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

今天讲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节选,原文比较长,节选出精华部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段文言文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是清代彭端淑,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彭端淑焦急的心理和我们现在家长的心理差不多,其实我们现在也是为孩子不好好学习忧心忡忡,所以我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这段文言文,能有所触动,在学习上有所改变。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

文章开篇就表明观点和立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难易之分吗?作者认为只要去做,难的事情就会变容易,不去做,容易的事情就会变难。同样的,学习也是这样,能不能学会,能不能学好,主要看是不是去学。

当然,我们如果客观地说,世界上的事情当然是分难和易的,有些事情容易做到,有些事情不容易做到,在《孟子》中说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2)

孟子是举了两个例子,来分析“我不能”的含义,究竟是我确实做不到,还是我不愿意做。第一个“挟太山以超北海”,就是夹着泰山跨越北海,这确实做不到,第二个是“为长者折枝”,就是给老年人这一段树枝,如果说我不能,那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从这两件事来讲,一个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一个“”为长者折枝,世界上的事情确实是有难易之分的。但是作者为什么说世界上的事情只看你去不去做呢?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不会要求孩子做超出他能力范畴的事情,我们不会强迫孩子去做“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我们要求孩子去做的都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可以去做,并且可以做好的事情,比如背单词,背古诗,数学的口算等等,那么能不能做好,就看孩子是不是去做了,没有做好,只能说明孩子不用心。

彭端淑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

接下来作者举了个例子,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蜀,指的是现在的四川一带,三国时期我们都知道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我们看电视剧,看到刘备的军队都打着旗号写着“蜀”,其实这是不对的,刘备建立的政权从来都自认为是“汉”,刘备自认为是继承了汉献帝的位子,我们后来的历史研究者,为了区分刘备建立的政权和之前的汉朝,称之为“蜀汉”。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

四川我们都知道是天府之国,刘邦就是以四川为基地,建立汉朝,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唐朝的时候,好几个皇帝在战乱的时候都跑到四川避难,抗战时期南京政府迁都到重庆。抗战胜利后,有一副对联,苏联捷克德国,南京重庆成都。四川一带是中国的大后方。

但是四川也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比如有很多话形容四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4)

“蜀犬吠日”,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

李白写的《蜀道难》,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6)

可能和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四川是一个盆地,进出都很不容易。估计也正是这种环境才产生了三星堆这种和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7)

总之在古人眼里,四川是一个偏远的地方,而“蜀之鄙”就更加偏远了,鄙,不是卑鄙的意思,是边境的意思。在《曹刿论战》中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里的鄙,是认识浅薄的意思。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僧人,一个穷,一个富。我们现在往往把僧人与和尚混为一谈,其实不是这样的,僧人与和尚两者的主要去别是: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僧是僧伽的简称,字义是大众。佛教徒中有居家男女和出家男女之分。出家男女至少是四个人以上的团体,才能组成僧伽。出家男女的个体,称为僧人。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8)

据高晓松说,中国的字里面,佛和僧是两个特殊的字,佛,弗人,不是人,僧,曾人,曾经是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但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现在信奉佛教的人却非常少,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僧人里面也有有钱的,也有穷的,这可能跟他们的派别有关,佛教里面也分不同的教派,基本上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西游记里面唐僧就是去学习大乘佛教。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这里的南海不是说我国的四大海域之一南海,也不是广东的南海,广东有一个南海区,属于佛山市管辖,康有为就出生在广东南海,所以康有为也被称为康南海,中国古代经常用出生地称呼人,比如袁世凯,因为出生在河南项城,因此也被称为袁项城。这里穷和尚要去的南海是指的浙江舟山群岛上的普陀山,传说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西游记里孙悟空一遇到困难就去找南海找菩萨,也是去的这个地方。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9)

中国有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 表大智, 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 表大悲,四川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 表大行 ,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 表大愿。

何如,就是如何。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到南海去呢?恃,凭借的意思,有个成语叫有恃无恐,基本和狗仗人势意思差不多。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说,一个瓶子一个钵盂就够了。瓶子用来盛水,钵盂用来盛饭。西游记里唐僧用来化斋的是唐王赐给他的紫金钵盂,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后来这个紫金钵盂送给了如来佛祖那里看守佛经的阿傩、伽叶二尊者。钵盂除了化斋之外还有个作用就是念经的时候敲击,相当于磬的作用。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0)

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是《红楼梦》里面写鲁智深的,很奇怪啊,红楼梦里出现水浒人物,就是薛宝钗他们看戏时候,演的是《醉打山门》,有一首描写鲁智深的《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文言文讲解第四十八讲(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1)

不过好像从来没见鲁智深拿着钵盂化斋。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富和尚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买艘船去南海,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呢?估计这个富和尚想坐船沿着长江到浙江吧,《三峡》那篇文言文里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为疾也”,看来坐船顺流之下是很快的。注意这里富和尚又说了一遍“子何恃而往”,和前一句语气完全不一样了,第一次说应该是疑问,这一句就是反问了。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岳阳楼记》中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很惭愧。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陋室铭》里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亮住的房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都是很简陋的,子云是指的杨雄,他写过一篇《蜀都赋》,非常华丽。

从四川到浙江普陀山,好几千里,富和尚不能去,而穷和尚能去,人们立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和尚吗?

作者的这个口气让人觉得好像很看不起四川的和尚似的。

从整篇文章结构来说,(当然我们这是节选的)先表明观点,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然后讲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希望小朋友们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能够明白不要有畏难情绪,只有去做,学习才能学会学好,在学校学习只是人生的很小的一部分很短的一个阶段,一生中都要面对很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勇敢的去解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