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第一课 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第二课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第三课雨的四季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第5课 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语文上课课堂笔记 第6课 散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第7课 散文诗二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学会记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下水作文)

一、题解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先前,“三味书屋”灾后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2、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二、文史知识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字词。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1)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2)

四、文章结构思路。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9):过渡段,承上启下。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三部分(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经历。

五、文章主旨

本文体裁为散文,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只是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一段,介绍百草园。

似乎确凿是不是矛盾呢?

“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十分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泽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医生,从后翘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作者描写了诸多百草园的景物。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有···”从局部强调了“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是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不必说··· 单是··· ”

种类:植物 动物

特点:静态 动态

角度:视觉 听觉

顺序:低到高 高到底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额作者——历数出儿时趣味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准确地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3、第4段美女蛇的故事,是闲笔么?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看似“闲笔”,实则独具匠心。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着“我”,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从而给百草园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实际上突出了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从顺序看属于插叙。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趣······所以不相宜。这几句话用了神秘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5、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动词的作用: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源,却乐哉其中。

6、第7段作者写捕鸟活动的意义:

前面写了春、夏、秋的景物,这里单鞋冬天捕鸟的捕鸟活动,正好构成了一幅百草园的四季图。

7、第一部分:(1-8)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打字人,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8、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三个也许的作用

三个“也许”写出了“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

9、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10、老师的外貌: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睛。

11、老师的品质: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2、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具体描写有哪些:

书屋内的陈设(10);对先生的印象(11);询问怪哉虫(12-16);后园寻趣(17——20);师生读书(21-23);作戏、画画(24).

13、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对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贱贱地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好起来的原因并没有正面说出来,但从“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我”的勤奋好学才博得了先生的好感。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14、第17段,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作者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是因为小园虽然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从而反衬了三味书屋的呆板、枯燥的生活。

15、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这里可以看出先生很少体罚学生,说明先生是一个和蔼、严而不厉的老师。

16、第三部分(10-24)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与百草园的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拘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跟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矿业也有游戏的乐趣。

表达的情感: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地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对舒服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17、我一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对先生读书入神时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

18、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流年。这是这篇散文的及精美和韵味美的所在。

七、课后习题

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百草园:“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三味书屋:“出门向东···”“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两部分通过一个过渡段连接起来。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苦中有乐。“苦”:先生严肃;规矩多;生活单调;读书苦。

“乐”对三味书屋的新鲜感;读书乐;课间休息乐;收获乐。

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矛盾表现:“全程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

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场练习。

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着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现实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彩瓷······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涩。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但是·····”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相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陆逊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请安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恶安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腊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甜心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舒服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的批判。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3)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4)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5)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6)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7)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8)

七年级上册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