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感知与产生能力的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的奥秘)
【语言论坛】
编者按: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离不开良好的语言能力。事实上,孩子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话,在学话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反过来,孩子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一种重要的认识事物的工具,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表达、交际乃至想象、记忆等能力,这又能进一步促进孩子的智能发育。本期从儿童语言习得、发展与障碍角度,介绍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
作者:梁丹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为人父母最幸福的时刻之一,就是孩子喊第一声“妈妈”或“爸爸”,即便孩子长大成人,那个时刻也还是记忆里的亮点。然而,很多父母却很难描述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说很多完整的句子,可以能言善辩,可以讲头尾宛然的故事。
儿童习得母语的速度是惊人的。不知道从哪天起,儿童已经和成人一样没有什么不会说的了。他们没有经过特别的学习,短时间内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这样的技能。因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习得母语的能力与生俱来,语言就如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是“长”出来的。
那么,若一个孩子2岁还不开口说话,身为父母,应该做出怎样的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1.语言发展里程碑
不管是在哪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其母语习得都会经历相似的过程。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几年,成人比较容易观察到的语言发展里程碑包括:
4到6个月的牙牙学语阶段。这个阶段婴儿会把声带当成玩具,发出各种主要是单音节单位的声音,其中包括母语里没有的音;他们会改变音量、音高和语速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此时婴儿虽然不能说话,但会扮演“说话人”的角色,采用体态和一些特定的声音(哭声、怪叫等)表达生理需求,同成人进行最初的交际活动。
赵曦乐绘/光明图片
8到12个月时,婴儿开始用很长的但不能理解的声音尝试说难懂的“话”。这些话具有类似成人的韵律和语调模式,听起来像是在提问、发号施令或陈述什么。从感知上看,这些话远远地听或不仔细听很像成人说的话,距离近了听或仔细听却会发现里面并没有让人能理解的词。
12个月左右,儿童会说出其人生中第一句有意义的话,内容一般是他最喜爱的玩具、食物、家庭成员或动物的名称。虽然在牙牙学语阶段,儿童也会发出类似“爸爸”“妈妈”的音节,但无论父母多么深情地回应,那些声音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话,因为那个阶段的婴儿并不会使用相同的语音序列重复指称相同的事物。
生命的第二年是词汇增长和词的组合时期。2岁儿童的词汇量大约是200到300个。18到24个月之间,儿童会开始将两个词放在一起说,词的顺序可能与成人不同,并可能缺乏其他必需成分,比如汉语儿童会说“椅跳”,意思是“在椅子上跳”。将词进行组合这是语言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来自黑猩猩学习人类语言的研究表明,黑猩猩在刚开始学习语言时,词汇掌握的速度可以比人类儿童快得多,但它们却始终无法突破组合这一关,也意识不到构建句子的规则。儿童进行双词组合的最低限度词汇量是50个,即儿童掌握了50个词之后,就可能将两个词组合。
3到4岁的儿童可以正确产出母语中的元音以及大部分的辅音。这个阶段是词汇爆发期,产出的词汇量超过1000个,在没有合适的词时,他们还会自己造词。他们说的句子越来越复杂,并且会将句子组合起来讲简单的故事。4到5岁儿童所说句子的平均长度在5到7个词左右。事实上,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有和成人类似的语言了,只在结构的精细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5岁以后语言发展会变得缓慢。因为生活环境、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5到6岁儿童的词汇量会有较大个体差异,有的6岁儿童表达性词汇不足3000,有的可达7000。
2.语言障碍的原因
儿童到特定年龄语言就会有特定表现,以上里程碑体现的就是与年龄相适应的语言发展水平。
当然,一般父母对语言发展并不会有这么清晰的认识,他们更多的是与同龄孩子进行比较,判断自己孩子的发展是否正常。比如,人家的孩子会喊“妈妈”了,自己家的还不会,父母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是会产生担心,不知道孩子的表现是个体差异所致还是已经偏离正常。通常的判断标准可以在上述年龄段上加减3个月左右。比如1岁是产出人生第一个词的里程碑时间,发展得早的儿童可能提前到9个月,发展得慢的儿童可能推迟到15个月,9到15个月都属于正常范围。
老师为小朋友讲述绘本故事。新华社发
根据以上发展里程碑,2岁时语言应发展到双词句阶段,这个年龄还不会说话可能已经处于高风险状态。
儿童语言障碍的原因可分为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生理因素包括听力损伤、智力损伤(如唐氏综合征)、神经系统的发育疾病(如自闭症);环境因素往往表现为环境剥夺(如狼孩)。
生理因素可以在医院得到诊断,像唐氏综合征和听力损伤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筛查中就可被发现,目前很多地方自闭症的诊断年龄也在降低,典型病例2岁以前就能被确认,经验丰富的医生甚至可以对1岁的儿童下诊断。
对父母而言,儿童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由他们创设,儿童学会说话虽不需要专门教授,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输入话语。狼孩之所以不会说话,就是因为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环境,接触不到足够的语言刺激。狼孩虽然是极端的例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照顾者的疏忽或过度保护,儿童可能会没有说话的动机和机会,因而出现语言发展问题。比如一个被过度照顾的儿童,渴了不等开口就有水喝,饿了不等开口就有饭吃,如此等等,那么他的需求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他也就感觉不到说话的必要了。
因此,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要有意识地与儿童互动,充当儿童的交流伙伴。在这样的过程中,父母(也包括其他照顾者)使用“妈妈语”能明显促进婴幼儿的语言习得。
“妈妈语”要经常发问和打招呼,说的句子要短,一般二三个词为宜,使用的核心词要少,说的内容限于此时此地;说的速度要慢,停顿要较长,语调和重音要夸张,音高范围要更大,同时加强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的使用。
在排除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儿童2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生理方面的障碍,确定原因。不管什么原因所致的语言发展滞后,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3.共同注意的能力
是否一定要到2岁才能发现儿童语言出现了异常?父母能否借助儿童的其他表现在更早的阶段做出判断呢?
从生命的最初期开始,儿童的其他认知能力也和语言能力一样,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共同注意就是与语言发展最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能力。语言发展出现异常的儿童往往早期在共同注意上就会表现出来。所谓共同注意,指的是个体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接触来与另一个体建立联合性注意的能力,目的是对某一物品或事件进行分享。
共同注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交流形式之一,儿童出生后3个月左右就开始发展,4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跟随母亲的注视方向或指示方向来调整自己的注视方向,当然这种能力要到1岁左右才会发展得比较成熟。8个月时,婴儿可以与母亲建立注视交替,其眼神会在母亲和物品之间进行切换。这个阶段,婴儿会看看母亲,看看物品然后再看看母亲,从而引起母亲的注意,这时婴儿想要传达的意思往往是“快看那儿,我觉得十分有趣”。9个月时,婴儿会通过给予的方式与母亲分享物品,他们会尝试把自己的玩具给母亲,以此表达“我这里有一个玩具,你也可以和我一起玩”。12个月左右,儿童开始用手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以此引起母亲的注意。共同注意在18个月左右会发展得较为成熟,虽然未来仍将不断发展。
社交技能上存在缺陷的自闭症个体,往往在婴幼儿期就表现出共同注意上的明显不足,但如果父母没有育儿经验,在1岁或2岁以前很可能注意不到这个问题。自闭症儿童普遍在共同注意的发展上存在滞后或损伤。他们无法很好地与他人进行眼神注视,很少通过手指指示或展示等动作与他人分享感兴趣的事物,所以他们的语言发展多存在障碍。
以词语习得为例,设想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母亲拿起或看向一个苹果说:“哇,苹果。”此时,如果儿童能够与母亲建立共同注意,那么他就可以在“苹果”这个语音形式和苹果这个实物之间建立正确对应,也就是说他可以通过共同注意习得“苹果”这个词,但这个习得过程对一个缺乏共同注意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就充满了困难。
除了词语之外,共同注意对语音、句法的习得,以及如何关注并维持会话话题、如何进行话轮交替等各项技能的掌握都同等重要。因此,如果婴幼儿时期共同注意的发展存在缺陷,其语言的发展将会受到损害。
绝大部分儿童都会轻而易举地习得母语,少量儿童会因上述提及的原因出现语言障碍。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确定孩子的问题所在,思考如何让孩子获得足够的支持,以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光明日报》(2019年06月01日12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