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

作者:文曲星 来源:美篇App

老家在晋西北吕梁山区农村。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关系,乡民们大都居住在盘有大土炕的窑洞里。我们的世代祖辈与窑洞、土炕作伴,生于土炕、长于土炕,甚而老逝于土炕回归大自然,一生离不开土炕和窑洞,因而对土炕情有独钟,不离不弃。

窑洞和土炕虽不像城里的楼房那样宽敞明亮,犹显狭小、仄逼和简陋,但它不仅冬暖夏凉,实用方便,住着温暖、踏实、舒心,而且一炕多用,功能齐备,既能做饭取暖,又能会客、就餐、聊天、睡觉、做家务活等,众多功能集于一体,还能柴炭两用,节省能源。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2)

用石头、砖头或土坯垒起来的围成一个方台,中间留有烟道(一般是三条坑洞),和炕边做饭用的柴火灶连起来,上边铺上炕席(苇席)再铺上褥子、被子,就可以躺在上边睡觉了。土炕之所以和柴火灶连起来是为了让灶火的烟从土炕里面穿过,起着烟筒的作用,又加热土炕,相当于自制的土暖气。土炕底下是土坯,比较硬实,睡上去腰腿不疼,浑身舒坦。土炕的建造看似简单却大有技巧,家乡人将它叫做“盘炕” ,得请来专门的工匠才能完成。因为一般人不掌握这盘炕的工艺。

盘土炕就地取材,成本不大。靠窑洞内壁而建,一般长3米左右,宽2米,高0.65米呈长方体。炕内砌三条烟道连通灶膛和烟囱,便于烟火穿过。烟道上铺盖石板、黄土,炕面以胶土草泥抹平。炕边用砖石垒砌,上面安置宽约15厘米的石条或木质条炕沿围护,高出3厘米。砌在后壁的称“窑掌炕”、砌在靠窗的叫“门前炕”。炕的高低为60厘米,民间俗称:“锅台尺八炕二尺,不高不低正合适”,还有一俗语:“三尺的锅台七尺的炕,尺八的炕炕正好坐”。

盘炕的技巧在于分烟嘴、收烟口、灶膛入烟巷、投灶上烟处的垒砌处理。如果不按照一定比例的尺寸垒砌,不仅穿行的烟火不均匀,甚至根本不进烟使人无法居住。其诀窍,工匠们用一句顺口溜默记。那就是:“投灶坑放下斗,烧火进烟如雷吼,灶膛入口似猫项,既省柴碳又暖炕,分烟嘴似狐狸,一弓二弯三尖嘴,收烟不能三头齐(指烟巷墙),烟道不能沫稀泥。”不到万不得已,盘炕师傅们绝不说出口,更不轻易外传。高超的师傅还在挥汗之余嬉戏女主人:你是要“嘭、嘭、嘭”、还是“轰、轰、轰”。意思是从烟囱里要上烟快,还是稍微慢点。其实,还真的能够处理成,不仅如此,还要事先征询道:要脚底热还是腰部热?有的主人偏偏刁难道:我要个满炕热!哪知道这也难不倒盘炕师傅,竟然将烟道的墙用土坯或砖调角隔成空格,这样一来,炕底下充满了烟火,果真满炕热了。

盘土炕,蕴含着家乡人的聪明和智慧,展现出晋西北人那种天人合一、尊崇自然、融于自然的淳朴天性。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3)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4)

对于睡惯了大土炕的农村人来说,大土炕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农村窑洞多建在向阳沟坡上,坐北朝南,因而冬暖夏凉,适宜人居。夏天土炕基本上不生火。一到春末夏季,基本上在院里搭建的“春灶”上做饭,土炕只是休憩睡觉之用。夏天,即使外面高温酷暑,炎热难耐,躺在清凉的土炕上却既凉爽又解乏,十分惬意,可谓天然的空调房。

农村窑洞地方比较狭小,没有客厅,村里人平常吃饭也不讲究,会端着饭碗到门口的圪塄上、廊门道、房檐下、碾盘上、大槐树下,随意自在。但到了秋冬季节和过年过节的时候就搬到家里做(吃)饭,土炕便配上了用场。家人会把饭桌放在土炕上,家里年纪大的长辈会上到炕里边脱下鞋子,或盘坐、或把腿伸到桌子下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偶尔还有几个小菜,烫壶老酒。年轻人则坐在炕边,给里面的老人端菜、盛饭。饭后,长辈们还会坐在炕沿上“啪嗒啪嗒”抽上几锅旱烟袋。土炕上吃饭也是一种孝顺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尊老习俗的一种继承。

家里来戚了,主人会说:“快点坐老锅头歇歇吧!”(家乡人对炕头的称呼,因老锅头更热乎)。然后赶紧递烟、烧水、沏茶、做饭。到了吃饭的时候,亲戚是必须坐在炕上的,主人在炕边或地下放个凳子坐着陪着,边吃边聊。睡觉时,也会把炕上打扫干净,将客人安顿在老锅头,盖上新被褥。这种炕上的待客之道更体现了农村人的朴实、热情和厚道。

一到秋冬季节,窑洞简直就是乡民们的会客厅,温暖的土炕,作用尤为明显。乡民们吃饭,读书学习、打牌娱乐、邻居串门、聊天拉呱和女人们做针线活都在炕上。阴雨天,女人们忙里偷闲,猫在炕上搓麻捻线,缝新补烂,说说笑笑,非常热闹。

热乎乎的老锅头还能发面蒸馍(窝)头、做醋、做黄酒、苦酒米、长豆芽等等。家里老人小孩若遇感冒发烧、头疼脑热,肚子肿胀、醉酒不醒,躺上炕头喝碗盐滚水或浓茶水,盖上被子发一身汗病痛就会减轻许多。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5)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6)

古老的热炕头更是农村媳妇们生儿育女、坐月子,喝着小米汤、哺育和护理婴幼儿成长的摇篮。过去有句谚语:“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在古老的农耕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土地、耕牛、老婆”这“三要素”,就是乡村男子最为朴素的理想生活和人生追求。

男人在外种田劳作,养家糊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女人在家生儿育女,洗锅做饭干家务,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在“热炕头”下,含辛茹苦地经营着一个完美而幸福的小家庭。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7)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8)

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们,从小睡着宽敞结实、温暖厚重的土炕长大成人,对土炕的情怀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小时候,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记得七十年代初期,全家人蜗居在一孔旧窑洞内,挤睡在一盘大土炕上。生活起居,极为不便。黑窑土炕,吃喝拉撒全在屋里。缺吃少穿,缺铺少盖,缺柴少炭。

夏天蚊蝇叮咬,炙热难当;冬天地冻天寒,受冻受凉。家里来戚炕上住不下,就得到邻家借宿或与兄长们打通筒伙睡,其狭小和逼仄程度可想而知。那时候,村里尚无电灯照明,黑灯瞎火,晚上家家户户伴随着一盏煤油灯照明生活,常常是借着月亮光线劳作和干家务活。天黑了,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吃完饭后便上炕歇息;我们兄妹们就在土炕上嬉戏打闹,母亲还要借着灯光穿针引线,为全家老小缝衣补袜,缝鞋补帽,生活虽然清苦和艰难,但其乐融融,快乐成长……

家乡的大土炕,赋予我们温暖的力量和成长的足迹。如今,虽寄居在外,但对家乡的大土炕一生无以忘怀,留恋不舍。偶尔回老家小住几天,睡在热乎乎的土炕上便不想离开……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9)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0)

一盘土炕,记录着父老乡亲的风雨人生路;一盘土炕,又承载着世世代代浓郁的文化气息。  温暖舒坦的大土炕是一代代乡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摇篮”,也是哺育父老乡亲悠然生长、成家立业的避风港湾。是每个乡民一生也离不开的襁褓,一生也忘不掉的牵挂,一生前行的大后方。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1)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2)

  虽然农村的大火炕现在越来越少,或许随着时光的推移会慢慢消失,但对睡过大土炕的人来说,不能忘怀那份乡土情感、那份记忆永远会留在心里。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3)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4)

  如今,乡民们因地制宜,将土窑洞建设成窑洞宾馆,搞起“农家乐”和民宿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窑洞和大土炕又展现出新的生机!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5)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6)

家乡的乡土气息(难忘家乡的大土炕)(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