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后辛弃疾死不投降(辛弃疾投奔南宋)

1162年,辛弃疾南归,投奔宋朝。这时,宋高宗已经当了36年皇帝,期间,除了间或与金人有过对峙和战争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以向金乞和为主。尤其是任用秦桧为宰相的近二十年中,对金国输金送币、俯首称臣,推行屈辱外交甚于有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其政策遭到了许多仁人志士的诟病。金主完颜亮撕毁和约,率数十万大军再度南侵,结果却被一个朝廷派到前线督军的文官虞允文打得大败亏输。在朝廷为此欢欣鼓舞的同时,或许是宋高宗内心感到了惭愧,便以“倦勤”为由,将皇位传于养子赵昚,即宋孝宗,自己提前退休了。

南宋灭亡后辛弃疾死不投降(辛弃疾投奔南宋)(1)

宋孝宗继位后,曾一度有志于恢复故国,积极准备北伐。继位的第二年,即隆兴元年(1163),他匆匆启用一直主战的老臣张浚为枢官使,都督长江沿线各路兵马十余万,分兵北伐,史称“隆兴北伐”。北伐之初,也确实收复了部分失地,但在后续战斗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将领闹矛盾,部队不协同,最后导致在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州)大败于金军,只得再次向金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举一个小例子。宋朝南渡后,几乎所有的南宋文武甚至皇帝本人在内,对于北伐的方略,皆是以恢复京(开封)、洛(洛阳)为主方向,包括当时岳飞的北伐,也是向着京、洛方向,以把战旗插到开封作为振奋人心的关键性胜利。但辛弃疾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全局的核心不在京、洛而在山东,“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为什么?因为这样就打破了惯性思维,南宋要攻就是这个方向,金人要阻击,也会沿着这个思维按照这个方向,但直取山东,便可取河北,取河北便可直击金人的中都(今北京),致其首尾不能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扎稳打,确保恢复中原的最后胜利。这种意料之外而又让人恍然大悟的观点,之前确实无人提及,无人想到,而《美芹十论》中,此等精辟论断却比比皆是。

辛弃疾虽然提出了如此切合实际的战略,然而,宋金刚刚议和,时机不允许;宋孝宗刚刚因北伐毁掉了仅有的一点兵力优势,他心存犹豫和畏惧;加上宋高宗虽然退位了,但他还想保持安逸的现状,不想拿他太上皇的帽子去作赌注。所以,辛弃疾一腔热血,满身胆识,换来的只是一声叹息。

之后十数年,辛弃疾先后出任过滁州知州、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湖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等职。在这些任上,辛弃疾作为地方官,薄征赋、招流民、教民兵、屯田地、平盗贼,所治之处,政绩不凡。可见,他不但是一位“乱世之英雄”,还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南宋灭亡后辛弃疾死不投降(辛弃疾投奔南宋)(2)

其实,在这些治理地方的过程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他一直在为北伐做着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一旦有机会,他就拼命推动,百折不挠。其中,创建“湖南飞虎军”就是这种思想的急切反映。1180年,在湖南安抚使任上,辛弃疾以“湖南多盗”为由,开始白手起家创建一支特种部队。没钱,他多方筹措;没场地,他利用五代楚王马殷的营垒故基;营房无瓦,他号召长沙居民每户献瓦二十片,当场付款;无石,他发动囚徒到长沙城北采石,凡采石的囚徒按量适度减刑;他又派专人,到广西购买大量战马……

不久,一支二千五百人的“湖南飞虎军”,便在他紧锣密鼓雷厉风行的措置下,组建成功。此军经过他的精心训练后,军纪严明,军备精良,军力强大,成为南宋地方武装中最著名的一支劲旅,《宋史》称其“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而辛弃疾创建“湖南飞虎军”,表面上是为维护地方治安,但按照他的最初筹划和训练安排来看,其真实目的是在建立抗金部队,为北伐做积极准备的。

然而,辛弃疾直率果断的性格和对于北伐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对外胆怯、对内倾轧的政治氛围中,却成了别人眼中的“出头鸟”,关于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议论甚嚣尘上,一些人不满他的人开始在宋孝宗面前弹劾他,他旋即遭到罢官。

南宋灭亡后辛弃疾死不投降(辛弃疾投奔南宋)(3)

在为南宋连续服务的近二十年间,辛弃疾无论权力大小、官职高低,他都像战场上的勇士一样冲锋在前,踏实苦干,而且善决断、有胆识、办事干练、雷厉风行,肯干事、会办事、能成事,是那个时代十分少见的能臣干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