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

在战争类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幢幢形似炮楼的碉楼,人们通过碉楼起到防御自卫的作用。斑驳的楼墙,古朴的灰色,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历史沧桑感。

在我国位于广州以南的广东开平市,如果你行驶穿梭于乡间,在阡陌纵横间总是能见到那一座座充满古朴特色的碉楼。这些碉楼既与古代的碉楼有形似之处,又与西方的洋建筑风格似乎如出一辙,置身于这些碉楼之中,仿佛来到了异域风情之处,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

开平碉楼

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开平碉楼",它以卓尔不群的姿态鹤立于岭南大地,成为岭南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极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平凡的乡间散发出浓墨重彩的韵味。

1、寻寻觅觅,开平碉楼沧桑背后是“金山伯”们的一把辛酸泪

(1)防贼与防洪,是开平碉楼最初建造的模样

按照古时中国人的建筑风格,开平碉楼无疑是另类的,它既是传统的,又是西洋的,用"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形容它再适合不过。同时这些碉楼的格局分布上又呈现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风格,成为了开平一种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

那么这些碉楼是从何而来的,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开平的地理位置,开平是现在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被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围绕着,在明朝时期才设置有开平县。因此,实际上这一带由于处于四县交界区,因而一直以来都是属于那种"四不管"地区,这样一来,自然而然这里的社会治安是混乱的,土匪猖獗,老百姓生活艰难。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2)

开平交通地图

从地图上我们还看到,开平是临近海的,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崎岖。有沿海生活经验的人知道,每年夏季台风总要光顾,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果只是传统的平房,必定是年年建房年年被淹,长此下去可不是个办法,于是人们只好把房子越盖越高寻求自保,但不是每家都能做到如此,毕竟这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钱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建造这些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这是我们需要继续深究的问题?

(2)"金山伯"为生计远走异国他乡,开平碉楼见证了沧桑历史

据公开资料显示,广东开平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建筑之乡,还有就是声名鹊起的碉楼之乡。"侨乡"、"建筑"、"碉楼"这些字眼连成一串,似乎开平碉楼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丝端倪。如果仅是为了应付山匪与洪水,乡间的人们也许会建造出高耸结实的小楼,却不可能带上哥特式的顶尖和巴洛克式的圆顶,那么群特殊的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又是从哪儿来?这就不得不提起侨乡近代史上一群特殊的人物,俗称"金山伯"的留洋客。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3)

哥特式风格的碉楼

有首广东童谣是这么唱的: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买房又买田。

这里的"阿爸"便是指那些到海外谋生赚钱的"金山伯","金山伯"现象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前面介绍了开平地区的地理环境,是个多山地丘陵,人均耕地少,又常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地方,当地的百姓生活十分贫苦。鸦片战争以后开平人民迫于生计远渡重洋到北美洲谋生,主要是在美国、加拿大的金矿做苦力、修铁路,这些人纷纷以"合约华工"的身份到海外的美洲或南洋等地谋生;同时,一些商人、士绅也陆续出洋开拓新的出路。在海外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这些早期的开平人经过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艰辛,获得了他们的第一桶金。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4)

19世纪中叶,华人漂洋过海到旧金山一带挖矿和修铁路

由于长久地在海外生存,接触到的也是这些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因而潜移默化中对这些人产生了影响。到了清末民初时期,美、加等国对华政策不友好,华侨在海外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迫使一些开平华侨不得不回乡,或者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家乡。在当时,购买田地、置业,盖楼房是首选,这些"金山伯"们带回了各类异域文化:生活方式、各式物品、工具以及建筑样式等。在西方工业社会和异域文化背景的浸染之下,"金山伯"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变得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眼界也更加开阔,从而为开平碉楼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元素。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5)

开平碉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碉楼,大大小小、错落有致排列,别有一番气势,其背后却是这批"金山伯"们血与泪的历史,他们在异国他乡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经常有生命危险,生存得不到保障,然而他们作为早期吃螃蟹的人,又是勇敢无畏的,能够幸存回来的人少之又少,走出炼狱便是重生。开平碉楼的发展、兴起史,是开平人民血与泪的奋斗史,碉楼见证了沧桑历史。

2、别具一格的开平碉楼,里与外之间无不体现出中西合璧

开平碉楼是一道壮丽的景观,这些碉楼坚固如碉堡,形状似炮楼,击得退山贼,挡得住洪水,碉楼的各种特点,无外乎朝着防贼与防洪两个终极目标需求。据统计,在鼎盛时期,开平碉楼共有3000多座,目前存有1843座,它们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开创了中国乡土建筑的新类型。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6)

开平碉楼导游图

(1)形态万千的碉楼建筑,演绎着丰富深刻的功能

从整体上看,碉楼构造十分气派,有单门独户的,也有大规模的连体楼群,每一座的占地面积通常不大,在高度上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有二至三层。开平碉楼形成了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塔楼式建筑在选择北方很多城市常见,它不同于那种南北通透的户型,而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户型。

实际上这种塔楼式的碉楼建筑特点,从防御的角度来说,保证各个方向上都能观察得到,从居住的角度来说,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多住人,这种结构特点无疑是非常符合防御、居住的特性,这也体现出开平人民在设计时的智慧。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7)

开平碉楼

从现存的上千座碉楼的形象来看,较为普遍和典型的有:传统硬山式、中西合璧式、古罗马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德国城堡式、伊斯兰教堂式、新古典式、别墅式、庭园式和教堂式等10余种。根据这些结构特点,大体又可以分为众楼、居楼和更楼,其中以家庭居住的居楼最多

这三种功能形式的楼体,实际上体现出防御、居住、共用的理念。先看看更楼,它通常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上,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在碉楼的发展后期还配有探照灯和警报器,便于发现敌情,向村民预警。实际上这类碉楼就是瞭望塔,是防守的第一道线,这也是开平居民在物质生活日益完善之后兴建的,更楼的出现时间最晚。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8)

更楼

再看居楼,顾名思义就是当地居民居住所用,这类楼一般是只有富有人家才自己单独建一座,财力一般的人家一般会合建一座。由于是居住所用,因而楼体高大、空间开敞,生活设施也十分完善,能够满足人们各类生活需求。为寻求舒适、美观,这些居楼在建筑特色上更加的多样化,往往成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居楼的数量是最多的。最后就是众楼,建在村后,它是由村民集资兴建的碉楼,因为是集体所用,所以强调的是避匪和避灾害的特性,众楼的格局单一,外部装饰也很少,在各类碉楼中出现最早。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9)

开平碉楼

(2)开平碉楼的"里子"与"面子",诠释着多样的文化特色

前面讲述了开平碉楼的功能,在这些功能之下,开平碉楼自然就要迎合这些功能相应地做一些设计。碉楼的"里子"与"面子",形形色色的碉楼,诠释着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

碉楼要坚固,离不开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开平碉楼根据所采用的墙体材料可分为石楼、土楼、砖楼、混凝土楼和混合楼五种类型,前三种类型是早期的碉楼形式,后两种类型是在19世纪末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后发展起来的碉楼形式。 这是开平碉楼最基本的"面子",反映出与当时文化生活、科技水平的吻合。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0)

开平碉楼

一般而言,选择以石料作为建筑材料,必定与当地的资源特点有关,广东开平一带周围多为山地丘陵,山上石料资源丰富,依据就地取材的原则。从山上采石,再经过打磨平整,以黄泥、砂、石灰、黄糖、糯米汁等为粘结材料,石楼多建造于明、清到民国期间,总体数量比较少。土楼多建造于明、清到民国期间,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带。夯土技术是中国古老的营造技术,开平土楼继承传统工艺,墙体采用山泥、石灰、红糖等传统材料进行夯筑,相当坚固且不易风化,俗称"黄泥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1)

夕阳下的开平碉楼

砖楼在明清时期就有,现存的迎龙楼便属于砖楼,又有青砖、红砖楼之分。混凝土楼和混合楼都是20世纪早期以来的碉楼建筑,我们知道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因此在民国时期,开平碉楼已经采用了这一材料,可谓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也是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地方。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因而造价较高,但是这种碉楼是最坚固结实。开平碉楼一直起着防匪防洪的重任,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其坚固的特点,有力地阻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碉楼外是坚固的材料,那么碉楼的里面又如何呢?开平碉楼结构构件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柱式、横梁、拱券、悬挑、墙体与屋顶结构等方面,除了部分保留中国传统的构造外,大部分吸取了西洋古典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开平碉楼特有的中西合璧风格。这实际上是这些在海外漂泊、打拼之后的开平人深受当地的文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因而回到梦牵魂绕的故土之后,便尝试这种风格的建筑,一来外观别具一格,二来内部结构布置舒适。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2)

开平碉楼

在当地,一些有钱之人的碉楼更是极具西洋风格特色,更喜欢用一些舶来品装饰家中。因此如果只是从外表上看,既有朴素传统的一面,又带有一些西式风格,走进碉楼的里面,看到的则是西方近代先进材料工业和结构技术与岭南侨乡地区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

3、它们是独一无的珍贵历史遗存,彰显人文之美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近代以来建造的一些西洋风格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强行建造的,如青岛、天津的一些西式风格建造。中国人自己主动接受外来文化而建造的建筑,开平碉楼属于特例,这是当地华侨吸收了西方文化之后,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自信心态主动引进的。走出去,引进来,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就当之无愧了。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3)

开平碉楼

(1)历史遗存开平碉楼,其所折射出的文化影响

现在来看,开平碉楼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防盗防洪的功能,但随之而来增加的是它的文化属性功能,是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历史遗存。作为近代中国人主动接受西方文化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形成的壮观建筑群,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典范。

电影《让子弹飞》就曾在开平碉楼取景,如今开平碉楼作为名胜古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4)

电影《让子弹飞》剧照

在开平碉楼建筑群里,欧洲古老风格的建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如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券拱和穹隆,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尖顶,还有伊斯兰风格券拱……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建筑元素在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完美、和谐的融合,不得不说正是由于当时开平人民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成就了这一历史精彩建筑画卷。

开平是中国华侨之乡,华侨在文化传播中功不可没,他们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海外,又把海外文化引进到中国,从而带来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华侨们而言,在国外多年的耳濡目染,对西方文化逐渐适应,甚至喜欢,但是回到国内,当把这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时,肯定有受到过质疑,这就是文化中之间的交融、碰撞。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5)

开平碉楼

这种的影响是广泛的、多层次的、深远的,久而久之,在开平这个开放之地被人们所接受,进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建筑风景。可以说开平的碉楼走在了中国乡村建筑的前列,是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最早引进西方先进建造技术的建筑群。

(2)沉心品味开平碉楼,欣赏其人文艺术之美

漫步在开平的碉楼群之间,你的思绪万千,仿佛置身于古老与现代交汇处,那斑驳陆离的楼墙,灰色古朴的外表,还有带尖的圆顶,这里既东方化又西方化,在以往其他地方,根本见不到这样连片成群的碉楼建筑,开平碉楼展现与众不同魅力。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6)

开平碉楼艺术画

在碉楼建设的中后期,碉楼的外观越发繁复,最具代表性的如瑞石楼,被誉为开平第一碉楼。这个时期的碉楼有很强的装饰性,已不再满足于防卫的功能性,而成为一种身份财富的象征。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复古风格,如巴黎歌剧院,这种风格运用现代的建筑结构加古典外衣,融合了西方古代的各种风格如古希腊、巴洛克等。这些荣归故里的华侨,自然非常重视碉楼的建设,因为彼时的碉楼是一种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建筑上大量使用西式的装饰风格。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7)

瑞石楼

开平碉楼还反映了岭南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设计、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完美结合。前面讲过以居住为主的居楼分布在村后,与周围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大榕树,形成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和谐之美。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特点(中西合璧的典范)(18)

开平碉楼

正如华侨史专家张国维教授在评价开平碉楼时说道那样:

"把西方的建筑艺术引进东方,建在东方的洋房洋楼为数众多,但开平碉楼与当地的自然要素、传统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景观,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4、写在最后

开平碉楼是中国华侨之乡、建筑之乡的一张靓丽名片,它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典范。这种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碉楼建筑群,是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的岭南人民探索改造自然,充分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完美融合的壮举之作。我们相信这种融世界建筑艺术特色于一炉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重温这份散落分布在平凡乡间的浓墨重彩。


END

我是@士说心语,欢迎点赞、转发和评论!

(为叙述方便,文中所选图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