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妙用胜有心(莫做倏)

近读《庄子》,一个小故事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混沌。倏和忽经常在混沌的地方见面,混沌待他们很好,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混沌的情意,说“人都有七窍,用以看、听、吃饭和呼吸,惟独混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成七窍。”一天凿成一窍,到了七天,混沌就死了。

故事中的倏和忽都是知恩图报的仁人君子,为了报答混沌的情意却把混沌给害死了,真是好心办坏事。现在很多的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什么事也包办。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学习还算不错,生活却不能自理,结果培养出一群高智商的废品。曾有报导: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杀。可悲啊!!!

不只是家长,学校也在扮演这样的角色。为了学生的安全,在学校十几年竟然没有一次集体旅游,哪怕是近郊的旅游;为了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晚自习一直上到十点钟。这种牢狱般的生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想当然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视野的开阔,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近年来,学生的书包里多了一些学具,领导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学校仍在宣称“一切为了学生”。套用一句话就是:“学生啊,多少坏事假你之名而行”!!

社会也在有意无意的充当着倏和忽。铁道部曾下令为大学生预留车票,这件事是否侵犯其他乘客的权益,暂且不论,首先是剥夺了大学生们一次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权利。

如何避免做倏和忽呢?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教师和家长往往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或者从成人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孩子们并不买帐。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困惑和需求,需要我们去解答和帮助,这就需要我们以孩子的眼光来细心的观察,以孩子的思维来仔细的分析,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来解决问题。家长在生活中更应该细心的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及时的给他们以指导,而不是越俎代庖。

其次要顺其自然。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蟹横行,鱼游水中是自然规律,若有人非要蟹直行,鱼游空气中,那只能是害了它们。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而我们的教育却使孩子们一个个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作业成山,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孩子们没有了活动时间,死气沉沉代替了活泼好动的性格。我们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觅,去观察,充分发挥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发展、成长。

最后全社会都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差是人所共知、人所共愤的,但积弊难改。从现在教育制度和人们的观念来看,违背教学规律的事情比比皆是: 一是“时间重于效率”早自习6:30开始,晚自习到10:00止,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加点,很有点大跃进的味道,这种不顾学生的长远发展,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做法,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环境来愉快的学习 。二是“学生学习差的根源在教师”。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能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还取决于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态度。但领导们却一相情愿的认为是教师的能力差、教师的态度不端正。这从某校长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中,可看出许多领导的心态。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提醒一句:现在一个班有60人左右,每位教师至少教两个班,教师怎么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呢?若只教一个学生,此话或许正确。这种不顾实际的想法,导致了某些领导时时以“解聘”、“下岗”相要挟。教师们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怎么能不拔苗助长呢?教师们需要宽松的教学环境扎扎实实的进行素质教育。三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典型的中国教育,这是僧多粥少的必然结果,这是家长和政府官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必然结果。改变这样的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完成。

我们翘首以待!!

无心妙用胜有心(莫做倏)(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