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是帝王家。德妃乌雅氏在康熙朝小心翼翼,可以称是“贤德端庄”,但雍正登基后,德妃乌雅氏却“偏听偏信”,着实不通情理!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1)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都是乌雅氏所生,但是兄弟俩人一向关系不和,政治立场也是对立的,乌雅氏作为母亲,非但没有很好疏通俩人的关系,反而一味偏袒儿子胤禵,处处为小儿子着想,就差没有直接开口叫雍正让位了,所以,兄弟俩人原本不睦的关系再次升温。

而太后乌雅氏之所以迁怒于年妃,她始终认为年家的存在,她的小儿子胤禵再也没有复盘的机会,有年妃在,雍正才偏袒自己的奴才黑了亲弟弟。

更重要的是,她以为当年康熙皇帝晋封她为“皇贵妃”,是因为沾了自己小儿子胤禵的光,而不是沾大儿子胤禛的面子。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2)

乌雅氏晋升以为是沾胤禵的光

首次废太子后,朝中大臣推举八爷为新太子过程中,十三爷和十四爷在乾清宫门口打了一架,惊动了康熙,康熙呵斥制止,十四爷始终要求康熙给个说法,气得康熙拔剑就砍,关键时候四阿哥胤禛用手抓住剑锋,血流不停,康熙才忍住怒火松开剑。

此后,乌雅氏直接绑着十四阿哥来请罪认错,康熙醒来看了看两个儿子,“哼哼”两声说:“你生这两个儿子啊!”欲言又止,沉思片刻,就封了乌雅氏为“皇贵妃”。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3)

当时乌雅氏也是一头雾水,认为康熙封她为“皇贵妃”,就是沾儿子十四阿哥的光。原因有二:其一,小儿子胤禵犯错误了,既不追究,还晋封她“皇贵妃”。

其二,她有两个儿子没错,但是胤禛从小是由别人养大的,小儿子胤禵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觉得小儿子胤禵比大儿子胤禛更亲切一些。

因此,凡是有什么好事,德妃乌雅氏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儿子,甚至认为未来的皇帝宝座应该是由小儿子胤禵来坐,而不是由大儿子胤禛。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4)

再后来,西北战事告急,因为传丹带领着6万军队全军覆没,康熙叫人拟旨,在众皇子当中择一个优秀的阿哥到西北出任“大将军王”,替父出征平叛。

众皇子一致认定只要谁出任“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继承人, 而这个“大将军王”人选偏偏是乌雅氏的小儿子胤禵,这下乌雅氏更坚定了自己的小儿子胤禵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5)

胤禵在西北处处受年羹尧掣肘

原本四爷是打算推举十三爷出任“大将军王”的,但是在谋士邬思道建议下,让四爷推举了十四爷来担任,让年羹尧来陕甘总督来钳制十四爷这个“大将军王”。西北的一切的军粮都必须经年羹尧之手,只要年羹尧卡住胤禵的二十万大军粮草,那么,就算十四爷胤禵有什么心思,也翻不出什么大浪。

于是,四爷直接推荐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让年羹尧改武从文,出任了陕甘总督。

虽然年羹尧是四爷府邸的包衣奴才,但是这个年羹尧向来心高气傲,多次在四爷和八爷之间摇摆不定,还好四爷用强硬的手段把他拉回来,但这次出任陕甘总督,一旦离开京城,山高皇帝远的,说不定还不知要出什么幺蛾子呢。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6)

所以,四爷胤禛为了更好钳制年羹尧,唯一的办法就是替年家抬旗,和年秋月联婚,这样与年家有了姻亲关系,年羹尧才能忠于他。

年秋月也是个苦命的人,本来跟邬思道郎有情妾有心,琴瑟和鸣,但却被四爷当钳制年羹尧的筹码。如果年秋月和邬思道早早选择远走高飞,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人生悲剧了。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7)

后来,十四爷胤禵在西北处处受到年羹尧掣肘,原本按月供应的粮饷改为按天供应,让胤禵这个大将军王“空有其表”。而对于这一切乌雅氏也都看在眼里,本着偏袒小儿子胤禵的她,对大儿子胤禛这样的安排更加无法理解。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所以,乌雅氏认为大儿子胤禛完全没有把小儿子胤禵当兄弟看待,故而更加痛恨大儿子,而对于断了儿子胤禵后路的年羹尧更是痛恨,因为年羹尧的存在,才让儿子胤禵处处受制。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8)

康熙驾崩,远在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手握重兵,但是早已被年羹尧限制,已经错过了“反击”的时机。胤禛继位后,胤禵回京奔丧,胤禵的表现很无理,而乌雅氏非但不规劝儿子胤禵,反而对儿子雍正充满了恨意。

本来儿子当上皇帝,作为母亲,应该高兴才对,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乌雅氏不接受皇太后的册封,也不认可雍正新君,甚至哭闹着要给康熙殉葬,乌雅氏的种种表现,让儿子雍正新皇帝下不了台。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9)

乌雅氏至死拒绝见年妃:表面为出气,事实上是对胤禵的偏袒,对胤禛的怨恨

胤禵回京后,他的表现极度让雍正不满,一气之下,拿掉他的“大将军王”头衔,接着派他去守陵,但母亲乌雅氏非但没有调和,还跟着一起“瞎闹”,也要跟着一起去守陵。

随后,雍正提拔年羹尧出任为“大将军王”,率兵前去西北平叛,后来年羹尧打了胜仗,此时风光无限,他的妹妹年秋月也因此,荣升为贵妃。

雍正皇帝的妃子们怎么死的(雍正王朝太后乌雅氏)(10)

因此,太后乌雅氏对这一切是看在眼里,而她对儿子雍正的不满,只能隐忍不发,于是,将所有的恨全部施加年羹尧身上,因为她始终认为年羹尧抢了小儿子大将军的头衔,是年羹尧让儿子胤禵失去皇位的主要原因,所以痛恨年家的人。

当然,年妃的苦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哥哥年羹尧嚣张跋扈的原因,甚至可以说,在雍正面前还有点狂。

当年羹尧西北大捷归来,进京觐见雍正的时候,雍正看见将士们大热天还穿戴盔甲,于是令他们卸甲,但是将士们一动不动,只有年羹尧令卸甲的时候,将士们才卸甲,年羹尧还不自知地说:“将士们只听军令,不知皇上。”

随后,雍正回宫找年妃撒气,命年妃一件一件的“卸甲”,因为雍正对年羹尧有多不满,就对年秋月有多冷落,哥哥年羹尧的背后有多风光,年秋月在后宫就有多艰难。

所以,一个被雍正皇帝都冷落的妃子,在后宫中有谁会给她好脸色,而太后乌雅氏对年妃更没有任何的好脸色,她偏听偏信,始终痛恨年家的人。

当然,雍正但凡有意护着年妃,太后乌雅氏也不至于理直气壮地为难年妃,即使这样还不够,临了还留遗嘱,不想见年妃,皇帝嫔妃不参加皇太后的殡天让人有何感想,这也是给年秋月最后一击,彻底击垮了她。

乌雅氏作为母亲,一碗水端不平,一味偏袒自己小儿子,可以说,她对小儿子胤禵有多爱,就对大儿子雍正有多恨,甚至把这种恨迁怒于年妃身上,着实少了作为皇太后母仪天下的形象。

乌雅氏身为太后不是不知道,朝堂的政事,后宫不干政,这一切本来就和年妃没有任何关系,只因她哥哥是年羹尧,就受尽了委屈和排挤。

当然,乌雅氏对年妃的所做所为,确实是自己出气了,但身为太后这么做,有失于自己身份,作为皇帝母亲,着实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既没有在两个儿子之间进行有效的调和,甚至还对儿子皇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造成君臣之间,乃至亲兄弟的不睦。

结语

由此可见,康熙晋封乌雅氏为“皇贵妃”,完全是看在儿子胤禛的面子上,德妃德妃,既没有母亲宽容的度量,也没有皇太后的气量,她把气撒在年妃的身上,这本身就是打着雍正脸,作为母亲不通情理也就罢,还要参与朝堂政事,俩儿子造成势不两立的后果,是与乌雅氏这个母亲息息相关。

康熙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都是由乌雅氏所生。但是,兄弟二人在政治主张等方面有极大的分歧,作为母亲的乌雅氏并没有很好的疏通关系,反而一味偏袒小儿子,这也导致兄弟二人不和的局面始终未能化解。

《雍正王朝》中,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八爷党推举八爷为新太子过程中,十三爷和十四爷在乾清宫在大打一架,惊动了圣驾,而十四爷却始终嘴硬不松口,气的康熙拿剑就砍,而关键时刻四爷胤禛一把捏住剑锋,血流不止,康熙才忍了口气。

而后,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来给气坏了身子的康熙爷请安认错,康熙看了两个儿子,沉思了一下,就封乌雅氏为“德妃”。

其实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乌雅氏注定是母凭子贵,但是到底凭哪个儿子呢?康熙心里清楚,乌雅氏心里却不清楚!

因为,在乌雅氏心中,他始终更爱自己的小儿子,毕竟小儿子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而大儿子却是由别人养大,故而大儿子胤禛显得生分,小儿子胤禵才更亲切。

故而,乌雅氏就更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觉得自己的小儿子更优秀,觉得自己的小儿子才更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继承人。

青海罗布藏丹增叛乱,西北告急,康熙叫人拟旨:推荐一名皇子到西北做大将军,享受王的待遇,回京后,另有重用!

众皇子议论纷纷,八爷党认定谁做了“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四爷也很着急,自己除了一个十三弟就没有可依赖的人,而十三弟更应该在自己身边。

正当四爷不知如何是好时,李卫来了,他告诉四爷他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年羹尧。十四爷做“大将军王”,可以让年羹尧做“陕甘总督”,一切粮草军务都要经过年羹尧之手,这样年羹尧直接就卡住了十四爷的喉咙,四爷如同醍醐灌顶。

于是,他推荐十四爷“大将军王”,推荐年羹尧做了“陕甘总督”。

但是年羹尧这个人可不是很好管,一旦离开京城,山高皇帝远的,指不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所以必须要与年羹尧有政治条件:结为姻亲!

于是,四爷立即纳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为妾,四爷和年羹尧就有了姻亲关系。

后来,十四爷在西北处处受到年羹尧掣肘,让这个“大将军王”有苦说不出。而这一切乌雅氏也看在眼里,本着对胤禵的疼爱,他就对胤禛的安排更加不理解,故而更加厌恶痛恨年羹尧。因为年羹尧的存在,才让自己的小儿子处处受制。

最终,康熙驾崩,四爷继位,是为雍正皇帝。而“大将军王”胤禵却远在西北,被年羹尧限制着,已然错过了最好时机。本来,作为母亲,乌雅氏知道胤禛继位应该很开心,但事实不是这样,她却表现的很不正常,不接受皇太后的册封,不认可新皇帝,甚至想着给康熙殉葬。乌雅氏的种种表现,却让新皇帝雍正着实下不了台,但是,她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又必须维护着她。这样,雍正和胤禵的关系完全都不可能调和!

乌雅氏的种种表现让雍正下不了台,也让雍正很没面子。特别是雍正让胤禵去给康熙守陵,乌雅氏甚至要跟着胤禵一起去,可见乌雅氏对胤禵的爱以及对胤禛的恨!

随后,她把对胤禛的恨全部施加在年羹尧身上,因为她觉得年羹尧才是她小儿子胤禵没有得到皇位的主要原因,于是她就迁怒年家人。

而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已经是雍正的妃子,也就是乌雅氏的儿媳,但是乌雅氏从来都对年妃没有任何的好脸色,她心眼小,就始终恨年家人。

当然,乌雅氏虽然作为皇太后,着实少了皇太后的气量,自己的儿媳妇,她就始终拒绝不见,甚至到死的时候都始终不愿意见一下年妃,不给年妃孝敬的机会。当然,年妃着实受委屈了。这一切本来和年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她哥哥是年羹尧。

乌雅氏的所作所为是让自己出气了,但着实不成体统,作为皇帝的母亲,过多的参与朝堂的政事,这本身就不应该,而对自己大儿子皇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这绝对不通情理。

而把气撒在年妃身上,这本身又是对雍正的打脸,又让年妃不痛快。可见这个女人真是“德不配位”,明显康熙加封的“德妃”是看在她儿子面上,而她真的“德”差的太远。做人做事着实没有一点的格局,可以说她对胤禵有多爱就对胤禛有多恨,她的偏心让兄弟关系更加势不两立,这一切的后果与乌雅氏息息相关。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人的悲惨结局都是自己胡作非为,咎由自取的。比如太子胤礽,比如老八胤禩,比如老十四胤禵,比如年羹尧……

但是有一个人可以说是整部剧中最悲惨的人,相信不少人看完全剧都会为这个人感到惋惜,她就是年秋月!

到了雍正帝即位后,对年秋月的打击一直没有停息,先是太后乌雅氏,后是雍正帝,那么她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一、

年秋月的爱情:

年秋月是有爱情的,她的爱情起源于雍亲王府,也终结于雍亲王府,而她自己却毫无办法抗拒。

有人说这要怪年羹尧,谁让他越来越风光,导致老四胤禛需要倚重他,故而“强娶”年秋月,以便攀上亲家。这个理由,不仅我们信了,连年秋月也这样认为,所以自从她成为了老四胤禛的侧福晋以后,就再也不肯见亲哥哥年羹尧了!

有人说,这要怪邬思道,在举荐大将军王之前,年羹尧回京,却跑到老十四胤禵那里,结果让老四胤禛怒了。知道错了后的年羹尧在雍亲王府跪了一天,终于靠给老四胤禛洗脚的机会得到了原谅。而年秋月也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她傻傻的问邬思道:

“我们就真的没有那一天吗?”

邬思道也无奈地说:

“你早晚是四爷的人!”

既然邬思道知道年秋月早晚就是四爷的人,他为什么之前还要跟年秋月互生情愫?既然已经有了情愫,为什么不能大胆一点,抢先娶了年秋月?

当然,她的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老四胤禛,因为他从来没有把年秋月当成一个女人看待,他只是把她当成了一枚政治棋子!

二、

年秋月的悲剧(一)

自从年秋月成为了老四胤禛的侧福晋以后,悲剧的人生就此开始。就连结婚当晚,老四胤禛都没有好好的跟新娘子温纯一下,却还在搞他的夺位计谋。结婚当晚年秋月就落下了眼泪,一方面为不能跟邬思道厮守而流泪,一方面为自己的命运而流泪,但是命运并没有放过她,几年后她的处境更加艰难了……

第一个跳出来打击年秋月的是雍正帝,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因为卸甲的事惹怒了雍正帝,雍正帝回去后逼着年秋月卸甲,从此以后就被冷落了。第二个打击年秋月的就是乌雅氏了……

要解释清楚太后乌雅氏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得从她刚刚升为皇贵妃说起:

引起她成为皇贵妃的事件,就是老十四胤禵和老十三胤祥宫前打架事件,因为废太子的事,两个人大干一场。最后老十四还顶撞康熙帝,气得康熙帝举剑就砍,幸亏老四胤禛用双手架住刀锋,才没有酿成悲剧。

随后康熙帝气晕,德妃乌雅氏带着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去康熙帝面前请罪,结果康熙帝非但没有怪罪老十四,还册封乌雅氏为皇贵妃。

正是这个举动,让乌雅氏想入非非了:

乌雅氏并没有什么立功表现,所以封为皇贵妃完全是母凭子贵,而这一点,乌雅氏自己也是相当明白的。只不过她没有明白的是她认为她凭借的是老十四胤禵的贵,而康熙帝想的却完全不同。

后来老十四胤禵成为了大将军王,而这个结果,跟乌雅氏当时被封为皇贵妃时的预期相同。再加上当时人们传言,谁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皇帝,这更让乌雅氏确定自己的猜测没有错,自己最宠爱的老十四胤禵即将成为皇帝。

三、

年秋月的悲剧(二)

伴随着老十四胤禵成为大将军王,年羹尧也成为了陕甘总督,年秋月也成为了老四胤禛的侧福晋,这也是老四胤禛举荐老十四的原因所在。

正是年羹尧的存在,导致老十四胤禵打起仗来放不开,处处受到年羹尧的掣肘。这种状况直到康熙帝驾崩后,集中爆发了……

当乌雅氏听到老四胤禛成为新皇帝以后,她简直不能相信,当然她一个妇道人家并想不通为什么,因为想不通,所以她不肯卖雍正帝面子。不肯接受皇太后的称号,不肯接受百官的朝拜,不肯移居皇太后该去的慈宁宫,甚至想要给康熙帝殉葬,这让雍正帝很是无奈。

她实在想不通军权在握的老十四胤禵,为什么争不来皇位?即使挥军进京,那皇位也是唾手可得的。而这种想不通直到老十四胤禵回京后,一切真相大白。

按照当时的法律,后宫是不能干政的,而外部的任何人都不可以给太后传递任何有关朝政的信息。

可是老十四却每每利用探望太后乌雅氏的机会,给她灌输自己不得志的原因,当然幕后控制者是雍正帝,他现在是皇帝,自然不能怪罪,于是他们把怒气全部放到了年羹尧身上!更何况年羹尧还是顶替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位置,而他只不过曾经是个府邸的奴才!

直到后来年羹尧被罢免了大将军职位,这反倒让老十四有点幸灾乐祸,甚至当着雍正帝的面都在讲:

“我怎么能跟年羹尧想比啊?吃饭要传膳,睡女人还要翻牌子,就连他坐的地方也是皇阿玛当年的御座。”

四、

年秋月的悲剧(三)

而这些话老十四不仅仅讲给雍正帝听,还讲给太后乌雅氏听,而且在这之前已经跟太后讲过不止一遍了。

所以在太后乌雅氏病重的时候,众妃子都去探望,乌雅氏专门提出了年妃,大怒说:

“你给我出去!出去!我不想见年家的人!”

撵走了年妃,太后乌雅氏又对雍正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打虎还靠亲兄弟……”

而此时的老十四胤禵还在跟乔引娣打情骂哨呢,甚至说了一句未卜先知的话:

“他总不会和我争你吧?”

而这句话就透露了老十四和乌雅氏的本意,他们就是认为雍正帝抢了本属于老十四的皇帝位置,你抢了皇位就算了,总不至于还抢女人吧?

甚至到了太后的葬礼上,皇后也告诉年妃:

“太后临终前说过,不想再见到你!”

这句话成为了压倒年秋月的最后一根稻草,太后怎么对年妃,雍正帝不是不知道。而且这两次撵她,她都看向了雍正帝,可是雍正帝一句话都没说!因为他也是把本该撒给年羹尧的气,全部放年秋月身上了。而年秋月,作为一枚棋子,随着年羹尧的落幕,而失去了任何价值,此时的她就已经注定要灭亡了……

直到她临死的时候,才再次想到了自己的爱情,她甚至忘了前来探望的人是自己的丈夫,是皇帝:

“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本是皇室内斗,偏偏拉上了年妃当陪葬,可悲可叹……

至于雍正帝为什么最后会落下一滴泪?在杨角风谈雍正王朝前面几期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啰嗦了。

综上所述,年秋月唯一做错的地方,就在于,她不该投生到年家,就像她不见年羹尧时曾说的那样:

“我家的人都死绝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