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防止肺炎(没事喝点板蓝根预防肺炎)

近期,武汉发生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目前,所有病例均已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医学观察正在进行中。

这一消息造成不少人的担忧,纷纷到药店抢购口罩和板蓝根,很多药店这两种商品已经脱销。对于市民迷信的板蓝根,到底有没有防治肺炎的功效呢?没事吃点板蓝根又有没有害呢?

板蓝根防止肺炎(没事喝点板蓝根预防肺炎)(1)

板蓝根的临床应用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斑等功效,常用于病毒性及细菌性感染,主治温热病发热、发斑、出疹、风热感冒、头痛、喉痛、痈肿疮毒、丹毒等症,现多用于防治以下几种疾病:

感冒或流感:临床研究证明,板蓝根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起效快,可缩短病程。治疗甲型流感也有一定功效,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奥司他韦。板蓝根20g,甘草3g,或加用贯众20g,煎汤连服3~5天,可起预防感冒作用。

病毒性肝炎:高发时期可用茵陈、板蓝根、贯众各15g,水煎内服,每天2次,每次100ml。

流脑:大青叶、板蓝根各25g,甘草15g,煎水代茶频饮,连服3~5天。

红眼病:蒲公英、板蓝根各9g,野菊花6g,黄连3g,煎水先熏后洗,每天3~4次。

板蓝根防止肺炎(没事喝点板蓝根预防肺炎)(2)

腮腺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与腮腺炎密切接触者,可用板蓝根30g,贯众15g,甘草3g,水煎连服5天,每天1剂。腮腺炎发热肿痛者,可用板蓝根30g,野菊花15g,银花10g,煎水代茶频饮,效果较好。

手足口病:对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早期联合使用玉屏风与板蓝根预防可减少发病,达到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的目的。

急性病毒性咽炎:板蓝根作为传统中草药在我国长期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古籍中也有关于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药效记载,板蓝根对急性病毒性咽炎的治疗有较好效果。研究显示板蓝根颗粒对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的治疗有效率达100%,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治疗有效率也均在85%以上。

不过,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板蓝根可预防病毒性肺炎。

板蓝根防止肺炎(没事喝点板蓝根预防肺炎)(3)

使用注意事项

板蓝根颗粒或复方板蓝根颗粒是很多人家里的常备药品之一,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或热毒所致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及热毒斑疹等。

但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2017年2月9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54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的通告》显示,46家企业生产的54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其中涉及28批次的常用药板蓝根,最主要的问题是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可导致服用者出现过敏、呼吸困难、腹泻、脑部及其他组织损伤等表现。而且,即使板蓝根产品检测合格,若医者或患者滥用或乱用,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虽然板蓝根颗粒的应用广泛,但若不辨证、合理使用,其功效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因此,用板蓝根颗粒治疗时,应注意避开以下几个误区。

1、应明确板蓝根颗粒不能代茶喝。很多患者一感冒就自行购买或找医生开板蓝根颗粒,自以为服后就能痊愈。其实,板蓝根适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等症,并不适合风寒感冒或阴虚感冒,更不能以药代茶随便喝。

2、板蓝根大苦大寒,多服、常服或误服最易损伤人体阳气,且易伤脾败胃。有报道,滥用板蓝根可致上消化道出血、造血功能障碍、全身出现红斑型药疹等不良反应。也有极少数人服用常规量即可出现轻度消化道症状。因此,当板蓝根作为预防用药时,应注意不能大量、长期服用,服用时间以3天为宜。

板蓝根防止肺炎(没事喝点板蓝根预防肺炎)(4)

3、对于平素体虚,易感冒、过敏体质、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律失常、伴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应慎用板蓝根。若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患者体质进一步下降,出现口淡、疲乏等症状;还可引起肝脏受损,当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时,可引起蓄积性中毒,如上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减少等。

4、板蓝根还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胸闷、气短、呕吐、面唇青紫、结膜充血、两眼胀痛、心慌、烦躁、四肢麻木、全身皮肤潮红,瘙痒、皮疹或荨麻疹,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曾有报道,一患者因流行性感冒服用板蓝根颗粒后10分钟出现头昏眼花、胸闷、气短、呕吐等症状,继而出现面唇青紫,全身皮肤潮红,瘙痒,经卧床休息2天后症状缓解,但当再次服用板蓝根颗粒,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伴面色苍白,全身多形红斑疹,最后被诊断为板蓝根颗粒引起的急性过敏。

总而言之,虽然板蓝根功治范围较广,但服法、用量应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执行,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盲目滥用或乱用,防止出现不良后果。#板蓝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