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色风格好处(宅男乔治创造的高级)
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走入大众视野,有赖于近年大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清平乐》等作品。其画面色调的调试,正采用了“莫兰迪色”。
近期,“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在北京798艺术区木木美术馆展出,展览将通过八十多件原作全面回顾莫兰迪五十年的艺术生涯,细致解读莫兰迪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诠释。
莫兰迪画作中的色彩构成被人称为“莫兰迪色”,这种色彩的搭配也对人们的服饰和室内装修产生了影响。莫兰迪的灵感从何而来,也许可以从他的作品管窥一二。
▌ 莫兰迪
莫兰迪个展
在意大利的著名画家中,被中国艺术爱好者记住的不只有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在他们之后,还应该有一个名字:乔治·莫兰迪。乔治·莫兰迪在艺术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对于色彩的驾驭,对于构图的比例无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对现代艺术审美具有极大的影响。
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莫兰迪色”,其在服装和室内装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人说,如果温柔有颜色,那一定是莫兰迪色,莫兰迪色简直就是高级温柔色彩的代名词。但莫兰迪色到底是个什么颜色呢?莫兰迪色不是指某一种颜色,而是一种特定的色彩搭配,因为这种色彩搭配来自于乔治·莫兰迪的作品,因此这种色系就用乔治·莫兰迪的姓氏来命名的。想要真正了解莫兰迪,想要再次被莫兰迪色治愈,最佳的办法就是近距离欣赏莫兰迪的作品。“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正在798艺术区木木美术馆展出,这是他在国内的首次美术馆个人展览,展览将通过八十多件原作全面回顾莫兰迪五十年的艺术生涯,细致解读莫兰迪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诠释。除了详细梳理了艺术家的创作,展览还特别复原了莫兰迪工作室的场景。
▌ 莫兰迪《静物》
艺术家的工作室往往是最能反映艺术家创作的印迹,一件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此地起航。站在复原的工作室前,观众可以来次空间、时间的穿越,试着猜想莫兰迪作画时的行为轨迹,寻找他的创作灵感,更好地了解莫兰迪和他的莫兰迪色。
禅意莫兰迪
从精神领域来说,莫兰迪更像一名中国的“禅师”——在生活中他与世无争,且避世隐居,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染纤尘,心念不起。他一生很少离开他的家乡,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不会走出工作室,唯一的一次出国是去瑞士苏黎世参观他的偶像、艺术大师塞尚的画展。淡泊名利的莫兰迪,一生只随着自己的心意画三样东西:瓶子、鲜花和家乡风景。这样的性格底色,这样的创作方式,都让莫兰迪宁静致远,让他心生美好,让他享受孤独。
▌ 莫兰迪《静物》
在莫兰迪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瓶子,他总是提前去市场买好瓶瓶罐罐,花很长时间摆弄这些朴素的静物。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使自己的作品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美妙、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
当艺术爱好者用学院派惯常的经验审视莫兰迪作品中的透视、形体、色彩和空间时,可能会感到很费解甚至是失望,他作品中那些看似单调的形状和平淡的色彩一点也不能使人们的视觉感官欲望得以满足。
也许会有人疑惑,这也是大师作品?面对莫兰迪的作品时,很多了解不深的观众都会产生这样的感慨。
事实上,莫兰迪的作品并不是为满足人们的喜好而创作的。他的瓶罐既没有对称的造型,也没有鲜艳吸睛的色彩,更没有金银珠宝的镶嵌和精美繁复的工艺,画面甚至还缺少层次与对比。一切常规的静物画评价方式在他的作品前都不适用。莫兰迪色系也摒弃了油画张扬的色彩个性——不张扬不浓烈正是莫兰迪色系的特点。莫兰迪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艺评家豪斯特·比奈克认为:“与那些充斥在我们周围的色彩斑斓的绘画相比,莫兰迪的作品是在诉说生活,诉说真正的生活。”人们可以在莫兰迪的瓶瓶罐罐中,倾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
莫兰迪曾说:“在本质上,我的静物画构图都要传递一种宁静而私密的感觉,这是我一向最重视的情绪……即使是很简单的主题,伟大的画家也能表现出让人瞬间产生共鸣的壮观画面和强烈感受。”
▌ 莫兰迪《静物》
此时的莫兰迪就像一个调香师,把瓶瓶罐罐当成一种种香味,凭着自己对这些瓶瓶罐罐长期观看和品味的感觉来重新排列组合并加以艺术改造,按照自己的思路搭配出最和谐的香水,前味宁静,中味私密,后味让人瞬间产生共鸣的温暖。这瓶香水的名字就叫做“莫兰迪色”。
莫兰迪色
有人这样评价,“莫兰迪色是最温柔的高级色”,据说仔细看莫兰迪色就会感到被轻轻拥抱的温暖。莫兰迪色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颜色,而是一种色彩关系,创造莫兰迪色的关键是降低颜色的饱和度,也就是让色彩看起来不那么浓烈,显得淡雅一些。而莫兰迪让各种颜色饱和度降低的方法就是在任何颜色中都掺入了灰色和白色,调和后再绘于画上。
饱和度降低的目的其实就是在降低和削减色彩对人情绪的强烈影响,让我们观看时达到了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平衡。这些本来包含着各种情绪的颜色,比如危险或激烈的红色、神秘的紫色、忧郁的蓝色等,降低饱和度后减少了对视觉的冲击力,营造了平和、宁静、神秘和深远的氛围,使人感到舒适和优雅,情绪激动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舒缓,情绪失落的人看到之后会觉得治愈。
莫兰迪还想到了另一种方式,让静物看起来更加色彩统一——让灰尘笼罩静物。他不让妹妹去他的工作室打扫,他喜欢让那些瓶子上落满了灰尘,就像是自然界给他的静物笼罩上了一层灰白色的统一色彩,对世事万物都充满敬畏之情。在室内暗淡光线下,静物就保持着灰蒙蒙的模样,充满神秘,让他着迷。就像他说的:“每样东西都是个谜,我们本身是个谜,所有简单、谦卑的事物也都是个谜。”
他的画让我们仿佛在眼前覆盖了一层纱,没有刺眼的棱角或是张扬的颜色。低饱和度的柔和色调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平静,莫兰迪以这样的灰色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一幅《静物》中,莫兰迪的用色首先注重了瓶瓶罐罐本身的色彩倾向,但同时也做了主观处理,让色彩显得更加和谐平稳。把这幅画中的色彩用Photoshop的吸管工具吸取出来,就得到了一排色板,这种颜色的搭配会不会让人感觉到羊绒般的温暖柔和呢?
▌ 莫兰迪《静物》中的颜色
画画的人把莫兰迪的色调直白地称为“高级灰”。高级两个字,可以说是对莫兰迪色所表现出的艺术质感的认可。组成莫兰迪色的各种高级灰,在近年还有了一些好听的名字,例如雾都蓝、燕麦色、石英粉、丁香紫等,这些颜色也广泛应用在服饰面料和家居涂料中。
不论是在室内装修还是在服饰上,色彩对视觉感官的影响都非常大,例如在服装搭配中,漂亮的配色能彰显衣着的品位,大面积的莫兰迪色运用在服装搭配上还能传达出一种色彩的“质感”,让着衣之人显得温暖雅致。也许这些色彩淡雅的衣服一件件拆开时,也只是最简单的毛衣、最普通的外套、最常见的鞋子,可它们搭配在一起时,看起来就是充满“质感”,让人从衣着配饰上看起来具有优雅稳重的气质。其实,这就是色调和谐所呈现出的视觉质感,这种质感正是不少大牌都在努力追求的,但如果玩好色彩的游戏,就能让那些平价的衣服,也散发出大牌的感觉,总之是让人越看越喜欢。
成长之路
1890年7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莫兰迪,一生都隐居在意大利的一个叫格里扎纳的小镇上。莫兰迪出生在一个多口之家,有多个弟弟妹妹,他是家中的老大,成长之路经历了幼小弟弟约瑟夫及妹妹安娜的夭折,让小小的他深切体会到了家人离去的痛苦,也造就了他喜静的性格。他宅心仁厚,在家人眼里,莫兰迪是一个甚至“不愿意下到花园里去挤死一只昆虫”的人,他珍惜亲情,他甚少离开故乡,在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他和亲人生活在一起,毕生在其简朴的工作室内潜心创作,过着淡泊名利而简朴的生活。
在20世纪艺术的喧嚣中,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的时候,莫兰迪则静静地在工作室里,用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
在1907年,莫兰迪说服父母双亲,从而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两年后因为父母相继不幸过世,身为长子的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边继续画画一边挣钱养家糊口,抚养妹妹长大。
1930年,莫兰迪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独特的艺术见解和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获得了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的青睐,受聘为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铜版画教授,在任教的26年里,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在职期间莫兰迪虽然还是很喜欢画瓶瓶罐罐,但是他所教的课程与他最擅长的创作方式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不知是时间未到还是自信不够,莫兰迪并没有把他独到的色彩搭配方式教给学生们,而是把他严谨的基本功充分地教给了学生,也许是希望学生们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自己再创造风格吧。
莫兰迪主要教授的铜版画课程是所有艺术学科中对物体的造型要求最严谨的门类之一,从莫兰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扎实的造型基础,每件静物都呈现得十分立体,他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严谨的造型和一丝不苟的线条也流露出作者执着而又极端认真的性格。
▌ 莫兰迪的版画(蚀刻)作品
幸运的是,如此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的莫兰迪,在世时并没有被那个时代埋没,他的作品大量进入公众视野。备受瞩目和追捧的是那些采用“莫兰迪色”的彩色油画,同时代的艺术史学家更是公开称他为“意大利在世最伟大的艺术家”。
之后,莫兰迪代表意大利画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获得了一等奖(他本人并没有去现场)。第二年,他参展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20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展,随后他的作品还出现在1955年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及1957年圣保罗双年展。
莫兰迪以其高度个人化的特点脱颖而出,以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阐释了事物的简约美。当人们问及他的创作由来时,莫兰迪说,事物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所看到的和我们内心所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他说“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的了”。从这句话中,很明显可以理解到莫兰迪的创作理念,艺术家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眼前的事物,那些简简单单的瓶瓶罐罐。与此同时,莫兰迪还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他看到这些东西时的内心感受。很多人喜欢莫兰迪的画中瓶,整个构图散发出来的朴质和纯粹就是特别的吸引人,在这里莫兰迪通过细腻的配色手法,让画中的几个瓶瓶罐罐像是有了灵魂,经久不衰。
威廉·布莱克有诗这样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这种意境和专心画画的莫兰迪如出一辙。即使在画同样的东西,却并不乏味,他画的是日常之物、眼前之物,更是静观默想后的心灵之物。
终身未娶 钟情孤独
在校执教期间,也有人想介绍女子给莫兰迪认识,但都未果,在文献记载中,莫兰迪是一个终身未娶的艺术家,也从没有什么被证实过的情感故事,这在艺术圈也是极少见的:相比毕加索三位数总量的情人,莫兰迪的竟然是零。清心寡欲的情感生活与他柔和平缓的艺术风格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莫兰迪一生没有娶妻,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挚爱的艺术,仿佛他的感情色彩也是“高级灰”的,正如莫兰迪在一幅自画像中塑造出的自身形象:挚爱艺术,平平淡淡,不悲不喜。
▌ 莫兰迪自画像
这是莫兰迪的选择,是他摒弃了一切杂念、一切干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的选择。所以,莫兰迪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他是幸运的,也是令人羡慕的。
莫兰迪的生活方式可谓十分规律和低调,甚至显得有点冷清。艺术史家沃纳·哈夫特曼说莫兰迪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甚至他的画室就是他的公寓:“他生活和工作的区域都是在这个中等大小的起居室中……这个房间里有他的小床,一张老式的组合桌,一个书架,还有他的画架。这些东西的四周是那些放在架子上的、为我们所熟悉的瓶瓶罐罐。这些酒瓶、花瓶、大水瓶、厨具以及罐头瓶,默默无语地伫立在那里。”
▌ 莫兰迪《静物》
莫兰迪还被当代艺术爱好者戏称为“宅男画家”,但这样的生活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事业,终其一生。这样的创作看似极为单调,但现实中他早已经将这些景物转换成他的精神世界。他赋予一个瓶子一整个画面,一整个舞台,好似将静物拟人化和群像化,并以最真诚的专注践行一生。在那个人人推崇“辉煌艺术”的时代,莫兰迪的视觉审美体系和艺术观念无疑独树一帜,且至今值得人们思考。
如今在莫兰迪故居,他那张小小的单人床旁边,还放着他最爱的诗人莱奥帕尔迪的诗集:
我一直爱这座孤山
和这道几乎
挡住整个地平线的篱笆
但坐在这里,做着白日梦,我看见
篱笆外无限的空间,比人类的沉默
更深的沉默,一片无边的寂静
我的心几乎因害怕而停跳
疾风
在树丛中窸窸穿行
我在风声中听到无限的沉默——
永恒的念头浮现脑海
还有那些死去的季节
和这个此刻波动着的季节和它的声音
我的思绪浸溺在这辽阔中
在这样的大海里沉落
何尝不是安慰
——莱奥帕尔迪《无限》
1964年6月18日,74岁的莫兰迪在家中过世,身边是他一生中所珍视的一切:他的家人、三张桌子上满满当当的物什。留给我们的是对各方面审美都极具影响力的莫兰迪色调搭配和他作品中清静淡泊的诗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