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是如何失败的(洋务运动到底为什么会失败)

[回味清朝之]希望的肥皂泡又告破裂端木松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于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是如何失败的(洋务运动到底为什么会失败)(1)

鸦片战争的惨败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加紧在经济上、政治上对清政府的控制,致使清朝统治机构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渐加深。后来,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有一些官僚开始与洋人、洋事务打交道。这些与洋务关系密切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派别,而且比较有权有势,被称为洋务派。所谓“洋务”,当时也被称做“夷务”,是指一切同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只要是办理过与洋人有关事务的人,均被称为洋务派。在清朝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侍郎文祥等人为代表,地方上则以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他们手中大权在握,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他们接受了沉痛的教训,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知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厉害。于是便积极主张多多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仿造西方船炮枪弹,运用西式方法来训练部队等。

他也救不了大清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并且可以维护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消一两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勤远略”(加强国防建设以抵御外国侵略)。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如能使火器与西洋人的相同,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奕等人也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办洋务。

事实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主的洋务派每提出一事,必招致顽固派的攻击,致使朝廷上无一日安宁。幸好,此时真正执掌大清权柄的慈禧太后给予了洋务派大力支持。面对顽固派的嚣声,慈禧太后巧妙地施展其强硬的政治手腕,逐渐地减少来自他们的阻力。

1866年,洋务派拟在同文馆加设天文、算学馆,选派科甲正途出身的人进馆学习。此议一出,文渊阁大学士、理学大师倭仁便率先反对。他认为以中国之大,何患无才,“何必师事洋人”。

慈禧见倭仁振振有辞,即令他保举精通自然科学的中国教师,另行设馆授徒,以与同文馆的洋教习相比试。倭仁见慈禧动了真格,赶快申辩,说所谓中国“不患无才”,不过是自己“以理度之”,“况奴才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

另一保守派人物张佩纶也曾经领教过慈禧太后的厉害。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放言高论,以谈兵事为能,对洋务派的军事外交政策不屑一顾。慈禧顺水推舟,任命张佩纶为福建海疆大臣,到前线指挥作战。

洋务运动是如何失败的(洋务运动到底为什么会失败)(2)

第一批赴美的留学生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在洋务派官僚的努力下,各地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大员们,于东南地区各大城市设立机器局和船政局,制造现代化的兵器和船舰。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论支持下,他们在漫长的海岸线上修筑了多处炮台,并花巨资从海外购进大批军舰,连同本土制造的军舰一起,组建南北洋水师。与此同时,电报、铁路、矿务等实业也在置办之中,只不过,实业的兴办依然以服务军事为主要目的。

其时的洋务运动有一项重大贡献,那就是设立各种学馆,派遣留洋学生。

为了培养精通外语和熟谙洋务的人才,洋务派积极筹划设立各级各类学馆、学堂。1861年,奕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第二年该馆正式成立,以教授外文为主,同时也开设了天文、历史和数理化等课程。此后,广州、上海等地也纷纷效仿,成立学馆。1880年,李鸿章奏请设立天津水师学堂,此后又设一分馆,定名为管轮学堂。水师学堂学生学习天文地理、几何代数、平弧三角、驾驶御风、测量演放鱼雷等项。管轮学堂学生学习算学几何、三角代数、物力汽理、机器画法、机器实艺、修造鱼雷等课程。1885年,李鸿章还在天津创办了武备学堂,专门用来轮流培训淮军及北洋各军军官,并聘请德国军官李宝等对官兵进行德国式操练,以提高各军能力。据保守统计,到1895年,洋务派共创办大约二十余所外语和各类工业技术学堂。许多军工或民用企业还附设翻译馆,用来讲习、翻译外国书籍。

洋务运动是如何失败的(洋务运动到底为什么会失败)(3)

推荐一本好书

1870年,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的建议下,曾国藩奏请派遣留学生出国,清廷批准了此事。1872年,中国第一批学生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遣一百二十名留学生。此后赴外国留学人员还在不断增加。例如,李鸿章在筹办海防的过程中,感到船舶与驾驶人才奇缺,便于1876年奏请派福州船政局附设学堂的十八名学生赴法国学习制造轮船,另外又派十二名赴英国学习驾驶。福州船政局先后派出众多留学生,其中有许多在国外深造成才的,如严复、刘步蟾、林永生、萨镇冰等,他们后来均成为海军中的优秀教官和将领。李鸿章在筹办海防的同时,也对陆防进行了一番整顿,1876年曾选拔一批年轻的中下级军官卞长胜等七人赴德国学习陆军的有关军事技术。他们于1879年学成归国,按照德国操法训练军队,大大提高了将士的军事技术。

总体上讲,在三十余年间,洋务派相继创办了几十个近代化的军工、民用企业,组建了近代化的海军,并成立了传播西学的学堂。在世界资本主义势力频繁入侵,商战、兵战蜂拥而至,民族危机日渐加深的形势下,这些做法无疑是进步的,有重大意义。

但是,红红火火的洋务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极为简单。朝野上下希望借助外国人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充实国家的军事实力,再反过来去制服洋人。各种洋务孜孜以求的,唯有军舰枪炮而已。坚守传统价值观的洋务领袖们,在构造洋枪洋炮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开雷区,谨小慎微地与旧有的体制相隔离,以免相互妨碍。因此,三拜九磕如仪,科举取士不变,糨糊脑筋依旧。

他们不能看到或不愿看到的是,西洋各国之所以强大,其根本在于效率、在于精确,在于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更在于催生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船坚炮利不过是于此之后的产物而已。舍本而逐末的变革,即使目标有限,也不能实现。

因此,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像一个希望的肥皂泡,很快就破裂了,并没有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如果你对清朝的历史感兴趣,不妨看看《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这本书,铁道社2017年3月版。会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