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常用英雄(从SikhGurdwara到红头阿三)

阿三常用英雄(从SikhGurdwara到红头阿三)(1)

旁遮普邦选边站

锡克教人到沪滨

“红头阿三”印度庙

阅读建筑往事多

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Sikh Gurdwara,Shanghai”和“OPENING OF SIKH GURDWARA”的字样,意思即为“上海锡克庙”和“锡克庙揭幕”。毫无疑问,这是一张与上海有关的老照片。与此同时我们还知道,“SIKH”并不是一个地方或种族的名称,而是一种宗教,英文中的Sikhism 即“锡克教”,而Sikh为“锡克教徒(的)”,这些对于了解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旁遮普(Punjab)是印度西北部的一个邦,公元十五世纪后期那纳克在旁遮普创建锡克教(Sikhism),“锡克”在梵语中为“门徒”之意。据上世纪80年代统计,世界锡克教信徒约900万人,约85%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早在1845-1846年英国军队希望通过旁遮普而与锡克教人发生战争,史称“锡克战争”,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结束。到了1857年,英国治下的印度发生士兵哗变,但锡克教控制的旁遮普此时则站在了英国人一边,并在平息哗变中发挥了作用,后者由此获得了英国人的信任。在此背景下,当时上海的英租界当局决定雇佣印度锡克教徒充当上海租界的低级警员,由此大批锡克教人进入上海。

阿三常用英雄(从SikhGurdwara到红头阿三)(2)

为了尊重这批人的信仰,当局同意利用捕房的会议室权充“锡克寺庙”即Sikh Gurdwara,因为锡克教没有神像礼拜,并不妨碍再将寺庙改为礼堂。老闸捕房是上海设立最早的捕房之一,它的大门朝南开在南京路上,东门则开在广西北路99号,而广西北路最初的路名就叫Sikh Road(锡克路,早期也被叫作“西克路”),就是以捕房里有Sikh Gurdwara而得名的。

阿三常用英雄(从SikhGurdwara到红头阿三)(3)

1908 年6月23日《字林西报》上关于锡克庙的报道

照片中的Sikh Gurdwara坐落在今虹口区东宝兴路326号,西面紧挨原淞沪铁路,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建造于1908年前后。建筑颇别致,图片中的门为主立面,方向朝北,门前设有砖扶梯,共有十九级台阶,须走上扶梯才可以到设在二层的礼堂,而底层与二层礼堂分开,底层则作为办公用房。一直到今天,其外观依旧。不过当地人并不知道该建筑原来的用度和主人,大多呼之曰:“印度庙”。

阿三常用英雄(从SikhGurdwara到红头阿三)(4)

1947年版的《上海行号路图录》亦将该建筑称为“印度教堂”

据1948年上海市文献委员会编印《上海人口志略》统计,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内有印度人1842人,应该讲大多是锡克教人,这些人大多住在虹口的昆山路、峨眉路、吴淞路一带,锡克教庙选址在这里是有道理的。

在上海的锡克教人有许多担任交通警、门卫等,上海人叫他们“红头阿三”。“红头阿三”名称之由来,可能谁也讲不清楚了。一种说法认为,上海方言称皮肤黑的人为“黑炭”(沪音近tai),锡克教人大多头缠红布,皮肤黝黑,上海人叫他们“红头黑炭”,后来被讹传作“红头阿三”,此见于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

1873年《申报》载杨勋《别琴竹枝词》百首。“别琴”即pidgin,意为“洋泾浜语”,词中有“我欲开言唤'阿三'”,此“阿三”即“I say”的“洋泾浜语”,意即外国人讲不好上海话,在与上海人对话时,为了清楚表述,语言中夹着许多“I say”,即“我想讲”、“我的意思是”,于是经常要与上海人打交道的锡克教巡警被叫作“红头阿三”。

“红头阿三”在马路上指挥交通,而上海街头又有许多被涂上红漆而醒目的消防龙头,所以,旧时上海人也把消防栓叫作“红头阿三”。当然,“红头阿三”作为巡捕,的确有一定的威慑力,所以,许多商店、机关、宾馆也都雇佣锡克教人担任门卫。以前上海人编的《洋泾浜手册》中“红头阿三开拨道”,这“开拨道”就是keep door,这又是因为英文把“红头阿三”叫作keep door的缘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