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严塘名字由来(茶陵地名脞语)

茶陵因物产地貌位置而得名关于茶陵县得名为“茶陵”的原因,成书于唐代的《茶陵图经》及《元和郡县志》作了通俗而简洁的解释,相关文字如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茶陵严塘名字由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茶陵严塘名字由来(茶陵地名脞语)

茶陵严塘名字由来

茶陵因物产地貌位置而得名

关于茶陵县得名为“茶陵”的原因,成书于唐代的《茶陵图经》及《元和郡县志》作了通俗而简洁的解释,相关文字如下:

《茶陵图经》:“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意思是山陵谷地生长着野生茶的地方就叫“茶陵”。这种说法具有泛指的意义,并不是就茶陵得名的原因而作出的专门解释。但它出自《茶陵图经》之中,故而兼有特称意义,可以理解为这是古人对于茶陵县得名原因的一种解释:茶陵境内多山陵谷地,山陵谷地盛产野生茶,茶陵因而名之为“茶陵”。正因为这样,《衡州图经》《太平寰宇记》等方志引用了这种解释。

《元和郡县志》对于茶陵县得名的解释为:“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这种解释涉及到了一个概念:茶山。茶山何以名之为“茶山”呢?茶山在哪里呢?

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卷之五《山川》对此作了解释:“景阳山 在州东,接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界。一名‘茶山’,以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舆地纪胜》(记载说):(茶山)在县东120里,茶水源出此。”意思是说:景阳山在茶陵州的东部地带,与江西省吉安府永新县接壤。这里出产野生茶,所以又叫“茶山”。编纂者还引述《舆地纪胜》的记载说,茶山在茶陵县东部地带,是茶水的发源地。

按这个记载推断,历史上的茶山就是明清时期的“景阳山”,它横亘在位于今秩堂镇东北部东首、田湖、合户三个村境内,这是一个小山系,它起于合户村茅竹坳,终于东首村上陇。其中,田湖、合户段山岭是茶陵县与江西莲花县、永新县的界岭,现在,秩堂人把其中一座主峰称为五佛岭。

综合上述文献资料的记载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茶陵”之名综合了三个得名要素:第一,物产要素,就是境内盛产野生茶。第二,地貌要素,就是境内多山陵,因而也多谷地。第三,位置要素,就是茶陵县的主体部分在茶山之南。

唐代之后,人们在叙述茶陵得名的原因时,大多是肯定《茶陵图经》和《元和郡县志》的解释的。宋代方志《太平寰宇记》记载说茶陵“旧以南陵茶水为名”——茶陵县因为它的主体部分往南延伸,超越了茶水流域而得名。这似乎是一种新的说法,其实,茶水因发源于茶山而得名,说茶陵县的主体部分在茶水流域之南,这与《元和郡县志》记载的“南临茶山”并没与实质上的区别。

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卷上《郡谱第一》说茶陵县“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尔雅》曰:‘大阜曰陵。’”这种解释凸显了茶陵得名的三个要素,是综合《茶陵图经》和《元和郡县志》对茶陵县的名原因解释的结果。

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承续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关于茶陵县得名原因的解释,在卷之三《沿革》所附的《疆域》中解释说:“茶(陵)之称‘陵’,或曰:‘ 《尔雅》曰:“大阜曰陵。’’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陵’。然炎帝葬茶(陵)流传已久,自宋析置酃县,炎陵固在望焉。”细细体会这段文字,不难看出,作者似乎综合了两种解释:第一,肯定《茶陵图经》《元和郡县志》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的解释是正确的。第二,提出茶陵得名与炎帝陵在境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两种解释何者为是呢?编纂者的态度是两说之中,肯定一说,但又不否定另外一种解释,故而,姑且两说并录以示存疑。

关于茶陵得名与炎帝陵在境内有关系之说,滥觞于罗泌的《路史》。罗泌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茶(陵)为大皋时封地,炎帝葬于茶乡鹿原坡,茶陵故得名。”罗泌的说法是也?非也?有待方家考证。

关于茶陵县得名过程的推测

秩堂位于茶陵县东北部,与江西莲花、永新两县接壤,是茶陵县的边鄙乡镇之一。《元和郡县志》及嘉靖四年版、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在解释茶陵县得名的原因时,或者强调茶陵县的主体部分在茶山之南,或者强调茶陵“地处茶山之阴”,这说明“茶陵”之名为“茶陵”,与茶山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在古代汉语词汇中,“阴”与“阳”相对,作为方位词,以山为参照来描述方位时,“阴”指的是山的西侧、北侧,“阳”指的是山的东侧、南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山之阴”即茶山的西侧或北侧。从茶陵县行政区划图上看,位于“茶山之阴”而又在茶陵县境内的则是茶山的西侧所在区域,首先是秩堂镇东首、田湖、合户三个村所在区域。这个区域可以视为一个大的村落。古人云茶陵“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陵’”,“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这暗示茶陵县之名最初有可能是又一个叫“茶陵”的村落或者区域演变而来的。

茶陵县位于长江以南,在商周时期为百越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先民被中原地区的人统称为“百越之民”;生活在茶陵境内的为扬越。扬越逐山逐水而居,活跃在河流中上游的山林之中,茶水上游的茶山西麓是他们的活动中心之一。这里多山陵河谷,且生长有野生茶。这与《茶陵图经》描述的“陵谷生茶茗”彼此吻合。

约在战国中晚期,荆楚南下,战败百越之民而占据湖南,楚国的领土由此而扩大到现在湖南全省,茶陵村落成为它的东面边鄙之地。楚国在今茶陵县境内修筑了一座夯筑土城,这是楚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军事据点。依托这个军事据点,楚国东面防御扬越残余势力,这个夯筑土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晓塘越楚古城。2014年10月开始的晓塘越楚古城发掘,特别是黄泥坡1号楚墓发掘提示,晓塘越楚古城可能既是楚国的一个军事据点,又是楚国为适应管理新进之地的需要而新建的一个综合性治所。

晓塘越楚古城的存在提示:作为一个村落,“茶陵”之名很可能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晚期楚国经营晓塘越楚古城时期,这是楚国为它新建的军事据点或综合性治所所在地取的地名。

从《汉书》《后汉书》等文献的记载来看,茶陵建县的时间是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谭定祥先生和彭雪开老师在研究史料之后,提出茶陵建县的时间应是秦始皇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21年。

如果茶陵早在战国中晚期荆楚修筑晓塘越楚古城前后就建县了,那么,茶陵县得名的过程也许可以归纳为“两部曲”:先有茶陵这个村落,然后,在茶陵村落的基础上建立茶陵县,县名沿用村落之名,也叫做“茶陵”。这是楚国人以晓塘越楚古城所在地之名为新建之县之名的结果。

如果茶陵县的建县时间是秦始皇二十一年或者汉高祖五年,那么,茶陵县得名的过程也许可以表述为“三部曲”:先有茶陵这个村落,然后,因为荆楚修筑晓塘越楚古城而使茶陵村落及其周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形成一个军事、行政乃至经济均较其它区域集中、发达的小区域,这个区域也被人称为“茶陵”。最后,秦始皇二十一年或者汉高祖五年,朝廷在区域意义上的茶陵建立茶陵县,县名沿用茶陵区域之名,也叫做“茶陵”。

“两部曲”也好,“三部曲”也好,茶陵县之得名,从其过程和方式来看,本质上是以县域境内最早开发的地区之名为名。

茶陵县和茶陵乡

《舆地纪胜》卷六十三《茶陵军》记载说,绍兴九年(1139年),茶陵由县升为军,称“茶陵军”;茶陵军隶属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阳郡,辖有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康乐、霞阳、常平七个乡。嘉定四年(1211年),应湖南制置使曹彦约之请,朝廷从茶陵军析出康乐、霞阳、常平三个乡设置酃县,受此影响,此后不久,茶陵撤军置县,即茶陵县;茶陵县辖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四个乡。从此以后,茶陵县的辖区及辖区内设置的四个乡的名称一直保留、使用到了清朝。

从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卷之四《城池》、卷之七《户口》的记载来看记载,清代的茶陵乡辖第十三都、第十四都、第十五都、第十六都、第十七都、第十八都,涉及区域涵盖了现在的秩堂镇、高陇镇全境及火田镇、腰潞镇部分地区。

从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记载来看,至少从明朝开始,茶陵乡简称为“茶乡”。秩堂等地的民间文献资料也能印证这种记载。如,秩堂镇合户村一个叫“中和堂”的陈氏家庙 “墨庄”题字碑碑文下面的跋文中有这样的话:“忠武王讨杨幺,道经茶陵茶乡陈姓处……”这是清朝人朱轼的作品。又如,秩堂镇马首村的陈姓族谱里(道光十九年修)有这样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始迁祖陈子珍“退隐茶陵马头里,殁葬茶陵乡小田球杖岭”。

比较地域意义上的茶陵与清代茶陵乡所辖之地之后,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这个重合的部分是地域意义上的茶陵的主体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茶陵乡的命名与地域意义上的茶陵存在着前后相因相承的关系。换一句话说,茶陵乡之名为“茶陵乡”,这是沿用地域之名的结果。

茶乡和茶乡之尾

茶陵人所说的“茶乡”,严格地说,有四重含义:第一,按罗泌的说法,“茶乡”是宋代茶陵军(1139年至1211年)的雅称。第二,茶陵乡的简称,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茶乡。第三,包括历史上的茶陵乡和现在的火田镇全境及腰潞镇东山村一线以北包括潞水方言片在内的广大区域,这是地域意义上的茶乡。第四,今秩堂乡及高陇镇光泉、龙下两个村在内的区域,这是茶陵乡人所说的“茶乡”,属于狭义的茶乡。

“茶乡之尾”之说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所谓茶乡之尾就是茶乡的边缘地带,或边远地带。罗泌作《路史》,言传说时代的炎帝“崩葬茶乡之尾”。从北宋立朝之初开始,炎帝陵就确定在当时的茶陵县康乐乡鹿原坡,现在的炎陵县唐田乡鹿原镇。据此,人们一般认为茶乡之尾就是现在的炎陵县,即宋代的茶陵县(军)边缘地带。其实,从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的记载来看,炎陵县在汉代有“茶陵东南乡”,在宋代有“茶陵上乡”之称。因此,单凭炎帝陵在鹿原镇而言炎陵县就是“茶乡之尾”,这个说法未必完全准确。

罗泌为了写作《路史》而远赴茶陵考察炎帝史迹,他在《路史》里面明确地说,茶陵县原潞水镇的露岭一带是炎帝榆罔氏的始封之地,他的儿子罗萍在注解《路史》的时候则明确指出“神农之垗,在于茶陵,而潞水之乡,潞水之山……益以是知诸露之始有在于此”,炎帝神农氏的陵墓在潞水的露岭。潞水及茶陵民间传说,炎帝榆罔氏死后首葬潞水之露岭,因坟墓之地风水不佳而移葬炎陵县鹿原坡;潞水境内及附近的原虎踞镇、原腰陂镇境内还有炎帝家族的坟墓。炎陵县原名酃县。同治十二年版的《酃县志》卷之四《炎陵》中记载了上述民间传说,原文如下:

“茶陵睦乡有潞水兆,相传炎帝先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今潞水尚有古坑,土人犹呼为‘天子冢’云。”

潞水属于地域意义上的茶乡而又处于它的边缘地带,是地域意义上的茶乡之尾。潞水境内露岭一带为炎帝榆罔氏的封地,这里留有炎帝及其家族的坟地,说潞水是茶乡之尾,这与炎帝葬茶乡之尾之说并不矛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