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学13班蹭饭图(15岁女生加入西安黄埔)

作者:铁锤杰克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贵为名门千金,在国难当头之际抛下书本,投身军旅,为抗战献出自己的力量;徒步数日来到报名点,凭借一腔爱国热血,又与同学结伴,步行千里来到西安。

这位热血青年,名叫黄润蒲。

西安中学13班蹭饭图(15岁女生加入西安黄埔)(1)

黄润蒲女士肖像(1924-2013)。2013年5月19日,黄润蒲在成都因病逝世,享年89岁

黄润蒲生于四川荣县的一户名门之家。15岁那年,正在读高中的她,跟随学校自成都来到新都县的龙藏寺学习。之所以要搬迁校址,主要还是为了防范日军对成都的轰炸。

比起成都,身处庙宇之中的学生们听不到警报声,生活似乎也平静了。但抗日救国的热情,仍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着。

课余时间,黄润蒲总会与其他同学讨论如何开展抗日活动。当她听说设在西安的“战干团”(即第16期黄埔军校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有招生意向后,当即决定,只带几件单衣,经由新都步行去绵阳。到了绵阳后才知道,原来早有7位同学先后抵达那里报名。

黄润蒲与同行的同学通过了考核,在绵阳呆了一个月以后,上级告诉他们,要去西安。

西安中学13班蹭饭图(15岁女生加入西安黄埔)(2)

广州沦陷后,黄埔军校在西安设置了分校

由于没有交通工具,黄润蒲便与另外三名女生一道,再次迈开脚板,向西安进发。此时正值夏季,在路上行进几天后,她们的脸上便被晒得发紫,脚上也起了泡。加上沿途霍乱流行,沿途的小镇也吃不上东西,导致不少同学病倒。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她们投笔从戎的决心。

穿行秦川古道之时,黄润蒲和同学们时而顶着烈日,时而冒着大雨,时而饿着肚子艰难向前。后来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黄润蒲总会说:“倘若不是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我们这群大后方的男女青年,真的很难克服如此困难。”

又是一个月的长途跋涉,黄润蒲终于与其他同学抵达了西安通济坊接待站。

西安中学13班蹭饭图(15岁女生加入西安黄埔)(3)

西安通济坊

女生入伍的第一件事,便是剪去心爱的长发,剃成与男兵相当的短发。尽管有些不愿意,但当这些学生兵穿上军装后,便高兴的相互拥抱,庆贺如愿从军。

“战干团”的团部,位于西安西郊的东北大学内。黄润蒲与其他100余名男女同学编成第4期女生大队第4中队。这里的训练条件艰苦,且十分苛刻:三个月内不放假,每天三操四讲,一切都必须从基本功开始;打绑腿、擦枪支、整理内务,甚至是走路说话都必须从头开始学!

在“战干团”里吃的是馒头、小米,睡的是地铺。曾有学员一再要求吃顿米饭,最后得以如愿。当大家吃上米饭时,却高兴不起来:原来,这些米饭里面掺杂了不少的泥沙(老人管这个叫做“九二米”,即100公斤糙米碾磨出92公斤大米,保留较多谷粒糊粉层和谷胚,当然也有较多泥沙杂物),根本没法下咽!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要求吃米饭了。

西安中学13班蹭饭图(15岁女生加入西安黄埔)(4)

顿顿吃上米饭的驻印军。1940年,在绝大多数抗日军队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西安中学13班蹭饭图(15岁女生加入西安黄埔)(5)

正在训练的高射机枪手

入伍半年多后,“战干团”开始进行分组学习训练。黄润蒲进入军政组,除了每天的基础军事训练外,还有一系列理论课。业余时间,也要参加“战干剧团”的文艺演出。

进入1940年,日军飞机开始了对西安进行轰炸。每当警报声传来,各个训练中队的学员必须马上集合,拿起步枪,挎上背包,夹着小凳,跑步前往郊外待命。如果没有空袭,则就地在旷野中训练,露天过夜是家常便饭。

在一次空袭当中,黄润蒲与她所在的小队临时换了防空壕,还没来得及躲进去,日本飞机便已临空,她们只能就地卧倒隐蔽。警报解除后她们才发现,自己原来所在的防空壕被炸弹直接命中,另一个小队的20多名学员非死即伤。

当年末,“战干团”的学员相继毕业,有的开赴前线,有的开赴敌后。而黄润蒲则因工作需要,留任学员队队副,后回到了四川,担任少校指导员,专门负责培训民兵,训练妇女保家卫国。数十年后,这位“老黄埔”还参加了对生活困难的黄埔老兵的救助、帮扶工作。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