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谶纬是两汉流行的宗教迷信。

1、谶纬究竟是啥?

谶即预言。古人喜欢作预言,也最肯信预言。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1)

据说有一种预言,是上天传给人们的,便称作谶。

最早的谶起源于先秦,但较为零散和不成系统,甚至连普通的占验之书也可被称为谶书。但是当既有神秘预言又有大量占验内容的《河图》、《洛书》在汉代广泛流行之后,“图谶”大多就专门用来指《河图》、《洛书》这一类图书。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谶书,是特指一种神学迷信的占验书:“谶,河洛书也”;“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

纬的含义实际上与谶并没有什么大的分别,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分的话,所谓“纬”,就是以神学理论附会儒家经典,以解经为比附的纬书,“纬之为书,比傅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今所传《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故云反覆围绕以成经”。

刘熙《释名·释典艺》亦云:“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

从“纬”的命名即可以看出它与经之间的关系。可见“纬”之实质乃是神学迷信、阴阳灾异之说与儒家经义的结合。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2)

与“谶”相比较,“纬”较为晚起,通常认为它最早见于《汉书·李寻传》:李寻上王根书中提到,“太微四门,广开大道,五经六纬,尊术显士。”

原来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大盛,许多方士化的儒生按照自己的意图附会儒家经典,从而产生了许多解经的著作,这便是纬。此类纬书和谶一样,都是些变相的隐语,可由人作出各式各样的解释。

考诸史籍,从称谓上看,隋前少以“谶纬”连称,《后汉书》和汉人碑铭所载,多以“图谶”、“图纬”连称,与“谶”、“纬”相连而用的这个“图”字,有时指《河图》,有时也是“图画”之“图”。

2、谶纬究竟如何流行开?

秦始皇时,谶之类预言就常常出现。如公元前215年,始皇派人入海求神仙,得“亡秦者胡也”之图书即其一例。

公元前211年秋,有使者从关东来,晚上经过华阴,“有人持壁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壁去。”(《史记·秦始皇本纪》)

使者把这件事告诉秦始皇,始皇很不高兴。经查考,那块壁竟是八年前始皇渡江时,沉在江里的。“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

为避开这个恶运,他便去南方出游。后来,人们把“亡秦者胡也”之“胡”,同二世胡亥联系起来,把“祖龙死”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相联系,以证明谶言“应验”,这当然是十分牵强的。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3)

实际上,那些蒙着神秘外衣出现的谶言,正是各种反秦势力对秦统治者进行的一种反抗活动。正因当时许多人相信“谶”,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也利用它发动组织群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起义便在鱼腹中塞进书有“陈胜王”的帛书,从而进一步树立了陈胜在起义群众中的领导地位。

西汉初,谶仍然流行,贾谊《鵩鸟赋》所云:“发书占之,谶言其度”,是其例证。武帝时,董仲舒把儒学阴阳五行化,构成系统的理论,为谶纬之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武帝之后,随着西汉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较之前又有更为显著的发展。

昭帝时,泰山下的一块卧石忽然站立,上林苑的枯柳忽然重生,眭弘就说这意味着将有新天子从匹夫中突起。

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称王帝派赤精子下凡,传给他一部《包元太平经》,供给汉室再受命之用。这部书,时人即称为“谶书”(见《汉书·王莽传》)。

特别是西汉末年,王莽出于篡汉夺权的政治需要,有意利用谶纬制造舆论。实际上,谶纬与阴阳五行说、灾异说、三统说等又紧密交织在一起,所以西汉末谶纬的流行,也是这些社会信仰的一次大综合。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王莽在制造谶纬,倡导这种社会风气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王莽为大司马,所迎立的平帝年仅九岁,从此王莽大权在握,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其代汉的野心。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4)

第二年,他示意益州塞外的夷族,自称越裳氏,重译到汉廷献白摊一、黑雉二。显然这是他以重演《尚书大传》中越裳国献白雉的佳话来自比摄政的周公。

于是王莽被封为“安汉公”,元始五年(公元5年),又加“九命之锡”。这时,王加速了他篡汉的步伐。十二月,他鸩杀平帝,立一个两岁的小孩做皇帝。同月,有人汇报,打井,掘得一块白玉,上圆下方,有八个红字写在上面:“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既然出现了王莽应得天下的凭证,于是他就遵从“天意”做了“摄皇帝”。其实,此类附会王莽应做真命天子的符瑞不断出现:什么临淄亭长发现一口新井,巴郡得到了石牛,扶风得到了石文,写有“天告帝符”字样的铜符帛图呀,不一而足,于是,王莽“摄皇帝”就去掉了个“摄”字。

王莽时的种种图书符命,事实就是各种谶纬的特殊形态。王莽即位之后,为了进一步替自己宣传。派五威将军王奇等十二人,颁发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大讲汉之火德消亡和王氏土德之兴起,大谈皇天的符命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经过这样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宣传活动,这些观念也就深深印入民众的头脑之中,以致刘秀做皇帝时便非自认为火德不可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谶纬之兴是与西汉后期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的。

2、刘秀如何靠谶纬坐稳天下?

谶纬一类书籍,有图、有书、有谶、有纬,故其名称,或曰“图书“,或曰“图谶”,或曰“谶记”,或曰“纬书”,或曰“谶纬。又因《尚书纬》中有十数种为《中候》,故又称作“纬候”。它的出现,实际上是把西汉二百年中的术数思想作了一次总整理,使之系统化。它把所有的学问,所有的神话都归纳到《六经》的旗帜之下,变《六经》为天书,借以维持皇帝的统治。因此两汉之际逐鹿的群雄都利用谶纬作为自己争夺天下的“根据”。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5)

例如王莽时任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的公孙述,乘王莽灭亡、天下大乱之机,自立为蜀王,后又自立为天子,国号成。史称公孙述“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

他宣称谶书里说的“孔子作《春秋》,为赤制作,断十二公”,表明汉从高帝到平帝《连吕后在内》已十有二代,历数已尽,一姓不得再受命。他又引谶书《绿运法》“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西太守,乙卯金”等说法,作为自己应当受命的根据,还说自己的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他屡次在檄文中大肆宣传这些符应,使老百姓相信他是真命天子。

刘秀本人对谶纬很认真,他听到上述公孙述的宣传之后,尽管自己已经称帝,还是非常害怕在谶里真有别人做天子的证据,于是他写信给公孙述说:

图谶言“公孙”,即宣帝地。代汉者当塗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后汉书·公孙述传》)

公孙述对刘秀的这封谴责信,并没有作答辩。后来,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公孙氏终被刘氏所灭。不过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具体看到,两汉之际的谶纬之学在封建统治者争夺天下时的作用之大。

据《后汉书·光武纪》,当初刘秀起兵,便与图谶有关: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亲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逃,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䡍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岁。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6)

刘秀决定即帝位,亦因赤伏符之故:

建武元年(公元25年)……诸将议上尊号…。至中山,诸将复上奏,…光武又不听。…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疆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

“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清乱,符瑞之应,昭然若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

这里,一看便知,疆华所奉的赤伏符与当年哀章搞的“金匮图”、“金策书”同是一路货色!

而刘秀对于谶纬,已达到言必称谶、事必依谶的程度。例如他在谶文里谗到一句“孙咸征狄”,恰好他手下有个名叫孙咸的人,于是就命他为平狄将军,行大司马事。

再如《赤伏符》里有一句“王梁主卫作玄武”,于是他附会战国末卫国被徙野王,玄武是水神之名而司空为水土之官,便把当时的野王令王梁,擢升做了大司空。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7)

如果再看看他夜读《河图会昌符》,感其“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之语,即卒行封禅,以及他用心读谶纬,竟至发病昏厥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谶纬对刘秀来说,不仅是用来欺骗别人,也是用来麻醉自己的“鸦片“了。

3、谶纬在东汉有多流行?

就在刘秀举行封禅大典改元中元的这年(公元56年)十一月,他又“宣布图谶于天下”。顾颉刚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图谶本已迎合人们迷信的心理,现在又定为功令的必读书,当然钻入各个角落更深更普遍了。”

我们翻开《后汉书》的列传,或读东汉人的墓碑,每每可见“博贯五经,兼明图谶”一类的话,由此也反映出谶纬在东汉时的势力。

所以谶纬之兴虽在西汉,但其极盛则在东汉;刘秀之宣布图谶于天下与王莽颁发符命于天下,正是一脉相承。

当时官定的谶纬书共有八十一篇,据《隋书·经籍志》称,其中“《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

显然,谶纬八十一篇乃王莽符命四十二篇的进一步发展,前者是后者的更加完善化和更加系统化。

此后,凡再发现造作谶纬的,就要以“大逆不道”之罪论处,严惩不贷。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8)

明帝时,楚王刘英坐“大逆不道”被迫自杀,并牵连到一千多人,其主要罪名就是交通方士,造作图谶。

由此可见,自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后,图谶的君命神授功能已被完全收归到朝廷手中,成为禁脔。

刘秀以后的东汉诸帝王,大抵继承了其祖宗迷信谶纬的传统,凡事多以谶决之。

例如:

曹充说显宗制礼,引谶为言,帝以其言改“大乐官”为“大予乐”,章帝时,曹褒定汉礼百五十篇,即杂以《五经》谶记,樊鯈定郊祀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谶:行四分历诏令中亦引谶文,上明帝庙号则曰“聪明渊塞,著在图谶“,等等。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东汉出现了不重经而重谶的社会风气。

当时的儒学事实上已完全谶纬化。总之,东汉是一个谶纬盛行的时代。

当然,当皇权衰微,天下大乱之际,仍是有人以此作为篡位自立的工具。如袁术觊觎帝位,依据就是谶书:“少见谶书,言‘代汉者当涂高’,自云名字应之。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僭逆之谋。”

刘秀的四个预言 谶纬究竟是个啥(9)

这表明,以图谶从事政治活动,图谋最高统治权力的做法,是与汉代历史相始终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