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经典语录(情趣高雅浪漫含义丰富深刻)

 继老子之后将道家学说进一步推向高峰的代表人物庄子,是一位善用寓言来比喻和表达其哲学思想的大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庄子寓言经典语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庄子寓言经典语录(情趣高雅浪漫含义丰富深刻)

庄子寓言经典语录

1

 继老子之后将道家学说进一步推向高峰的代表人物庄子,是一位善用寓言来比喻和表达其哲学思想的大师。

在他和其弟子共同完成的《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逐篇读到许多精辟的寓言,这些寓言想象丰富,情趣高雅浪漫而又含义深刻,它不愧为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庄子》一书中,每一个寓言都有着庄子的深刻用意。比如开篇《逍遥游》中关于北冥鲲鹏的寓言,就有两层用意。其一是借鲲鹏与斥鹅、学鸠、蟪蛄等鸟虫相比,说明“虽有小大之辨”而实际并无差别,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都是齐同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其二是借这则寓言说明,尽管鲲鹏能击水三千,飞行九万,看起来似乎自由,但实际上还要有待“风力”和翅膀。所以并不完全自由。

故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深层的含意是,一个人只有从自己的形骸和知虑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境界,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2

追求超越外界的自由,达到逍遥自在的极乐境界,就需要恪守中道,以便达到全生与保身的目的。

而如何才能做到全生与保身呢?庄子在“人间世”中写了一个匠石与栎社树的寓言。其大意是匠石见到一棵栎社树而不砍伐,原因是这棵栎社树虽然长得“其大蔽数千年”,然而却无所可用,“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而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庄子以此寓言说明,这栎社树是因为无用,才能保生长寿,不然早被砍伐了,所以这种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在《山木》篇中,庄子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大意是说他与弟子从山中出来到一故人家,故人家要杀雁来招待庄子。故人的儿子问杀会叫的那只雁还是不叫的那只雁,其父回答杀不叫的那只雁,庄子的弟子于是问:“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在这则寓言里,庄子说明,为了全生保身,即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所以才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3

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庄子所举寓言例子无疑已完满解释这个问题。在另一则人们熟知的“庖丁解牛”的寓言中,庄子通过庖丁熟练运用刀技解牛的故事,阐述了“依乎天理”、“因其困然”的养生处世原则。

而在秦失哭吊老聃之死的故事中,庄子又通过秦失之口,讲述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的养生观。同时表明了道家对待生与死的达观态度。

在《至乐》篇中,庄子还通过与髑髅对话的寓言,对生与死的情理作了表述。其大意是:庄子在去楚的路上见一空髑髅,他即敲着髑髅问:“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那髑髅在庄子的梦中回答他说:“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欲要使司命复他原形返人间,谁知那骷髅蹙眉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通过骷髅之口,说明死并不是值得可怕的事,也不像生人所想象的那么痛苦忧伤。实际上,庄子寓言的含义,就是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的变化而已。

4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变化为神奇,神奇变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正因为对生死看得达观,故而庄子在妻子死时,“方箕踞鼓盆而歌。”当惠子对此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解释说:“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即参透生死,故而提倡顺应自然。一切皆应由天道支配,《大宗师》篇中,庄子还写了一则“相濡以沫”的寓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则寓言的本义,是说君子处世的态度,即与其“相濡以沫”的亲密,不如相忘于江湖而更为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应当把一切得失毁誉都看破,并用“齐物体道”的办法或“坐忘”“心斋”两种体道方式来修身养性。

所以庄子在《大宗师》中还借孔子与子贡的对话阐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连人道修身养性的本身动机都要忘却,人才能进入真正超然完美的逍遥自由境界。

庄子书中的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其它还有很多,比如“螳臂挡车”、“匠石运斤”、“东施效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十分有名的寓言。这些寓言原本的含义尽管都是庄子为表明道家学说而作的比喻,但其寓言故事实际所包含的内容及意义远超过了它的本义。所以,《庄子》一书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于文学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显著。我们从魏晋以来的诗人作家,如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的身上,无不都可看到庄子思想所留下的深深烙印。

5

约出生于战国中期的庄子,其生活的年代由于正逢乱世,庄子便选择了隐遁的人生之路。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而有才,曾派使者带着千金之物去请庄子当相国,谁知庄子笑着对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人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既对黑暗社会有这样的深刻认识,所以他年轻时除做了一段短暂的管漆园的小吏之外,后来就选择了隐遁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隐遁生活是很贫穷的,最穷困时,他甚至还向监河侯借过粮并受到过戏弄,就连见魏王时都穿的是补丁衣服和破烂草鞋,但庄子仍能乐天知命,安贫乐道,一辈子都敝屣功名,淡泊利禄,可见庄子的为人生活与其所著的学说思想一样,也真正达到了逍遥自由的完美统一。

当然,庄子不当官不受名利诱惑而一心只追求逍遥自由的处世态度,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有其消极的一面,然而,他能顺应自然的人生观念及其学说中蕴含的种种哲理智慧,却给我们后人已留下了一份永久都受益无穷的宝贵启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