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喜欢你,对你一见钟情了”,你会相信吗?

偶像剧中,互相不认识的男女主角,某时某刻在某个场所,突然彼此目光交聚,然后就迸发出爱情的火花,一见钟情,一眼万年,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和罗丝,他们的故事都开始于一见钟情;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的恋爱、婚姻是开始于一见钟情的。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1)

我们怎么解释一见钟情这种现象呢?

除了“前世的缘分”这个奇妙而玄乎的说法之外,在心理学中,不同心理学派的心理学家也对“一见钟情”这种现象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婚姻就是开始于一见钟情。弗洛伊德在聚会中对玛尔塔一见钟情,两个月之后两人私下订婚。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后的一见钟情与儿童时期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有关。

在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调潜的是意识、幼儿时期的经验对个人人格的发展的影响。弗洛伊德根据儿童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的成长进行不同时期的划分。

其中,3岁到6岁是性蕾期,在这个时期典型的特征就是儿童能够区分男女性具有不同的生殖器,他们的行为也开始有了性别之分。

这个阶段,发生着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事件:儿童心中产生了有关于父母的情绪冲突,即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

“在三岁之后,儿童开始表现出一个对象的选择,对某些人深情偏爱”。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2)

在这个阶段,男孩依恋母亲、想要独占母亲,将父亲看作是与他争夺母亲的竞争对手,嫉妒父亲;弗洛伊德将男孩心中这种恋母嫉父的状态称为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

女孩则是依恋父亲、想要独占父亲,并且嫉妒母亲;弗洛伊德将女孩心中这种恋父仇母的状态称为恋父情结,也叫厄勒克特拉情结。

在成长中,儿童慢慢克服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并逐渐形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获得对应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男孩习得男性行为,形成男子性格,女孩获得女性性格和女性行为。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3)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超我不断完善、人格不断发展,个体的行为越来越符合道德和价值观的要求。我们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中是无法察觉到的。

但恋父或恋母的情结只是被压抑住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并且会在我们的爱情中体现出来:我们会更多的选择与异性父母相似的人相恋或结婚。

在偶然中碰到这样的人时,我们的反应便是对某位神似或貌似父亲或母亲的异性“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4)

卡尔·荣格: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

在荣格的理论中,人格由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部分构成。其中集体潜意识中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原型类似于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存在着许多的原型。

阿尼玛原型和阿尼姆斯原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原型。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也称为异性的原型。无论男女,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异形原型。

阿尼玛是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尼姆斯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这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从男女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经验中而形成的。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5)

这种异性的原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男女之间的协调和理解。它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异性伙伴并建立关系。

在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的背后,其实存在着由阿尼玛原型或阿尼姆斯原型所起立起来的一种无意识的标准。

“一个男人,在对爱情的选择上,受到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始意象最吻合的女性,即一个能够立即接受他灵魂投射的女性的强烈诱惑。”

人们在寻找一个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ta内在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投射到潜在对象身上,当某个人与ta所投射的标准相匹配时,ta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个人之间的关系。

而当在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人能给我们非常强烈的匹配感时,“一见钟情”就产生了。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6)

认知图式理论

认知图式理论提出了图式这个概念。

图式是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认知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感知环境的特征、给我们提供一个加工和组织信息的结构。

每个人的图式都是由自己行为中最重要的方面组成。图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组织和贮存有关信息的框架,因此,当我们在某方面有足够的图式时,我们就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认知图式理论认为,就像把数据储存在软盘中一样,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特征储存在大脑中,并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恋爱或婚姻的图式,学者们将它称为“爱之图”。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7)

这张图最早是由父母勾画的,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以及父母双方的相处状态和模式等相关的记忆在我们的“爱之图”中最早留下痕迹。

之后,随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和因素的增加,我们会不断修正和补充这个图式。

比如,小说中、电视剧中的某个角色、某个明星、邻居家的某个哥哥姐姐、或者我们看到某个家庭、某对伴侣和睦的相处模式,等等。

这些影响我们大脑中的婚恋图式,我们会为未来理想伴侣设计出一个模型,确定出择偶的“标准”。

对于一些人,他们的“标准”是非常具体的;当你问到ta的婚恋理想型的时候,从身高长相到职业爱好等各方面,ta可能会说出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8)

而是对于另外一些人,他们可能在事先并不会做出太多的规定,但是对自己的理想型还是会有大体的倾向和意愿,是小家碧玉、还是高冷御姐,总会有一个更具有优势的选项的。这些潜在的愿望就塑造出我们大脑中理想型的幻影。

插句题外话: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人或者是某些明星,他们交往的对象都是一个类型的了。因为他们大脑中的这个类型的图式非常具体、也非常固定!

在我们进入恋爱之前,这些形象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大脑中了。

当我们在生活中一旦遇到符合理想标准的人物时,头脑中理想型的影子就会与现实中的真实对象合二为一,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哇,我的梦中情人出现了!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9)

所以,当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图像越具体时,在某种契机下与对方第一次目光接触时,我们的眼睛就能捕捉到对方身高、体型、眼神、发型、给我们的感觉等特征信息。

这些对方的特征信息与我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图式图像越匹配,我们大脑产生的信息反应就越强烈,身体内的各种兴奋物质和幸福激素大量产生,引起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脸红等生理变化和开心、害羞等心理变化。这就是一见钟情的产生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一见钟情是由于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识的人在首次交往时形成的初始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和服装等特征而形成的印象。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10)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对此人的好恶而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对方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如果对方被标明为“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当看到某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很突出的能力和表现,并且我们很欣赏和崇拜这种特征能力时,此人就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因为晕轮效应的影响,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ta其他方面也会很好,这样我们就会欣赏并愿意和这种人在一起,一见钟情也因此而产生了。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11)

修德克尔认为:崇拜是恋爱发动状态的征服者,崇拜在恋爱的萌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除了以上四种心理方面的解释之外,也有人从生理方面进行解释。比如,有人认为,因为每个人体内基因不同,所以异性双方有可能会通过“气味”的互相吸引而终成眷属。

所以,除了你自身的体味之外,选择一款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香水可能是增加一见钟情概率的好方法!

有人认为,一见钟情是多巴胺、苯乙胺、内啡肽等“爱情物质”的作用。其中,苯乙胺最为突出,它是神经系统的兴奋物质,一旦遇到所爱慕的人时,我们体内的这种物质就会起作用。

对方的一个微笑,可能就会刺激我们的苯乙胺之类激素的分泌,让我们大脑产生突如其来的晕眩感,从而产生“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12)

还有人认为,男女双方相遇的时候,他们的荷尔蒙都处于高峰期,这时候最容易产生“一见钟情”。

以上这些解释都具有合理性,在真实情况下,一见钟情发生时,更多地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所以,一见钟情是真实存在的。

当某人对你说“我对你一见钟情”时,他可能不只是见色起意,图你的美貌,有可能是真的喜欢你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