不知道当初辞职下海的人们有多少发了财,有多少后悔当初的决定。我是见过不少的92派,曾经赚过钱的不少,但能坚持到今天还生活安逸的不是太多。甚至有不少人早就是倾家荡产了,高风险未必带来高收益,但高收益则一定是高风险。
前些日子跟个小伙子聊天,说他是山东某市的,他们那里从省里到市县,都以考上公务员为最高追求,否则连老婆都不好找,想不通为什么?
为什么?就因为丈母娘考虑的是女儿的终身幸福呗。嫁给个码农或许能有几年的高收入,但到了35岁之后呢,风险呈指数级增加。而公务员虽然前期收入低,但越到后期收益越划算。所以普通家庭的丈母娘宁可让女儿放弃短期高收益,而追求长期的终身稳定,毕竟俩人是要白头偕老的。
年轻人都反感厌恶一眼能看到未来的生活,觉得不刺激,没意思,甚至觉得平淡的可怕。但丈母娘是过来人了,见过了各个行业潮起潮落的风风雨雨,没有一个比体制内稳定的。所以在她们眼里,一眼看不到未来的人生才更可怕。
六
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考公热,公务员永远的热门选择。亚洲,东亚则更是如此,儒家文化圈儿,学而优则仕甚至融入了血液,或许会短期不受追捧,但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体制内则是长久的追求。
据说这些年是日本的公务员不受追捧了,已经连续好几年参考人数下降。有人说这是经济好转,年轻人可选择的领域多了,所以不再过分的内卷。其实不一定,更多的可能是经济更不好,连公务员也被迫陷入更严重的内卷。低薪、加班、没前途,让公务员在日本陷入了和企业待遇比烂的地步。那怎么都是烂,索性还选个看上去有前途的吧,所以公考才不再更受重视。
其他的看看韩国,那考公可比中国疯狂多了。我看过一些文章和纪录片,韩国公考比高考还内卷,简直到了拼命的地步。他们的公务员收入也并不算高,但可能是韩国人被几次危机吓坏了,留下了严重的阴影。
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比欧美财阀拿枪顶脑门儿的签订了丧权辱国条约,太刺激了。之后的2008次贷危机,连在中国的韩国人都受到重大波及,望京的韩国人恨不得跑了一半。在这种一次次的折磨之下,韩国人从父母到年轻人就更对公务员热衷了。
七
我也不知道现在的中国公务员具体待遇到底怎么样,应该是不差。但这辛苦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罩情以来,基层单位是都够累的。这世界可以说是公平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你想得到什么样儿的生活,都要付出代价。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