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

客名君按:客名堂第一本文化著作《寻味客家》11月18日正式出版之后,作者陆续收到许多关心和支持客家文化的朋友们、乡贤们的热烈反馈。近日母校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校友孔俊彬同学、陈永深师弟将《寻味客家》捐赠给教职员工和各班分享,让作者备受勉励。学弟学妹们读书的情景,让我想起去年秋天在母校闻到的夜来花香了。书香寄有情,新卷闻知音。感恩母校和大家的厚爱!作者顿然觉着疫情期间那兀兀穷年、焚膏继晷似的的寻图和写稿,苦也是值了。

今天选登一篇广东汉剧的文章,配图绝美,由广东汉剧院张广武院长提供并授权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寻味客家》书中有作者精选的345张彩图和埋头苦练十年文笔连缀的345千字。希望大小读者可以从中分享感知一些客家文化的温度。附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播晓瑜在书出版第8天对作者的采访音频。感谢晓瑜!

你爱看戏吗?看戏是一种高雅的感受。在北京,客名君有朋友是资深的票友,他痴于戏曲那种迷人的现场感,和看电影网剧是不一样的。这位朋友请我到梅兰芳剧院看了罗家英演的粤剧,真人演绎的近距离,声音有一种无以伦比的质感,加上罗家英等演员的功底,竟让人一下进入恍如隔世的梦幻,代入戏里的人生况遇、离合悲欢。2019年经北京梅联会邀请观看了广东汉剧的数字电影《白门柳》,美轮美奂,印象深刻(数字电影《白门柳》在京展映,魅力汉剧时隔50年重回大银幕)。

下面是《寻味客家》选篇——客家大戏广东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

“人情练达,戏里人生”,历史上的客家人很爱看戏,也爱唱戏。看戏和看电影电视,其视听享受是不一样的。客家人在没有电视之前,看的大戏叫广东汉剧。其角色、唱腔、语言均传承中州韵味,广东汉剧为广东省三大剧种(粤、潮、汉)之一。

源于中原的客家剧种——广东汉剧,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唱腔优美、扮相俊秀、剧目丰富,被周总理称为“南国牡丹”。

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1)

广东汉剧行当展示《南国牡丹吐芬芳》剧照

广东汉剧院供图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又称北路),二黄(又称南路)为主要声腔的皮黄剧种。舞台语言以“中州音”为准。主要活动在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客家语系地区及粤东潮汕平原,所以又叫“兴梅汉剧”。

据大埔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大埔便有戏剧活动,至清末民国初期大埔汉剧盛行。来自大埔湖寮的汉剧汉乐前辈钱热储(1881—1938)于1927年首倡改“外江戏”之称呼为“汉剧”,1933年在其著作《汉剧提纲》中,正式定此剧为汉剧。1956年剧种普查的时候,为区别于湖北汉剧,另冠名“广东汉剧”,沿称至今。

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2)

广东汉剧《花灯案》剧照

广东汉剧院供图

广东汉剧的行当,主要分为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唱腔质朴醇厚、悠扬典雅。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唱腔结构属板腔体。广东汉剧的行当有独特发声和音色。小生用子喉音(假嗓),乌净用咋音,老生用原嗓,又分白须、掺白、乌须三种。红净七分子喉、三分原喉,发声行腔高亢宽广。

历代乐师不断加花雕琢的广东汉剧音乐(广东汉乐),也因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单独登上大雅之堂。广东汉乐除了早有的三弦、月琴、琵琶、萧笛唢呐等,还增加了扬琴、笙、提胡、客家筝等乐器参加伴奏,此外还有特色乐器有头弦(吊圭子)、大锣、吊喇子等。

汉剧最初流行于汉水流域,又称为“楚调”,跟京剧一样,属于皮黄剧种。乾隆年间嘉应人李宁圃写过《程江竹枝词》:“江上萧萧暮雨时,家家蓬底理哀丝,怪他楚调兼潮调,半唱消魂绝妙词”,描写了当时嘉应州外江戏(楚调)与本地腔戏(潮调)共存的情景。

清乾隆年间二十四年(1759年),全国商帮云集广州,所有到国外的货物须交十三行转手。在寄寓广州等待出货时,商贾们挥金如土,看戏消遣,戏班子沿着商路尾随而至。咸丰八年(1858)汕头开埠,嘉庆后海禁大开,外籍官员豪贾云集潮州,他们更崇尚外江戏,外江戏于是在这些大城市盛行。曾任水师提督的普宁人方耀,同治年间在府内蓄有外江戏班,以应官宴娱乐之需。在潮州的,当时称呼外来戏班为“外江梨园”。“外江班皆外来妙选,声色技艺并皆佳妙,宾筵顾曲,倾耳赏心。”江浙、福建、汀龙、漳泉、嘉应及镇平县、大埔县等大小会馆,亦常聘演外江戏。

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3)

广东汉剧《齐王求将》剧照

广东汉剧院供图

由于舞台上操北方语言,潮州本地人难于听懂,所以外江戏初入之时,主要活动于潮州以外文武官员的府邸戏园和会馆,以及韩江上游一带的梅县、大埔、五华、兴宁等客语地区。随着外江班人员结构本地化的进程,外江戏的活动范围逐渐向粤东山区(客家兴梅地区)、惠阳、韶关和江西赣南、福建闽西、闽南、漳州地区扩展,并成为日后的主要活动地区。

粤东地理闭塞,但文化非常兴盛,所以从士绅阶级到平民百姓,都热爱外江戏,出现了许多票友。根据记载,大埔地区在解决民间纠纷的时候,用于惩戒的手段,常常不是罚款,而是“罚戏”,花钱请大家看一场戏,以此广而告之、深刻警戒。有钱的村庄请大戏过节,请不起的村庄,则用木偶戏来代替,“聊胜于无”。碰到人家嫁娶,有街头少年强行用红绳子拦路让新娘子唱戏的习俗。饶平人陈步墀《澄江竹枝词》:“声声风管和鸾箫,知是邻家嫁阿娇。数幅红幡拦去路,要他影戏唱连宵”。

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4)

广东汉剧《花灯案》剧照

广东汉剧院供图

《潮州志·戏剧音乐志·外江戏》记载:“当外江戏鼎盛的年代,潮州社会崇为雅乐,士绅阶级爱好这种艺术的颇不乏人。檀板歌喉,春风一曲,以为雅人深致。间或粉墨登场客串,像京班的票友。故儒家乐社的组织,云蒸霞蔚。儒家两字,在潮州的特解是风流儒雅之家,儒家乐社便是儒雅的业余剧乐组织,亦等于京班的票房。”

兴梅地区这些高文化水准的票友们、客家有识之士,不断把客家民间音乐、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佛曲等融入广东汉剧,使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和曲目也进一步丰富。主要特色体现在唱腔和音乐方面,既朴素庄重,又温柔敦厚、儒雅舒缓。它和京剧的调式、句顿、落音规律基本相同,但是曲调旋法差别大,润腔装饰手法不同,力度节奏有别。其行腔经常出现七、八度大跳,和京剧风味迥异。

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5)

广东汉剧《金莲》剧照

广东汉剧院供图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争影响,广东汉剧备受摧残。建国之后,广东汉剧重新得到扶持。1956年,广东省文化局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为基础,将梅县艺光汉剧团并入,成立“广东汉剧团”。1957年5月,广东汉剧团一团参加广东省四大剧种(粤、潮、琼、汉)上京汇报演出,在北京演出《百里奚认妻》、《盘夫》、《店别》、《三打王英》、《林昭德》、《柴房会》等剧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演出,在接见时,周恩来总理称誉广东汉剧为“南国牡丹”。

1959年11月9日,广东汉剧院在广州宣布正式成立,院址设在汕头。十年动乱之后,广东汉剧院重拾生机,但一度面临经费缺乏、多元化娱乐体系冲击、人才缺乏等困难。2008年广东汉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8月,广东汉剧院转制,成立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和广东汉剧演艺有限公司,开始按照戏剧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振兴道路。

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6)

广东汉剧《时迁偷鸡》剧照

广东汉剧院供图

如今,广东汉剧剧目丰富多彩,有《渭水访贤》、《昭君出塞》、《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山海关》、《五台山》、《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秦香莲》、《闹严府》、《春娘曲》、《花灯案》、《包公与妞妞》、《蝴蝶梦》、《深宫假凤》、《白门柳》、《黄遵宪》、《李坚真》等八百多个剧目。其中很多是有粤东特色的剧目。

记得一位大埔籍的零零后师弟,忽然和客名君讲,回老家和父母一起看汉剧,真是太喜欢那种感觉了!这位朋友是从事快节奏的金融行业。可见,客家人的梨园盛景,想必也是印在骨子里了。

客家汉剧演唱 寻味客家选登客家大戏(7)

腌面(“面不二”提供面条和配料)

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足球发祥地五华元坑开放迎客!为什么传教士最先把足球传到这里?

原来客家山歌这么撩人~ | 春风上巳天,说说山歌里面的真性情

郑小瑛先生 | “90”后又美又飒的指挥家,将客家山歌带到世界交响乐殿堂

蔡演威、蔡演雄、蔡演强 | 丰顺“蔡氏三杰”光辉事迹主题展

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刘锦庆先生作品《忆童年》

毛泽东专机长蔡演威:毛主席坐飞机时有三种表情……

导演丘远华专访 | 电影《山上的都市》:不要形而下,要高逼格输出客家文化传统

蔡演雄 | 30年代击败过美国队的中国男篮明星、奥运国手,从体坛名宿到董事长

客名君的第一部文化随笔作品推荐:

客家为什么名人辈出?因为客家人非常重视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绽放的时间玫瑰。《寻味客家》不是一部美食著作(当然也有美食和味道),而是一部智慧和审美的结合体。全球视角,图文并茂,内蕴345千字、345张彩图,为客名君心血之作。这是一本了解和宣传客家文化的精美读物,里面经过考据、精心撰写的正能量的客家文化,可以背书每一位卓越的客家人,值得珍藏。

《寻味客家》| “全球客家名人堂”首部文化著作正式出版

《寻味客家》封面上的图画有什么讲究?里面有故事的图片怎么来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