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江苏省的第二大湖。该湖向西纳淮河,南注长江,东入黄海,在防洪调蓄、城镇供水、南水北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的洪泽湖,改善生态已然成为了首要目标。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

说起洪泽湖的生态,近两年最大的进步就是“全湖退捕”。2020年10月10日,洪泽湖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捕捞许可证被悉数撤回,水生生物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洪泽湖禁渔效果显著

“禁渔一年多,湖里的鱼明显增多了”,湖边的老渔民对此深有体会。据泗洪县临淮镇的退捕渔民反映,现在如果想吃鱼,已经不需要再下网捕捞,只需要开船到洪泽湖上走一遭,很多鲢鱼就会自动跳上船!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2)

渔民的说法并不夸张,洪泽湖的渔政员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鄱阳湖、长江镇江等水域,禁渔效果同样显著,鱼群受惊瞬间引发“炸水”场面,百余条鲢鱼横冲直撞,跳上船板的概率并不低。

鱼是变多还是变少,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近期的调查显示,和2020年相比,目前洪泽湖的鱼类已经增加到了52种,比之前多了4种,规格平均增大了67.2%,鱼群的密度增加了1.4倍。其中,消失多年的圆口铜鱼、小口白甲鱼也被重新发现,这是生态好转的有力证据。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3)

多批次的调查均表明,洪泽湖的鱼确实变多了,而且增幅非常显著。在一次试捕中,一网就轻松打捞了上百斤渔获,鲢鱼最大达6公斤,花鲢最大达10公斤,渔业资源增加明显。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4)

要说明的是,资源调查并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实质性破坏,目的是进一步了解禁渔的效果,掌握鱼群的结构、鱼种的大小等数据,同时也便于对外来物种展开监控。这不仅有利于优化禁渔措施,也有利于洪泽湖的生态调整。

洪泽湖有没有禁渔的必要?

洪泽湖属于过水性湖泊,湖区水面集中,湖汊数量较少,渔业生产力巨大,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根据科学估测,湖区的总生物量多达33.7万吨,包括鱼虾贝草藻等各种水生生物,是长江流域的“水生基因库”。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5)

根据《湖泊科学》的水文数据,在12.5米的正常水位下,洪泽湖面积达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蓄水总量3.04亿m³。水位浅,有利于湖水升温,能刺激浮游生物繁殖,进而提高初级生产力;水面宽,则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凭借着两大天然优势,洪泽湖的资源家底不可谓不雄厚。

1982年,湖区的渔获量就已达到1.15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鱼72公斤。新世纪以来,渔获量在波动中上升,2008年时捕捞量增加到1.4万吨,2015年提升到2.1万吨。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6)

单从产量上来看,洪泽湖似乎没有禁渔的必要,但仔细观察渔获物就能发现,鱼群的小型化、低龄化日趋明显,10公斤以上的大鱼近乎绝迹。究其原因,这和捕捞过度有直接的关系。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7)

先看捕捞方式。在洪泽湖,流行的渔具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拖网、兜网、刺网、虾网等等,各种网具的网目大小不一,覆盖深浅不一,对鱼类的捕捞规格没有选择性,大鱼小鱼都在捕捞之列。在各种网具的围捕下,大型鱼类首当其冲,小型鱼类因其“高繁殖率”的特性而占据上风,撑起了渔获主体。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8)

以一年生的湖鲚为例,其常见规格只有5~8cm,是典型的低价值小杂鱼。在80年代,湖鲚在渔获物中的占比为31%,2000~2008年的占比增加到37.7%,2009~2016年进一步增加到45.3%。如今,湖鲚已经成为湖区首屈一指的优势物种,历史最高比重达52%,“小鱼当家做主”的格局十分明显。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9)

再看鱼的种类,减少的幅度一目了然。

从1960年、1981年的两次鱼类调查来看,历史上洪泽湖的鱼类共有88种,洄游性鱼类占有一席之地。而在2022年的调查中,湖区的鱼类仅发现52种,比历史鱼种减少了40%左右。其中,马口鱼、银鮈、中华花鳅已多年未见,鱤鱼成为“神秘物种”,洄游性的鳗鲡也濒于绝迹。

从渔获小型化、鱼种减少两方面来看,洪泽湖都有禁渔的必要。

放流和监测为何也很重要?

洪泽湖和太湖、巢湖一样,都存在着“小鱼太多,大鱼太少”的现象,优化鱼种结构是重中之重。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0)

湖里的大鱼,主要是指鲢鳙和鲤鱼,这些大鱼寿命可达几十年,不容易像湖鲚、银鱼一样产生污染,对水质改善大有裨益。比如:鲢鳙可滤食浮游生物,提高水体透明度,预防蓝藻的爆发与泛滥;鲤鱼则是杂食性鱼类,在湖底淤泥层摄食腐殖质、植物碎屑等,三者都起到了“水中清道夫”、“水质净化器”的作用。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1)

因此,提高鲢鳙、鲤鱼的比重是禁渔的期望所在,目前的措施主要是定向放流。在2022年下半年,湖区纳入规划的放流活动有15场次,预计放流1500万尾鱼苗,以鲢鱼和鳙鱼为主。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2)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鲢鳙的净水效果虽好,但过量放流也不利于生态稳定,最科学的方式还是“量身定制”。

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从近年的采捕规格来看,鲢鳙的生物量恢复显著。2021年时,鲢鳙在渔获中的重量占比已经达到了36.56%,不乏体长78.5cm、重10.3kg的大型鱼。平均规格也相当可观,均重达到了3.6kg,均长为54.2cm,鱼龄平均为3龄。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3)

如果持续放流鲢鳙,会不会超过湖区的容纳量?鲢鳙取代湖鲚后,会不会造成新的失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动态监测,既包括对水质指标、浮游生物的密度监测,也包括前文提到的鱼类资源调查。通过水质监测,可估算出天然的鱼产力,进而得出最佳的容纳量;通过资源调查,可摸清当前水生生物的资源家底,进而得出放流的最佳数量、比例等等。

生态捕捞“锦上添花”?

洪泽湖面积虽大,但最大水深仅有5.5米,容纳量有限,理论上适宜生态捕捞。

根据规定,除了6个国家级水产保护区常年禁捕外,洪泽湖其他水域处于“退而不禁”的状态。然而,湖区原本持证的6840艘渔船、1.3万余名渔民已经全部退出水面,捕捞许可证全面注销。所以,目前的洪泽湖正处于实质性的“全面禁捕”状态。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4)

这种状态有望出现转机。动态监测显示,2022年洪泽湖的鲢鱼、鳙鱼主要为4龄,这一年龄已经达到鲢鳙生长的年龄拐点。超过4龄以后,鲢鳙的生长速度变慢,净水能力提升不明显,理论上适宜作为“起捕年龄”。

从科学角度来看,鲢鳙每长1公斤肉,可消耗35~40公斤的浮游生物,但当年龄拐点过后,饵料系数将增大,转化效率将变低,综合效益不佳。根据洪泽湖的鲢鳙资源现状,实施生态捕捞反而是最优方案,可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5)

生态捕捞不同于以往的滥捕,它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捕捞方式。具体原则就是:专项捕捞特定的优势鱼种,规定起捕规格,做到捕大留小,坚决避免“绝户式捕捞”。

今年1月份,湖北省鲁湖、保安湖等五个湖库在禁捕3年后首次“试水”,迈出了生态捕捞的第一步。其中,鲁湖的最大生态承载量为350万斤,年初实际储鱼量为700多万斤,已经到了“不得不捕捞”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适度捕捞利大于弊,既缓解了生态压力,又造福了消费群众。

洪泽湖禁渔区域示意图(洪泽湖禁渔见效果)(16)

相比于“一江两湖七河”,洪泽湖的鱼类更容易“满仓”,年年放流必然导致鱼群激增。适度开展生态捕捞有利于优化鱼群的年龄结构,1~2龄鱼作为储备鱼,3~4龄鱼作为净水的主力鱼,4龄以上可适当起捕,从而维持生态的稳定。

优化生态捕捞可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摸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