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为什么分南北魏(西魏是如何反超东魏的)

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得到了益州,诸葛亮的理想,是想得到凉州,再得到关中,威胁曹魏都城洛阳,不过,实际上,蜀汉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益州,诸葛亮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不过,在后世,西魏实现了蜀汉的梦想,同时统治了关中、凉州、益州,荆州,只不过,进军路线与诸葛亮是反方向的,是自关中出兵的。

原本,东魏地广人众,富庶强大,西魏只有关中,地狭人少,那么,西魏是如何实现反超的呢?

话说,551年夏,东魏叛军侯景祸乱南梁,占据南梁都城建康,正在猖獗,侯景扶立扬州刺史萧纲为傀儡。并且,侯景准备出兵长江中游,进攻盘踞在江陵的荆州刺史萧绎,吞并荆襄。

萧绎为了对抗侯景,病急乱投医,向西魏权臣宇文泰求援,希望西魏能派兵南下,共战侯景,可是,搞笑的是,萧绎的酬谢条件居然是割让并不属于他的梁州汉中。

汉中,亦即梁州,最早属于南梁,在北魏时期被夺走,后来北魏内乱,分为西魏、东魏,南梁又趁机夺回了汉中。

宇文泰掌权的西魏,疆土不大,只有关中,此时有得到汉中的机会,宇文泰大喜,立刻派大将达奚武,率三万精兵去接收汉中。

南梁驻守汉中的梁、秦二州刺史萧循,是萧绎的堂弟,萧绎割他的地盘给宇文泰,实在没有道理,萧循当然不答应。

萧循遂向益州刺史萧纪求救。汉中是西川的北面门户,一旦汉中丢了,西魏军随时可能打到成都城下,因此,萧纪当然要出兵救援汉中。

当年萧纪入蜀时,益州十分荒凉萧条,人烟稀少,因为,为了躲避战乱,不少蜀人离开家乡,许多城市因而荒废,于是原本生活在今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僚人,陆续迁入蜀地,遍布各处。

獠人是百越的一支,现在的老挝,就是寮国。

萧纪颇为能干,对僚人采取了以抚为主的手段,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因为有了僚人,萧纪得以将那些已荒废多年的城市,渐渐恢复,如萧纪设立的邛州和戎州,之前已荒废了百年以上,而如今这两座城市还在,即邛崃和宜宾。

萧纪在蜀执政的十七年间,蜀地得以渐渐恢复了生气。萧纪还向南开拓了宁州(今云南省东部)、越巂(今四川攀西两市),使这些地区在脱离汉人政权近二百年后,纳入了南梁的版图。

萧纪向西又与吐谷浑通商,使远在天山南北、中亚一带的西域各国,与益州间的陆路交通畅通。此后西域各国的使节、商品,均经过益州,中转到达梁国首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同时,民间商业往来也十分活跃。

萧纪治理益州,成绩斐然,《资治通鉴》评价他,“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梁武帝对萧纪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

548年,南梁发生“侯景之乱”,都城建康沦陷,梁武帝萧衍和梁简文帝萧纲,相继被害。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号召各地的藩王救驾。萧纪准备从成都出兵时,萧绎担心弟弟抢夺皇位,就写信劝阻。

梁州求援时,萧纪正打算东征,益州毕竟偏远,他心中所想,还是想回到扬州江东富庶之地。

552年,萧纪命令潼州刺史杨乾运,率兵北上,与萧循联手,共同对付达奚武。潼州,即今绵阳市一带。

四月,杨乾运在剑阁以北的白马,即今汉中勉县一带,迎战西魏军,达奚武率三千精锐骑兵,大破蜀兵万余人。萧循还是得靠自己,再战魏军,结果中了西魏军的埋伏,梁军死伤殆尽。弹尽粮绝的萧循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得向达奚武投降。汉中在被南梁夺回二十多年后,再度归于北朝,汉中是长安的南面战略门户,宇文泰得到汉中后,关中以南所受到的战略威胁大为缓解,宇文泰进可取蜀中,退可守关中,战略回旋余地大大增加。

就在这一年,益州刺史萧纪,不甘心只做个刺史,加之手下官员和儿子萧圆照,极力鼓动,遂在成都称帝。八月,萧纪统领大军东下,准备攻灭在江陵称帝的荆州刺史萧绎。

萧绎,迅速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派兵封锁瞿塘峡口,不让萧纪战船东下,二是请求西魏出兵,进攻成都,直捣萧纪的老巢,抄其后路,釜底抽薪。

因此,553年三月,西魏权臣宇文泰,召集高层开会,商议攻蜀,其外甥尉迟迥认为∶"萧纪和萧绎已经彻底闹翻,萧纪率蜀中兵马尽出,沿江东下,蜀中空虚,王师如风雨直下,一战而得之。"

宇文泰对尉迟迥的回答非常满意,于是,一声令下∶尉迟迥为南征军主帅,督六部南下,进攻益州,合计兵力两万两千人,其中步兵一万两千人,骑兵一万人。对付内部空虚无强兵的西川,这些人足够了。

魏军的南下线路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南岸西行,抵达宝鸡大散关,向南,走陈仓道,翻越秦岭,经汉中,进攻西川门户剑阁(今四川剑门关)。

魏军一路所向披靡,四月,尉迟迥部队抵达潼州,即今四川绵阳。潼州刺史杨乾运,开城投降,热烈欢迎。

潼州是成都以北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拿下潼州后,西魏军进入成都再无障碍。尉迟迥留下一部分人马驻守潼州,确保与关中本部的联络通畅,自己则率魏军主力以最快速度向成都方向挺进。

由于蜀军主力都被萧纪带走了,成都剩下的兵员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万人。

萧纪出兵东下,是打着消灭反贼侯景的旗号,但此时侯景已经覆灭,加上西魏军南下成都,蜀军普遍认为应该撤军回成都,保住根据地才是良策,但萧纪却眼馋江东的繁华,如果现在撤军,以后也许就再也没机会回到江东了。萧纪急于争夺正统,为此宁愿失去益州,大军仍继续乘船顺长江东下,为了激励将士们勇往直前,萧纪将他在蜀地经营多年积攒下来的金银财宝全都拿了出来,命人铸成一斤重的金饼一万个,银饼五万个,每一百个装一箱,共装了金饼一百箱,银饼五百箱,萧纪慷慨陈词:“凡立功者,皆有重赏!”金银动人心,将士们热血沸腾,群情激昂地要求马上出发。萧纪把手中的宝剑一挥,刹那间,千帆竞发。

此时,西魏军围困成都已经五十多天,萧纪东征时,几乎带走了成都所有的粮食储备,现在的成都"仓库空竭"。驻守成都的代理益州刺史萧捻,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于553年八月初八日,向尉迟迥投降。南朝政权在西川长达一百八十年的统治,在这一天正式画上句号。

与此同时,萧绎和萧纪的战争,打得不可开交,战斗首先在瞿塘峡口展开,萧绎的部队在峡口南北两岸修筑城堡,运石填江,用铁索将江面横断。萧纪的战舰无法通行,遂命令在大江南北两岸也修筑了一些城堡,步步为营,打算逐步突破铁索阻拦。

每次战斗前,萧纪都让人把金饼和银饼从箱子里取出来,张挂在桅杆上,宣布立下战功,皆归将士。将士们在金银的激励下,士气高涨,作战果然十分卖力,几次战斗打下来,都取得了胜利。

不过,仗是打胜了不少,可奖励却一个也没兑现,原来,这个萧纪,治理地方还可以,但是,在金钱上,却是个财迷,他舍不得他辛苦捞取积攒的金银财宝,因此,他只是拿这些金银,忽悠将士们卖命。有胆大的将士要求请赏,萧纪听了,连忙让侍卫转告,说自己身体有恙,正在养病,一概不见。

时间一长,再实诚的人也明白了,萧纪挂出来的金银不过是画饼充饥,装样子,让大家过过眼瘾罢了,大家顿觉上当受骗,斗志锐减。此时又传来消息说,西魏军就要打到成都了,将士身为蜀人,家乡失陷,人人思归。

萧纪眼见军心涣散,急忙派度支尚书乐奉业,拿着他的手书,赴江陵向萧绎求和。谁想到这个乐奉业,痛恨萧纪欺骗将士,因此就向萧绎交了实底,说蜀军人心涣散,一击即溃,千万不要同萧纪讲和。

553年七月,摸清了底细的萧绎,放心大胆地命令部队反攻,萧纪的军队瞬间分崩离析,兵败如山倒。萧绎给萧纪回了信,即《又与武陵王纪书》,表示拒绝讲和,彻底翻脸。

荆州的游击将军樊猛,率军截断了萧纪的退路,用战船连成环形阵,把萧纪的龙船围在核心。这时萧绎派人过来传话:“如果让萧纪生还,那就是不成功。”樊猛带人跳上龙船,闯进萧纪的卧室,挺长矛直奔萧纪,将其一矛毙命。

萧纪的儿子萧圆照等,也被擒杀,而此时,益州全境很快被西魏占领了。

接下来,宇文泰开始走南下的第三步:攻占荆州江陵。

经过准备,南下进攻江陵的时机已经成熟。554年十月初九日,宇文泰一声令下,上柱国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韦孝宽,督师五万,从长安出发,出武关,开始了新一轮的南征。

征益州是向西南,出大散关;征荆州是向东南,出武关。

十一月初一日,五万西魏军渡过汉水,直扑长江以北的江陵。

为了防止萧绎逃往扬州江东,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兵占据江陵以东,即长江江陵段折向南流的要道,堵住萧绎的逃路。

接下来,就是"关门打狗",萧绎已经无路可逃。

其实萧绎统治的地盘很大,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在他控制之下,各地也有可战之兵、可用之将,比如王僧辩、陈霸先、王琳等人。但现在西魏军已经杀到了江陵城外,围得水泄不通,再从外调兵勤王,已是来不及了。

梁军打野战不行,但守城却是一流,这也是汉族军队的普遍特点。著名城防专家胡僧祐,有他坐镇守城,江陵城暂时无忧。西魏军恨之入骨,趁胡僧祐在城上指挥战斗时,将其射杀。没了主心骨,梁军的守城决心大受打击,见萧绎大势已去,一些人打开了江陵西门,西魏军一拥而入。

萧绎烧所藏图书十余万卷,城陷被杀。西魏封其侄萧察为梁王,为西魏的藩王,镇守江陵,不过,北周取代西魏后,将江陵人口劫走,迁到关中,江陵城为之一空。

萧察的孙女,即后来隋炀帝的皇后萧后。

江陵之战胜利后,西魏的疆域急剧扩大,除了前次夺占的梁州汉中、益州西川之外,宇文泰又得到了荆州。自此,西魏统治关中、凉州、益州、荆州等广大地区,一跃而超过东魏,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周隋兴盛,打下了强大的基础。

魏朝为什么分南北魏(西魏是如何反超东魏的)(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