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宅改造的别墅(修老宅也有苏州经验)
苏州是一座宝藏城市,
走过街头巷尾,
说不定哪一个不起眼的门洞里,
就藏着曾经大户人家的故事。
比如姑苏区盛家浜8号,
便是曾经东吴绸厂业主陶伯渊的宅子,
被称作“陶园”。
如今,这座身份为
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宅,
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修缮,
工程进行了两个月的陶氏宅园,
到底有什么变化?
(戳这里观看直播~)
其实,如今的陶园已经改名为桃园,
其中包含曾经的三户人家,
分别是盛家浜4号的
原民国上海邮务工会理事长
王震百宅院,
6号的张姓律师宅院
和8号的陶伯渊宅院。
2003年后,
住在老宅里的居民正式搬迁,
桃园被修葺改建成桃园综艺馆,
相当于老百姓的休闲活动中心。
已经修缮了两个月的桃园内部
搭满了脚手架,
总共有近40位工人
在硕大的园子里同时开工。
“桃园有21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68平方米,
分为8个厅,
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2003年政府收购过后
进行了一次修缮,
之后就没有再大修过了。”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
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杨志明说。
老宅的修复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
建筑结构上没有改变,
只是把所有门、窗都卸下来重新安装,
同时墙面、护栏、屋面等
破损、掉漆也都进行了修复、粉刷。
“我们在保持建筑原风貌的基础上,
还是适当曾加了一些新工艺。
因为老房子对节能保温没有考虑,
所以此次把门窗全部换成双层玻璃,
还把外墙做了保温层,
这样以后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杨志明告诉看苏州记者,
“另外以前屋面没有考虑到防水,
渗水严重导致木结构腐烂,
所以修缮后的屋顶
做好防水层之后再盖瓦。”
在老宅修复方面,
施工方透露原材料购买相对困难:
“比如瓦片在市面上就不易买到,
还好姑苏区有留存一些从
老房子拆下来的瓦片。”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
还特地邀请了有经验的香山帮老工匠
对现场工人进行指导,
对细节精益求精。”
修缮现场,我们看到了
香山帮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小青,
他几乎每天都来到古宅,
对建筑的屋面、盖瓦、翘角、
砖雕等修复工作进行把关:
“因为渗水,屋脊是修缮的重点,
按照文人居所的原有样式进行修缮,
用同一年代的瓦片替换残破瓦片,
香山帮多年收集的
老木料、瓦片都能派上大用场。”
正在做木工的匠人告诉看苏州记者,
眼前被切割出凹槽的长木条
会被用在屋面的檐口:
“凹槽处是放置‘滴水瓦’的,
这种瓦片可以使雨水滴落在地面,
不会浸湿屋檐,
而突出部分是搁置盖瓦的,
每一部分都按照瓦片长度测量切割。”
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区,
存有国保单位、省保单位、
市保单位以及控保建筑441处,
文物保有量极其丰富,
每年姑苏区文物工程达30至50项,
目前有将近20处正在工程进行中。
文物保护工程之所以高质高效进行,
一方面从传统来说,
是因为非遗传承人把香山帮技艺
保存得比较完好,
另一方面,苏州文物部门
对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也有所创新。
“一般的建筑工程都有
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监管,
但文物系统是没有此类专门机构的,
好在苏州市文物部门
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2016年开始就试点把这项工作
落实到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对所有在建文物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巡查,
比如方案执行情况、报批程序、
观感质量、文明安全施工等方面。”
苏州市文保所工程部主任赵婷
告诉看苏州记者,
如今这项工作被称为“苏州经验”,
并且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认可,
值得向全国推广。
“苏州经验”让大家对工程中的
文保建筑信心满满!
预计“桃园”将在明年四月
重新规划业态并对外开放,
同时还会补充功能性的设施,
计划以陶氏宅院辐射周边古建老宅,
形成姑苏文化效应圈,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